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線-臺州頻道9月30日訊(浙江在線記者 陳久忍)1949年5月29日,黃巖和平解放,一個新紀元開啟了。
70年來,黃巖與新中國共成長,地區生產總值躍升到505.94億元,財政總收入達到78.94億元,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的發展奇跡。
70年披荊斬棘,黃巖以開拓之姿,創造了諸多第一:成為全國首個糧食畝產上綱要縣,在全國率先出臺保護和規范股份合作制文件,成立全國首家鄉村振興學院——同濟·黃巖鄉村振興學院……
70年砥礪前行,黃巖以奮進之態,各方面建設全面開花:黃巖被列入省“兩山”理念實踐創新基地,智能模具小鎮被列入省首批7家高新技術特色小鎮創建名單,“鄉村大使”獲評全國基層理論宣講先進集體,村級治理“三化十二制”入選全國基層黨建典型案例三十佳……
永寧江 嚴晨 攝
發展的奇跡,植根于歷史的傳承。
從三國時期的浙東門戶,到南宋時期文風蔚然的“東南小鄒魯”,再到新中國成立后享譽中外的“中國模具之鄉”“中國蜜橘之鄉”,歷史的長河中,留下了黃巖濃墨重彩的印跡。
發展的奇跡,更要在未來中開拓。
“母親河”永寧江見證了黃巖文明從高山起步、流經平原、走向海洋的拓展歷程,見證了黃巖從蠻荒之地到繁華城市的滄桑巨變。今年,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黃巖又開啟了“千年永寧、中華橘源、模具之都”新征程,推動黃巖在高質量發展中跨入“永寧江時代”。
黃巖山默默守望,永寧江靜靜流淌。而今,行走在時代的浪潮上,黃巖正揚帆起航,全面譜寫“永寧江時代”新篇章。
文化為根 凸顯城市發展新內涵
入夜,黃巖西江河上,五洞橋光影變幻,5個橋洞布滿金光,煞是好看。
五洞橋始建于北宋年間,是黃巖賞月佳地,也是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然而,隨著時間流逝,橋洞被堵塞,橋面被鋪平,五洞橋一度風光不再。
在去年五洞橋古跡恢復的基礎上,不久前,五洞橋有機更新亮化工程也順利完工,這座有著800多年歷史的老橋,重現“五洞”景象,并煥發出了新的生命力。
作為黃巖目前保存比較完整的一個老街區,目前,五洞橋—橋上街區塊改造正在如火如荼進行,將打造成為黃巖都市休閑“新天地”,再現歷史文化地標的風采。
五洞橋區塊的變遷,正是70年來黃巖城市發展的生動寫照。
黃巖有1000多年的建縣史,唐高宗上元二年(公元675年)置永寧縣,后改名黃巖縣。1000多年來,黃巖名人輩出,文化底蘊深厚,有“東南小鄒魯”之稱。
翻開《清同治光緒年間新定縣城坊巷圖》,“36街72巷”的黃巖古城布局,躍然紙上。如今,黃巖老城區依然保持著當時的格局,由永寧江、西江河、南官河、東官河組成的護城河,依然流淌不息。
“黃巖以古城為基,新中國成立以來,城市形態演變經歷了5個階段,從團塊狀、星狀,到十字形、指狀,最終形成現在‘豐’字形的空間格局。”黃巖區自然資源與規劃分局國土空間規劃科科長阮雷虹介紹,尤其是1992年黃巖經濟開發區的設立,飛速拉開了城市框架,黃巖城市空間結構開始由單中心扇形模式,向多中心模式分散發展。
而處于城市核心、承載了黃巖上千年輝煌歷史的老城區,縈系著黃巖人的鄉愁,它的發展最為黃巖人所牽掛,也最能體現黃巖的城市建設理念。
永寧江沿線風貌 王敏智 攝
2017年開始,黃巖區啟動城村雙改工作,改善老城區面貌。與此同時,黃巖深入實施“城市文化復興工程”,規劃將老城區一帶的五洞橋、孔廟等古建筑區塊,打造成為黃巖民俗文化“新地標”。加強對老城區歷史文脈的保護,已經成為了所有黃巖人的共識。
始建于唐代的黃巖孔廟是臺州保存最完整的孔廟古建筑群。去年8月,孔廟區塊修復提升工程正式啟動,將按照歷史樣式,復原萬仞宮墻、欞星門、明倫堂和教諭衙等,完整孔廟“建筑制度”。孔廟軸線的延伸線2.8公里以外,正對著始建于南朝梁武帝時期、道教“第二大洞天”大有空明洞所在地委羽山。目前,委羽山道文化公園概念規劃和大有宮修繕方案正在優化設計中。
“一座有歷史深度的城市應該保持著歲月的年輪,未來城市的發展,更要看文化的積淀和文化的價值。”黃巖區委主要負責人說,“千年永寧”是對黃巖文明最本質的概括,也包含著永續傳承黃巖文明薪火的愿景和決心。在城市建設發展中,不僅要展示“千年永寧”的現代氣派,還要延續“千年永寧”的歷史文脈,更要提供“千年永寧”的安定感、幸福感、獲得感。
如今,黃巖正以“一心兩軸三片區”為總思路,大手筆、大視野謀劃黃巖城市空間布局。“一心”即護城河內老城區,“兩軸”為永寧江新興活力發展軸和黃巖傳統歷史文化軸,“三片區”即江口、院橋2個市區融合片區和西部城鄉融合片區。
其中,由“一江三河”組成的黃巖護城河,連接著黃巖老城與新城,既鑲嵌著孔廟、五洞橋、36街72巷等文化古跡,又布局了永寧公園、江濱公園等一批現代生活休閑場所。歷史與現代在這里交相輝映,開發價值獨特。目前,黃巖已經將官河古道建設作為“一號工程”,要求“奮戰500天、貫通出亮點”,讓官河古道在新時代煥發新生機、綻放新風采,喚醒老百姓心底“千年永寧”的鄉愁記憶。這成為增進黃巖人民自豪感、歸屬感和幸福感的惠民工程。
蜜橘為媒 打造城鄉融合新標桿
深秋時節,南城街道蔡家洋村的黃巖貢橘園內,碧綠的柑橘果實掛滿枝頭,迎風搖曳。
這里種植著面積2000畝的黃巖蜜橘特色品牌“本地早”。自從2017年黃巖啟動貢橘園田園綜合體項目以來,短短2年間,就從一片雜亂無章的橘林,搖身一變為園林式的柑橘園。
據介紹,隨著貢橘園的打造、采摘游的開展以及“橘三仙”高端品牌的建立,2018年蔡家洋村橘農收入較往年提升10%左右。
黃巖是聞名遐邇的中國蜜橘之鄉、世界寬皮柑橘始祖地,種植柑橘已有1700多年的歷史。千百年來,黃巖蜜橘一直是黃巖人骨子里的驕傲和自信。
唐朝時,黃巖蜜橘被列為貢品,被稱為“天下果實第一”。上世紀60年代,黃巖柑橘產業進入大發展時期,從1972年的年產量5.5萬噸,到1998年達到12.26萬噸,聲名遠播,遠銷海內外。
然而,改革開放后,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和工業經濟發展,全國各地柑橘生產提速,黃巖蜜橘面臨嚴峻挑戰,一度風光不再。
2017年以來,黃巖成立蜜橘振興發展領導小組,出臺專門扶持政策,編制系列規劃,提出了建設“一江一湖一丘一路”四大蜜橘基地的發展思路,計劃在5年內,力爭建設成5萬畝高標準黃巖蜜橘基地,拉開了黃巖蜜橘產業振興的序幕。
目前,黃巖蜜橘已有180多個品種品系,全區蜜橘種植面積為6.32萬畝,2018年產量達5.83萬噸,產值達2.89億元。黃巖蜜橘榮獲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保護,黃巖蜜橘筑墩栽培技術申報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中國蜜橘博覽園榮獲浙江省“最美田園”稱號,中華橘源美麗田園綜合體、貢橘園建設有序推進。
橘子熟了 羅加亮 攝
近日,受澄江街道的委托,臺州市黃巖妮拉凱福食品廠正設計生產蜜橘酥、橘花蜜、橘子罐頭、橘肉酸奶等一批橘元素的伴手禮。今年,該街道以爭創省級旅游風情小鎮為契機,計劃打造“一帶一園三線三村”的旅游發展格局,推進農旅結合觀光項目,打造柑橘產業“生產+加工+科技+旅游”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新模式。
近年來,黃巖先后被列為全國“農業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試點縣、全國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縣、首批省部共建鄉村振興示范省先行創建單位等,通過了國家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縣驗收,還被評為2018年度浙江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高水平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成效明顯的6個縣(市、區)之一。
其中,烏巖頭村成為全國美麗鄉村“千萬工程”的學習案例;沙灘村被列為當代中國村莊發展研究的浙江樣本,并榮登首屆聯合國人居大會發布案例;2018年成立的同濟·黃巖鄉村振興學院,截至今年7月底,共吸引了全國各地297批次5453人前來參觀調研,為65批次3473人提供了學習培訓……
如今,黃巖正以打響“中華橘源”品牌為契機,借勢帶動鄉村全面振興,力爭把黃巖區打造成為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打造城鄉融合新標桿。在重振蜜橘雄風的同時,黃巖著力加快西部綠色發展,堅持保護和開發并重,不斷拓寬“兩山”轉化通道,扎實推進精準幫扶,確保全面小康路上一個群眾也不掉隊。
模具為核 鍛造智能制造新高地
近日,筆者走進浙江精誠時代集團的現代智能化工廠,只見8臺歐洲進口的“五軸加工中心”一字排開,每臺設備上的模頭像一只只靈敏的機械手,正對一個個“鐵疙瘩”進行打磨。近年來,精誠時代陸續引入岡本精密平面磨床、日本北村加工機床等先進設備,通過企業ERP管理系統精益生產和智能制造,在擠出平模頭技術上,已經躋身世界先進行列。
這樣的景象,在黃巖模具企業中,正變得日益常見。據統計,目前,黃巖全區共有模塑國家重點扶持高新技術企業64家、省級以上研發機構28家。模具裝備數控化率高達85%以上,擁有先進的“五軸加工中心”200多臺,占全省模具企業該類裝備的50%以上。
模具制造是黃巖的第一支柱產業。黃巖模具產業從上世紀50年代起步,1968年誕生了第一家專業模具企業,上世紀70年代之后,進入了快速發展階段。目前,黃巖已成為中國模具產業的主要集聚區之一,正在牽頭打造臺州模塑千億產業集群。
據統計,黃巖全區共有模具、配件及相應裝備專業企業2000多家,從業人員近10萬人。其中,規上企業89家、億元以上企業17家。全國178家重點專業骨干模具企業中,黃巖就占了17家。近年來,黃巖智能模具小鎮被列入省首批37家特色小鎮創建名單,黃巖模塑產業創新服務綜合體被列入省首批創建名單,中國模具指數在廣交會上的成功發布,填補了行業空白。
“經過60多年的發展,黃巖模具產業實現了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到創新驅動的變化,正向智能化、高端化轉型升級,邁向高質量發展。”黃巖區經濟信息化和科技局相關負責人說,今年,黃巖把“模具之都”作為推動黃巖高質量跨入“永寧江時代”的產業坐標,努力把黃巖打造成全國乃至全球模具產業高地,同時充分發揮模具產業帶動作用,整體提高黃巖制造業的創造力、競爭力和影響力,打造智能制造新高地。
黃巖智能模具小鎮
在永高股份有限公司黃巖雙浦廠區北面,一個投資7億元、占地170畝的高性能管道智能工廠,正在緊張建設中。該項目建成后,能形成年產8萬噸高性能管道的生產能力,打造國際一流的生產基地。
永高股份是省首批“機器換人”示范企業,也是黃巖智能制造的典范。近年來,通過建設智能工廠,永高股份實現了生產全自動化,車間工人由180人減少到30人,生產效率從75.2%提高到91.6%,產品一次性合格率提高到98.5%,投入產出率提高到96.2%。
作為臺州老工業基地,黃巖將制造業視為立身之本、財富之源,形成了以模具、塑料、電動自行車、醫化等產業為主的制造業體系。為進一步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如今,黃巖正把智能制造作為產業轉型的突破口和主攻方向,推動制造業邁向產業鏈、創新鏈和價值鏈的高端,以數字經濟賦能轉型升級,以平臺建設營造創新生態,以招商引資助推動力變革。
7月28日,新松機器人臺州智能制造產業園項目完成簽約,正式落戶黃巖,計劃總投資約50億元。新松機器人隸屬中國科學院,是一家以機器人技術為核心、提供全智能產品及服務的高科技上市企業。該項目的落地,將對黃巖發展智能制造、加快產業轉型、優化產業結構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
除了新松機器人,今年,富祥藥業、OLED新型光電材料、中意國際模具合作平臺等一批標志性項目也陸續簽約,對填補黃巖在電子信息產業領域空白、促進模具產業和醫化產業轉型升級,具有重要意義,也為黃巖未來發展提供了持久動力。今年上半年,黃巖外貿出口增長16.1%,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0.7%,工業性投資增長43%,重點指標考核排名臺州全市第一。
看臺州新聞,關注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
凡注有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或電頭為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的稿件,均為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獨家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并保留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的電頭。投稿郵箱:105629201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