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時節,稻谷熟了,鄉愁也濃了。昨天,我們迎來了第一個屬于農民的節日——“中國農民豐收節”,臺州各地也陸續舉辦了一系列活動來迎接節日的到來。9月16日,路橋橫街鎮坦田村在農家四合院開展慶豐收活動;9月17日,黃巖嶼頭鄉“萬家農村文化禮堂慶豐收”活動在布袋坑村舉行;同一天,2018年“天天大舞臺”鄉村文藝季展演在天臺平橋鎮文化禮堂分部舉行等。這些活動可謂“順乎天而應乎人”,體現了新時代農民群眾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雙豐收。
6月21日,經中央批準、國務院批復,“中國農民豐收節”設立。自今年起,每年農歷秋分之日,中國農民將慶祝自己的節日。以“節”為媒,傳承農耕文化,釋放田園情懷,這是對歷史傳統的回歸,也是對新時代內涵的拓伸——在希望的田野上,在農村廣闊的天地中,激勵億萬農民昂揚奮進,以“豐收”的姿態擁抱明天。
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廣大農民作為糧食生產的主力軍,他們用勤勞的雙手,保障了大家的“口腹之欲”。我國是農業大國,農耕文化烙印深刻,重農傳統貫穿始終,無論是“士農工商”的排序劃分,還是“農夫苦其身,勤其力,耕種收獲,以養天下之人”的歌頌贊美,無不體現出國家對農民的重視。尤其是新中國成立后,“三農問題”一直都出現在“中央一號文件”中,今年更是提出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設立“中國農民豐收節”,就是對重農傳統的時代詮釋。
說句實話,一個獨屬于農民的節日早該設立,這不僅是對億萬農民的尊重和肯定,同時也是中華民族“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必勝信念的體現。改革開放四十年來,臺州農業連年豐收,農民持續增收,農業經濟指標位居全省前列。2017年,全市實現農林牧漁業增加值271.02億元,增長2.8%,居全省第四位;實現農民可支配收入25369元,增長9.5%,居全省第三位。這份靚麗成績是臺州農民用滴滴汗水無私澆灌出來,是他們每天“面朝黃土背朝天”辛勞付出的厚繁回饋。
然而,在工業化、城市化不斷發展的時代潮流下,空心村、留守兒童、農村老齡化、田地荒廢等問題日益凸顯,農民逐漸成了邊緣化群體,受到了冷落。對此,我們更應把目光投向“那座山、那片水、那塊田”,鼓勵并吸引更多人才和資金奔向農村,振興鄉村。
稻花香里說豐年,振興鄉村關鍵要讓農民豐收,這里的豐收可不是一畝三分地的收成,而是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雙豐收。“中國農民豐收節”的設立正是農民群眾對實現“雙豐收”日子的向往和表達,也是對發展新農業,構建農村生態產業鏈的強力助推。近日,天臺雷峰鄉的柿文化節入選了首屆“中國農民豐收節”系列活動名單,這是臺州唯一入選項目。不難看出,通過這類活動,不僅能聚集旅游人氣,助農增收,還能打造農旅品牌,提升當地知名度和美譽度。這對農村經濟的長遠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讓農民豐收的寓意更加豐滿。
當然,“技能豐收”也讓農民更有盼頭。為了引導農業走上綠色可持續發展,不少地方展開了針對性培訓與宣傳,包括機械化農耕、秸稈處置、清潔養殖、生物質能、農膜和農藥使用等內容。這些舉措有利于提升農民整體素質,激發其積極性、創造力,為脫貧攻堅,推進農村現代化注入強大動能。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中國農民豐收節”的設立,正激勵著一批批進城務工的鄉親們回流,吸引著一波波有志之士投身田園建設。新時代的農民當以“豐收”的姿態站在希望的田野上,擁抱美好明天。
看臺州新聞,關注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
凡注有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或電頭為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的稿件,均為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獨家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并保留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的電頭。投稿郵箱:105629201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