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色循環”海洋塑料廢棄物治理模式獲聯合國“地球衛士獎”;“個體工商戶分型分類培育機制改革”獲評全省營商環境優化提升第二批“最佳實踐案例”、省政府真抓實干督查激勵;全省預付卡治理工作推進現場會在椒江召開;酷哇科技華東總部項目入選省“投資浙里”創新優秀案例;消費糾紛源頭化解工作入選省新時代“楓橋式工作法”……
過去一年,臺州市椒江區把優化提升營商環境作為高質量發展的基礎性、全局性、先導性工作,建立區領導領銜推動、改革需求收集、項目分級培育、工作例會破難、賽馬比拼爭先、聯動宣傳督導等六大工作機制,逐步形成政務環境強增值、法治環境促規范、市場環境育活力、經濟生態環境抓供給、人文環境重服務等“五大環境”齊頭并進的“大抓項目”格局,各環境亮點紛呈、成效顯著。據統計,2023年,椒江系統梳理30個方面159項改革舉措,全力推動40余項營商環境改革經驗獲省級以上肯定,梯度培育優質項目18個。
今年,椒江將以政務服務增值化改革為牽引,全力打造“企業最有感”的營商環境,持續推進營商環境優化提升“一號改革工程”走深走實,推動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
增值賦能優服務
構建發展新生態
政務服務增值化改革是營商環境優化提升“一號改革工程”的牽引性抓手。椒江圍繞該區特色產業培育、發展、壯大等環節,聚焦企業重大需求,加快推進產業集聚區域全周期增值服務、光電產業鏈生態優化賦能等2項政務服務增值化改革,探索形成涉企問題從“一件事”到“一類事”標準化解決的有效路徑,構建為企服務新生態。
椒江圍繞土地、金融、科創、人才、法治等方面,在經開區推出“入園無憂”“經營無憂”“遇事無憂”3大服務板塊14大類增值服務,為企業提供家門口的增值服務。
去年9月,醫化產業合規站落地經開區企業服務中心,引導企業不斷增強合規意識,為民營企業保駕護航。去年10月,椒江區企業綜合服務中心完成迭代改造,推出“增值化”服務185項,實現統一受理、協同聯辦,為企業提供優質、高效、便捷的服務。
椒江光電產業基礎扎實、前景廣闊,頭部光電企業聚集,是全球最大的精密光電薄膜元器件生產和鍍膜基地。椒江聚焦該產業應用場景廣泛、技術迭代迅速、人才資本密集等特點,推出產業規劃、平臺建設、企業服務等產業培育“增值服務”,全力推進精密光電產業群“浙里光谷”建設。依托“光電創新中心+光電產業大腦”兩大平臺,著力將“線上+線下”的增值服務貫穿產業鏈服務全過程,重點探索開展招企強鏈、科技育鏈、服務優鏈等三大方面的增值服務。2023年9月,區委、區政府出臺《椒江區扶持光電產業發展若干政策》。
為破解部分產業涉企法律服務資源短缺、中小企業合規應對能力不足等問題,該區靠前作為,推動構建“一套制度為支撐、一個平臺為依托、一個中心為保障”的涉企法律服務體系,其中“中小微企業數字化法治智檢和服務規范標準化”項目成功入選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2023年度試點項目,《椒江區醫化產業安全生產合規指引》入選全省首批重點產業合規指引,為民營企業保駕護航。
為解決小微科創企業融資困境,該區聚焦政策貫通、服務提升、平臺搭建,優化政策和服務,創新金融產品和合作模式,截至去年底,全區科技型中小企業貸款余額244.95億元,較前一年增長11.98%。
項目是拉動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該區積極探索建設項目竣工階段“二驗合一”改革升級,變多頭踏勘為集中踏勘,變串聯分驗為并聯統驗,項目申請材料精簡92%,時間壓縮86.5%,全力推動重點項目建設提速增效,為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能。該項目獲評自然資源系統改革創新優秀案例。
向海圖強亮底色
探索發展新路徑
2023年10月30日,從聯合國傳來一個好消息:首創于椒江區的“藍色循環”海洋塑料廢棄物治理模式獲聯合國環境署“地球衛士獎”,這為全球海洋污染物治理提供了中國方案。
“藍色循環”是探索實施的一種可持續海洋塑料污染治理模式,通過構建一個由政府、企業和公眾共同參與的治理體系,建立“從海洋到貨架”的全程可視化追溯系統,破解海洋塑料廢棄物收集難度大、處置成本高、回收利用率低等難題。
早在2019年,椒江區就在全國首創“海洋云倉”1.0版智慧治污模式,運用“智能裝備+大數據+區塊鏈”技術,打通產廢、收集、運轉、處置、監管等各環節,實現船舶污染物全流程閉環治理。2021年5月,建成全國首個“海洋云倉”2.0版,“藍色循環”即是在該基礎上迭代升級而來。
2023年10月31日上午,浙江省首筆海洋藍碳(貝類)交易——大陳島貽貝養殖固碳項目碳資產交易,在臺州市椒江區完成競拍確認。2223噸貝類碳匯最終以100500元的總價拍出。
椒江區邀請中國工程院吳豐昌院士領銜的專家團隊,開發建成“雙碳大陳”數字化平臺,通過衛星遙感、通量塔、物聯網技術等,實現對島上碳源碳匯的全時域全空間態勢感知,實時核算大陳碳匯數據。據悉,該數字化平臺的碳匯核算模型獲得華測檢測認證,系統評估模型在國際頂級期刊《自然》(Nature)刊登。
近年來,椒江從未停止過探索的腳步,從“海洋云倉”到“藍色循環”,再到“海洋藍碳”,推動海洋治理—生態保護—經濟發展全鏈條改革。以數字化手段、市場化機制,重塑海洋污染治理、海洋生態保護、藍碳價值轉換、收益反哺社會體系,激發保護與發展的內生動力,實現可持續的藍色經濟雙循環。
在此過程中,椒江眾多改革舉措成為國內首創:創新出臺全國首個海洋塑料認證體系;在國內率先與國際權威認證機構達成共同開發數字化認證體系協議,成為海洋塑料數字化認證的中國標準制定者;創新研發全國第一條環保區塊鏈,解決海洋污染物全過程可視化一網智治難題;建成國際首創柔性低頻輸電工程和全國首個海島“綠氫”綜合能源示范項目。
目前,椒江的“藍色循環”模式已走出國門,向全球推廣。據統計,截至2023年11月底,已設立“小藍之家”11個,帶動1200余人參與海洋污染物收集,人均每月增收2500元,建設“海洋云倉”54座,共收集海洋污染物1.1萬噸,碳減排近3000噸。吸納30余家產業鏈企業,沿海參與人數達到4.55萬人次。創新推出“助富藍碳貸”“綠色低碳貸”等金融產品,銀行授信5億元。設立“藍碳惠民共富基金”,將海洋塑料交易、碳匯交易資金納入基金,反哺海島居民,其中首筆交易所得60%返還養殖戶,實現了海洋環境治理、資源循環、助力共富融合發展。
惠企安商育市場
培育發展新動能
日前,椒江“名優特新”個體工商戶幾目咖啡與百年老字號同康酒業聯名推出的黃酒拿鐵系列產品,一經上市便成為暢銷品。在該區的牽線下,“新興品牌”與“百年品牌”實現跨界碰撞、融合發展。
椒江區以獲評全國個體工商戶發展工作聯系點為契機,在全國率先探索個體經濟分型分類梯度幫扶機制,創新開發個體工商戶智惠應用(椒惠富),在全省率先出臺《促進個體工商戶發展實施意見》,對個體工商戶提供降本增效、金融貸款、知產扶持、消費引流等精準幫扶,助力個體工商戶發展升級。聚焦增值服務,著力打造“個暢家”服務品牌,以個體工商戶個性化需求為導向,建立培訓基地、融資基地、維權基地三大服務陣地,推出暢入市、暢研修、暢融資、暢維權、暢共富等“五暢”服務,為個體工商戶提供暢行無阻、溫暖如家的服務。據統計,截至2023年底,全區存續個體工商戶共59154家,同比增長11.43%,超出全省平均水平0.79個百分點,個體經濟發展活力不斷提升。
近年來,椒江聚焦“經營主體成長空間不足、信用機制發揮不夠、監管體系不健全”等問題,通過“降準入門檻、優主體培育、保有序競爭、促精準監管、建信用體系”等一整套組合拳,全面激發經營主體活力和創造力。
堅持“有感服務、無感監管”理念,在全省首創“智聯查”數智監管應用,通過創建“線上比對+線下檢查+信息回流+跟蹤閉環”的全鏈條數字化監管模式,以大數據監測結果代替人工現場核查,著力解決基層執法力量不足的問題,有效識別新形勢下隱蔽性違法行為,提高監管效能。該項目入選省級信用體系建設試點。據統計,依托“智聯查”,去年通過大數據比對后,實地核查率降低了73.69%。
為強力推進改革攻堅、激發改革創新活力,椒江區舉行“R.S.I”最佳改革項目路演比拼活動,旨在打造一批具有變革性(Revolutionary)、價值性(Significant)、影響力(Influential)等特征的改革項目,為椒江營商環境優化提升積蓄發展動能。
椒江通過開展“R.S.I”最佳改革項目評選,多維推進各領域改革系統集成、實戰實效,為高質量發展保駕護航。挖掘出公平競爭集中審查、打造全省首家24小時不打烊“365+勞動者驛站”、“警保聯動”工作體系、碼上物業解紛模式、家事化解“一類事”等一批改革攻堅的生動實踐,椒江將繼續以群眾和企業的期盼需求為落腳點,主動探索、奮力攻堅,在更多領域持續創新、勇于變革,推動椒江改革工作實現整體躍遷,助力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本文圖片由椒江區委改革辦提供)
看臺州新聞,關注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
凡注有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或電頭為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的稿件,均為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獨家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并保留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的電頭。投稿郵箱:105629201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