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夢想起航的地方,重溫初心——
1995年1月14日,黃埔江畔建立全國第一個跨省流動黨組織——天臺駐上海流動黨支部。
兩地黨委探索實施的“雙重管理 雙向服務”模式,助力流動黨員在上海和天臺之間,搏擊風浪,開啟一場“流動”之旅。
2016年6月,天臺縣在滬流動黨委被評為上海市虹口區先進基層黨組織。
他們如紅色火種,閃耀上海、天臺兩地;
他們用如磐初心,在市場大潮中,忠于自己最初的信仰;
他們有為民情懷,為兩地經濟社會發展注入了蓬勃的生機活力。
星火燎原,如今天臺縣在滬流動黨委已下設9個黨支部,覆蓋上海16個區,有310余名黨員。
天臺在滬流動黨委書記許瑞明說:“在黨組織前進的過程中,我們走過各種挑戰,靠什么?就靠‘紅船精神’支撐著我們往前走,靠著黨員們如磐的初心。”
“20多年如一日支部生活不缺席”
2019年5月,天臺縣在滬流動黨委虹橋支部組織開展紅色之旅活動。
在崇明島經商的黨員金孝相,日程表上有個雷打不動的“15號”,這是支部組織生活日。
20多年前,他拿著報紙,從崇明島坐兩小時船,再倒一班汽車,費盡周折找到上海虹口區一處不起眼的小樓,“就是這里了。”
當時的上海,有3萬余名天臺人扎根,其中不乏黨員。遠離家鄉,離開黨組織,他們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著“無家”的苦悶心情。
天臺在滬流動黨組織成立后,就似一根風箏線,牽引著像他這樣的“斷了線的風箏”回“家”。
過去由于交通不便,為了能按時參加支部活動,金孝相都要提前一天坐輪渡趕往市區。加上“七一”活動和年終黨員大會,一年內,他起碼要往上海市區趕14趟。
盡管如此,他多年如一日,從沒有請過假,沒有缺過席。
“個人要服從組織,今天你不去,明天我不在,那組織生活會怎么開得起來?”金孝相說。
黨委書記帶頭以身作則,錘煉黨性和組織紀律性。
一次,許瑞明因為堵車遲到了幾分鐘,就主動帶頭“領罰”:“黨員就應該為組織增光,不能抹黑,遲到也是抹黑。”
流動黨委下設各支部組織生活的出勤率均達到90%以上。流動黨員中不乏身價上千萬的大老板,不管路有多遠,生意有多忙,風雨無阻堅持學習。
北京路支部書記姜加強還記得一個風雨交加的臺風天。當晚支部活動通知取消,他不放心,又到活動室看看。
一個
兩個
三個
……
黨員們竟然陸續都來了
這真是一支雷打不動的鐵軍!
看著有些黨員們全身淋濕的樣子,姜加強深受震動:“有了這種精神,我們什么事情做不好?”
聚沙成塔,細胞有活力了,整個黨委就有了凝聚力。
得知有個女孩身患白血病急需“救命錢”,上海三個支部群起響應,一天之內就籌集了21萬元愛心款。
黨總支組織全體去井岡山考察,向烈士紀念碑敬獻花籃時,黨員們齊刷刷地排成兩行長隊,一點不拖泥帶水,讓旁人覺得稀奇:“想不到,你們大老板們也這么聽話。”
榜樣的力量,正能量的言行,也深深影響了其他黨員。
“以前出門在外,一門心思想著怎么把生意做大,現在可不一樣,會想著是不是符合黨員的身份。”一位黨員說。
“為黨和人民服務是永遠也不會退休的”
2019年4月,天臺縣在滬流動黨委虹橋支部、虹口支部組織黨員開展“不忘初心 牢記使命”主題活動。
1996年,今年70歲的龐堯學,是天臺平橋鎮莊前村黨支部書記。鎮里正在評選“富民書記”,可龐堯學看了這個稱號,覺得“面上無光”。
當時村里窮得連晚上開會點盞煤油燈的錢都拿不出,談何致富?
他決定,到上海“闖碼頭”,為村民找找致富路。
得知上海已經有流動黨組織后,他立即加入,并擔任了北京路支部的組織委員。
雖然每天自己的生意忙得暈頭轉向,但黨組織的工作他絲毫不曾懈怠。
“搞好組織,也能促進企業發展,這是一種相輔相成的正能量。”龐堯學說。
“北京路支部的骨干力量強,你帶隊去把青浦支部建立起來。”2011年6月,組織給龐堯學“下任務”。
“沒問題,支部書記你請年輕干部來當,擔子我一起挑。”龐堯學二話不說,把公司交給了兒子,一門心思撲在了黨支部的建立上,開始了人生創業的“第二春”。
炎炎夏日,龐堯學挨家挨戶拜訪在青浦區工作的天臺人,一家家工廠、一間間店鋪排摸黨員,宣傳青浦支部即將成立的消息。
那年10月,北京路支部6個黨員和青浦區4個黨員一起,共同成立了青浦黨支部。
之后,老龐主動聯系鄉賢,為黨組織補充新鮮血液,把支部建成了在滬天臺人的“娘家”。
多年來,他在成功創業的基礎上,通過傳、幫、帶的方法,把50多名天臺青年引進上海,主動幫助他們租店面、跑業務、墊資金,使這些青年在上海扎根發展,其中4人成為黨員,20多人的資產達上百萬元。
黨員龐倫學一度以為流動黨組織只是開開會務務虛,不會有實際內容,跟著老龐后面聽了幾次后,他改變了看法:“這里有濃濃的鄉情,黨組織把溫暖化為行動,深深地吸引了我。”
不管身在何方,黨員永遠是龐堯學最重要的身份,不曾辜負“天臺縣在滬流動黨委黨務先進工作者”這個稱號。
“其他不管做什么事業總有退休的時候,但身為黨員,為人民服務是永遠也不會退休的。”他說。
“發展不忘黨情致富不忘鄉親”
2017年9月,天臺縣在滬流動黨委舉辦“詩書中華”活動。
“我們村會建成一個田園綜合體,如今每個村民在家門口就能打工掙錢,日子有了奔頭,真是做夢也想不到。”天臺創旗村村支書賴在超難掩內心喜悅。這一切還得感謝吳武軍。
吳武軍是天臺縣在滬流動黨委虹口支部書記,他從一名默默無聞的打工仔,成為年產值達幾千萬元的企業老總。無論身份如何變換,他始終初心不改:發展不忘黨情,致富不忘鄉親。
“我的工廠從一個小作坊發展到自己建造廠房、成規模,都離不開黨組織這個平臺。”他對黨一直心懷感恩。
2016年,他經過當時還是天臺貧困村的創旗村,到了晚上,村里面一片漆黑,連路燈都沒有,村里的留守老人,主要是靠種植和采摘茶葉為生,日子艱苦。
吳武軍對故鄉懷著“飲水思源”的樸素愿望,決定要通過自己的努力,讓村子富起來。
經過調研發現,創旗村有香榧樹的種植基礎,只是香榧樹培育周期長,村民們沒有經濟實力。
于是,吳武軍先投入300萬元-500萬元將村中的山地都收起來,形成統一管理。之后再逐步加大資金投入,擴大原有香榧的種植面積,力爭將其打造成全國聞名的香榧特色村。
近兩年,創旗村新增有效種植的香榧林多達400畝,解決了勞動崗位近100個,每年村民總的勞務收入100萬元以上。
“好好的公司不管,清福不享,非要跑到山里種樹創業。”妻子陳香云十分心疼,也不理解。
一次重陽節,吳武軍把她帶到創旗村去慰問老人,老人們將他們圍在中間:“謝謝你為我們村里做的一切!”
創旗村發展加速了,村民們的日子有了奔頭,往日的貧困山村也更為生機勃勃。
見到此情此景,陳香云再也沒有說過反對的話,還主動幫助吳武軍打理上海的公司,讓他放手去做。
今年,他又投資在村里創辦了一個酒坊,為創旗村的加速發展再添一把火,他的目標,是把創旗村打造成一個集采摘、休閑、觀光、住宿、養生為一體的田園綜合體。
天臺縣在滬流動黨委北京路支部組織黨員赴平橋鎮敬老院開展敬老慰問活動。
就這樣,一位位流動黨員,用實際行動撐起了村民的振興夢,架起了黨員與群眾互助的橋梁——
黨員葉朱慶、葉群為村里村外的道路建設,自來水工程,治理大壩工程,路燈照明燈共捐款140多萬元;
黨員洪小洗將生意交人打理,回鄉當起村官,全力為村民辦事,不拿一分報酬,不報銷一分費用,身患重病仍堅持工作;
虹橋支部黨員王金占,看到老家友誼村里的老年群體,缺乏經濟來源,近十年來,他每年都會拿出3萬元,在重陽節到村里慰問困難老人;
……
和吳武軍一樣,每一位在滬的經商黨員,都有自己的千秋抱負和萬種情懷。據不完全統計,24年來,天臺在滬流動黨員已有70多人回鄉投資,總投資額近10億元,有200多人回鄉擔任村干部,每年為家鄉捐款捐物都超過500萬元。
看臺州新聞,關注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
凡注有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或電頭為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的稿件,均為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獨家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并保留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的電頭。投稿郵箱:105629201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