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巖西部,群山綿延,村居錯落,長潭水庫澄澈如鏡。這里生態優良,風景秀美,一年四季瓜果飄香,被稱作臺州主城區的“后花園”。
近年來,黃巖聚焦生態環境保護、綠色經濟發展、人民生活改善三大目標,以3年3億元的省財政專項資金為杠桿,撬動總投資139億元的29個工程項目,打通“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的轉化通道,推動黃巖在高質量發展中跨入“永寧江時代”。
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指引下,黃巖西部山區這塊昔日發展“短板”,正加速轉變為推動黃巖跨越式發展的“跳板”,成為黃巖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生動寫照。如今,隨著黃巖新一輪綠色轉化項目的上馬,黃巖的精彩故事還在續寫。
加強生態保護 環境綠起來
池塘清澈,荷葉田田,蘆葦隨風搖曳……8月底,走進位于江口街道的江心嶼苗圃公園,抬眼所見,一片綠意蔥翠。“公園計劃在今年10月開園,將打造成為集休閑觀光、科普教育、康體運動為一體的生態特色公園。”黃巖城投集團黨委委員、副總經理陳亞曉說。
江心嶼苗圃公園位于永寧江、靈江和椒江的三江交匯處,總用地面積400畝,是黃巖“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綠色基地項目。這里曾經集聚了21家電鍍、塑料、醫化等高能耗高污染企業,對永寧江流域生態造成了不小影響。
從“黑臭島”到生態島的轉變,僅用了3年。2017年,江心嶼區塊企業進行搬遷,違建全部拆除。2018年以來,陸續投入8000多萬元,開展污染地塊土壤修復,植入“海綿型綠地”進行生態性改造,建設江心嶼苗圃公園,讓這片土地很快完成了蛻變。江心嶼休閑苗圃工程獲評省“優秀園林工程”。
黃巖山清水秀,擁有西部的廣袤群山,以及長潭水庫、永寧江、鑒洋湖濕地等豐富多樣的水系脈絡,是臺州主城區的“綠肺”和“后花園”。
多年來黃巖一直致力于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重點打好“污水零直排”、環保基礎設施建設、農業農村污染治理、工業園區整治、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等六大污染防治攻堅戰,實施開展河道修復和生態景觀建設、農村生活垃圾分類全覆蓋、長潭水庫入庫河口濕地建設工程、鉛鋅礦生態修復等24項工程,推動全區環境質量持續改善。
目前,黃巖省級以上控制斷面達到Ⅰ~Ⅲ類比例為83.33%,長潭水庫壩口斷面水質穩定保持在Ⅱ類;空氣質量達到Ⅰ類、Ⅱ類天數所占全年天數比例93%,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持續削減,超額完成四項主要污染物削減量省定目標。
在長潭水庫上垟溪入庫口,溪水經過滾水壩流入濕地,經過物理過濾、生物吸收等生態系統處理后,再匯入水庫。如今,匯入長潭水庫的7條溪流,全部建設了河口濕地和堰壩,以保護和改善長潭水庫水質。
長潭水庫是臺州300萬人以及數萬家企業的水源地,被稱作“臺州大水缸”。黃巖十分重視長潭水庫的水源地保護,早在2005年,便劃定西部山區生態保護紅線,明確長潭水庫周邊400平方公里不再允許大規模開發山林資源。
近年來,黃巖進一步加大對長潭水庫的保護力度,5年來,共投入庫區生態項目建設資金13億元,累計投入生態補償資金1.5億元,用于飲用水水源保護區污染物削減、水體氮磷污染控制、水體生態修復技術、潔水保水漁業養殖、農村農業面源污染控制等技術和示范工程的研究與推廣。而今,長潭水庫的保護和治理,又實現了一大跨越。今年10月1日,《長潭水庫飲用水水源保護條例》將正式施行,以立法的形式更好地保護臺州“大水缸”。
發展美麗經濟 百姓富起來
進入8月,嶼頭鄉的一只饅頭,在媒體中密集亮相,成了“網紅”。
沙灘老街的阿玲饅頭店,每天賣出的饅頭有五六千個,帶來年收入五六十萬元。而布袋山村“饅頭大王”戴華彩家的饅頭,顧客要提前半個月預訂,才能搶購得到。如今,每天都有成千上萬只饅頭走出大山,被臺州市民搶購一空。
嶼頭鄉“饅頭經濟”的勃興,正是生態溢出效應的體現。布袋山村是“全省最美景區村”,沙灘村因地制宜保護性開發老街,榮登聯合國人居大會發布案例。當地好山好水,孕育了品質優良的饅頭,而優良的生態,又吸引了大量游客前來游玩。就這樣,一傳十,十傳百,山里的饅頭徹底火了。
近年來,黃巖立足生態優勢,努力培育和增強生態產業競爭力,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把生態定力轉化成綠色生產力,把“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從而提高民生福祉,讓百姓受益。在專項資金使用上,積極對接“大旅游”發展戰略,將打造中華橘園觀光區塊、黃巖特色農業觀光小鎮、黃巖大瀑布景區整體提升等8個項目納入綠色經濟發展工程“一攬子”計劃,帶動群眾增收致富。
據統計,過去3年以來,黃巖累計實現旅游收入200多億元;2019年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3.1萬元,較3年前增長32.42%,增速居臺州市首位。
這段時間,富山鄉李家山村洋溢著豐收的喜悅。每天一大早,村民們便來到自家地里,采摘茄子、黃瓜、尖椒等新鮮蔬菜,再運回家分揀、包裝、出售。“現在高山蔬菜陸續上市,一車菜運出去能賣1萬多元。”種植大戶李仁富喜滋滋地說,靠在村里種蔬菜,他的年收入達到20多萬元。
李家山村位于黃巖西部,平均海拔600多米,山高路遠。依托優良的生態環境、獨特的氣候條件,村里決定“靠山吃山”,大力發展高山蔬菜產業。目前,全村高山蔬菜種植面積近700畝,年均總產量達到1200多噸,全村僅靠種菜就可實現年收入500多萬元。
除了種蔬菜,村里還建起了十幾家民宿,為當地遠近聞名的“蕩蕩巖”景區修建了游步道,發展鄉村休閑游。這幾年,因為生態致富的李家山村,建起生態公園,完善村莊道路硬化和綠化,推進生態濕地污水處理工程,保護生態、反哺生態。
如今,黃巖正以綠色發展引領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加快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以創建省農業綠色發展先行縣為契機,深入推行“減量化投入、資源化循環、高效化利用”的綠色綜合發展模式。近年來,黃巖獲評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先后被列為全國綠色發展百強區、浙江省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中國氣候生態區、全國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先試支撐體系試點縣。
位于北洋鎮的藍美田園,致力于打造集四季采摘、四季賞花、親子娛樂、農業體驗、度假休閑于一體的大型農業休閑綜合體,成為當地一道美麗風景線。開業以來,年接待游客20萬人次,每年促進當地農民增收近450萬元,村集體收入每年增加近26萬元。
“消薄”精準施策 生活好起來
8月中旬的一天,站在平田鄉黃毛山生態茶場觀景平臺上遠眺,整個長潭水庫盡收眼底,青山綠水白云交相輝映,美不勝收。茶園里,幾十頂露營帳篷點綴其中,游人不時進出。從一片無人問津的高山茶場,到當地網紅露營基地“天空之城”,社會資本的引入,徹底激發了這里的發展潛力。
“這個項目的引進,惠及周邊3個行政村7個自然村。附近村民每天少則二三十人,多則四五十人在此幫忙,其中20%以上是低收入農戶。地租也從每年5萬元上漲至35萬元。”平田鄉黨委書記郭韜韜說,項目還帶動了周邊農產品銷售,周邊村民的筍干、枇杷等農副產品經常銷售一空。
黃巖把深化推進“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綠色生態基地和美麗鄉村建設作為實現西部發展的重點來突破,堅持“一村一策”,因地制宜發展產業,激發薄弱村內生動力,高標準高質量打贏“消薄”增收攻堅戰。在專項資金使用上,重點向薄弱村傾斜,引進和發展產業項目,增強集體經濟薄弱村“造血”功能。
黃巖區財政局副局長韓華介紹,2017年以來,黃巖利用專項資金和區級配套資金,實施了16個“消薄”項目,金額7200多萬元。黃毛山茶園生態開發、仙石山旅游開發、環半山美麗鄉村休閑旅游圈、牌門櫻桃園等一批“消薄”項目的實施,對村民和村莊增收致富的帶動效應十分明顯。
近日,在上鄭鄉美豐村海拔600米的一處林地,村民王天德正在察看中藥材野生菜頭腎的長勢。這個沿著地面匍匐生長、其貌不揚的綠色植物,卻是村民眼里的“綠寶貝”。
處在長潭水庫一級飲用水源生態保護紅線內的美豐村,沒有工業,沒有養殖業,村民紛紛外出打工掙錢。2011年回村擔任村長的王天德,開始苦苦思索村莊出路。
2015年,嘗試引種野生菜頭腎獲得成功后,王天德免費將苗根送給村民,帶領他們開創新事業。在黃巖農林部門和上鄭鄉政府的幫助扶持下,短短5年間,美豐村的菜頭腎等中藥材種植面積,就擴大到了近千畝,每年為村莊帶來收益五六百萬元。美豐村低收入農戶林文森也種植了10多畝菜頭腎,今年將迎來采收,預計將給他帶來收益數萬元。
富起來的,不僅是美豐村。目前,依托黃巖西部的優良生態,黃巖正大力推進環長潭湖中藥材產業帶建設,種植品種30多個,面積近9000畝,2019年產值近7000萬元,規模化基地遍及長潭庫區周邊9個鄉鎮、26個村,吸收山區8成村民參與,為帶動山區村民增收闖出了一條好路子。
黃巖區委相關負責人介紹,早在2017年底,黃巖216個集體經濟薄弱村就已全部消除,實現“三年任務一年完成”。接下來,黃巖將繼續堅持“一村一策”精準施策,進一步鞏固“消薄”成果,充分利用好、發揮好山區得天獨厚的自然生態稟賦,因地制宜發展產業,真正打通“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間的轉化通道,實現村集體經濟健康可持續發展。
看臺州新聞,關注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
凡注有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或電頭為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的稿件,均為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獨家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并保留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的電頭。投稿郵箱:105629201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