“必須穿工作服!必須穿勞保鞋!必須戴護目鏡!”這一連串的感嘆號,是踏入臺州職業技術學院中德學院實訓基地要遵守的第一要務。在這里,整理、整頓、清掃、清潔、素養的5S現場管理痕跡清晰。這份處處流露著的嚴謹,是學校引入德國職教模式的直觀體現,也有來自德國外教團隊的深刻影響。
2017年初,臺職院與德國bbw教育集團合作成立中德學院,借鑒德國“雙元制”職教先進經驗,由德國外教全程授課。目前,該院共有3位德國外教授課,分別是模具制造培訓專家Maik Strehl、數控培訓專家Marcel Buchhold、機電一體化培訓專家Frederik Knack。
“國際化道路是推動職業教育內涵發展的一條重要途徑。”臺職院校長章偉表示,讓德國“師傅”帶中國學生,是直接推動先進人才培養模式的有效方式,也是致力于將德國職業教育“雙元制”本土化、推動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重要舉措。
精益求精方學以致用
10月29日,數控1732開始了活塞式氣動馬達項目的首堂實訓課。在這個項目,學生們需要用3周時間,完成除標準件外的近20個零件的制作。
第一天,孫海標同學就遇到了難題。正在加工的飛輪表面粗糙不平,盡管他嘗試了各種方法,仍未能加工出光滑的平面,他不得不求助外教Buchhold。經過近20分鐘的嘗試,終于發現問題出在所用的刀刃上。期間,Buchhold換了不下4把刀,孫海標不由得感嘆,“換到第3把時我覺得效果已經差不多了,外教還是堅持要換第4把,一個小痕跡都不放過,可能正是他們骨子里的精確主義,才造就了德國制造的高精密性。”
德國外教的一絲不茍,臺職院副校長、中德學院院長李金國對此也深有印象。為籌建實訓基地,校方購買了大批設備,按照以往慣例,抽檢部分產品合格即可。“但外教們卻不這樣做,而是就地坐下一個個檢查,合格的留下,不合格的放在一邊,要知道那可是上萬個零件。”
速度與質量相比,永遠是質量為先;精益求精,才有產業長遠的發展,這是外教團隊希望傳遞給學生們的理念。日前,德國萊比錫工商業聯合會(IHK)臺州考試中心在臺職院揭牌,意味著全國第二家IHK考試中心正式落戶該校。IHK職業資格證書相當于德國職教體系中畢業生的“上崗證”,在所有德國境內和海外的德國企業都具有通用性。
“IHK考察的不是學生死記硬背的能力,而是看他是否能運用所學知識,獨立自主地解決某一情景下的問題。”Knack說,作為IHK認證培訓師,他們的作用就是指導學生學以致用,最終能獨當一面。
李金國對此深表認同,雙元制培訓使學生不僅能學到技術,還能學到處理復雜事物的能力,這些與IHK證書一樣,都將成為學生未來事業的基石。
秩序主義促習慣養成
盡管還未真正體驗過外教授課的場面,機電1831的崔子健同學卻對此頗為向往,“平時在食堂、在宿舍外看到3位外教老師,他們排隊總是特別整齊,人與人之間的間距都差不多,讓人覺得特別不可思議。”正是生活中這樣的小場景,加深了他對外教們精準有序的第一印象。
翻開中德學院課程表,可以發現一周理論課穿插著一周實訓課,“這樣的安排,是為了讓學生將在理論周學到的知識通過實訓周的上手操作,得到真正理解與融會貫通。”Strehl表示,實訓的目的,就是要讓學生在“做”中“學”。
在實訓課程中,秩序感首先體現在時間管理中。項目制的教學方法下,每個專業都領到了各自需要完成的任務,項目的進度安排也有規定的時限。
在具體操作中,秩序主義則表現在流程。Strehl介紹,“從走進實訓場到離開,這是一個全流程,準備環節需要穿戴好勞保用品、熟知安全須知、熟悉當日任務等,作業過程中必須遵守規章、規范操作,并且有序擺放工具,保持工位整潔,直到離開也必須保證工位的清潔,清點好工具。”
“良好的習慣也助力學生培養責任感。”中德學院老師施曉平在日常工作中與外教多有接觸,在她看來,德方老師身上理性、嚴謹、專注的精神,都將給學生成長帶來積極的影響。
看臺州新聞,關注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
凡注有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或電頭為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的稿件,均為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獨家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并保留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的電頭。投稿郵箱:105629201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