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8月29日)上午,浙江省政府新聞辦在省人民大會堂舉行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臺州專場新聞發布會。此次發布會以“弘揚大陳島墾荒精神 建設新時代美麗臺州”為主題。臺州市委書記陳奕君,市委副書記、市長張曉強參加發布會介紹有關情況并答記者問。
滄桑巨變70年,臺州是如何“墾荒”,又取得了哪些輝煌成就?本端記者在現場采訪報道。
上午10時,發布會正式開始。省委宣傳部部務會議成員、省政府新聞辦副主任駱莉莉主持。
首先,陳奕君進行主題發布。她說,今天是2019年8月29日。13年前的今天,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習近平同志專程登上大陳島考察,看望老墾荒隊員,提出要大力弘揚大陳島墾荒精神。13年來,習總書記始終牽掛大陳島,2010年4月給25位老墾荒隊員回信,要求建設“小康的大陳、現代化的大陳”;2016年“六一”兒童節前夕,給大陳島老墾荒隊員的后代、臺州市椒江區12名小學生回信,勉勵他們進一步繼承“大陳島墾荒精神”,熱愛祖國,砥礪品格,為實現“中國夢”貢獻力量。“一次登島、兩次回信”,充分體現了習總書記對大陳島的牽掛和對大陳島墾荒精神的高度肯定。
13年來,歷屆臺州市委市政府和廣大臺州干部群眾,始終牢記習總書記的囑托,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以大陳島墾荒精神為引領,一任接著一任干,接續譜寫臺州發展新篇章。今年臺州將“艱苦創業、奮發圖強、無私奉獻、開拓創新”的16字大陳島墾荒精神升華為臺州城市精神,提出要以墾荒之志、墾荒之力全面推進新時代美麗臺州建設。
今天,臺州市委市政府選擇這個對臺州有著特殊意義的日子,專門召開新聞發布會,就是回應習近平總書記的囑托,以大陳島墾荒精神的孕育、傳承和發揚為主線,向大家發布臺州在建國70年來所取得的發展成就,向大家介紹臺州70年風雨兼程、奮力墾荒的精神源泉,向大家展示臺州人以大陳島墾荒精神建設新時代美麗臺州的行動和愿景。在此,我代表臺州市委市政府,對各位媒體朋友的到來,對大家長期以來對臺州發展的關心和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謝!
臺州市委書記陳奕君
大陳島是一座有著紅色記憶的“東海明珠”。1956年,467名青年響應團中央號召,登上大陳島墾荒,將滿目瘡痍的荒島變成了青春奉獻的熱土,鑄就了大陳島墾荒精神。大陳島墾荒精神的內核就是“艱苦創業、奮發圖強、無私奉獻、開拓創新”。
大陳島墾荒精神發軔于“建設偉大祖國的大陳島”的號召,傳承于改革開放的實踐,閃光于新時代臺州高質量發展之路,體現了赤誠報國的情懷、戰天斗地的豪邁、不求回報的付出,閃耀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光芒,詮釋了愛國愛鄉、無私奉獻的精神境界和價值追求。事實上,大陳島墾荒精神,已經不僅僅是臺州的城市精神,也是浙江精神的重要元素,是紅船精神的時代表現。她是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重要精神力量,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動力源泉,在中國革命精神的譜系中具有重要地位。
新中國成立70年來,在大陳島墾荒精神引領下,臺州闖出了一條波瀾壯闊的奮進之路、崛起之路。臺州的GDP從1.32億元躍升到4875億元;財政總收入從480萬元躍升到745億元。
70年的滄桑巨變,臺州最鮮明的特征,就是成為了中國民營經濟發展的鮮活樣本。
改革開放以來,臺州誕生了全國第一家經工商注冊的股份合作制企業、第一個支持股份合作企業發展的政策文件、第一家民營汽車企業、第一條民資控股高鐵,創造了以“民營主導+政府推動”為主要特征的“臺州現象”。臺州是中國民營經濟發祥地、股份合作經濟發源地和市場經濟先發地。在臺州,民營企業占全市企業的99.5%,占臺州92%的稅收和77.5%的地區生產總值,這兩個數據分別高出全國42個百分點和17個百分點。臺州已成為觀察中國民營經濟發展的“風向標”城市。
70年的滄桑巨變,臺州最厚實的家底,就是成為了享譽國內外的先進制造業基地。
70年來,臺州逐步從“一窮二白”的農業社會發展為名副其實的制造強市,建立了覆蓋海陸空的產業體系,擁有汽車及零部件、醫藥醫化、航空航天、模具塑料、泵與電機、智能馬桶、縫制設備等7大主導產業,培育了21個百億級產業集群,具有156個國內外市場占有率第1的“隱形冠軍”產品,上市公司數量達到53家。
70年的滄桑巨變,臺州最顯著的變遷,就是凸現了港產城灣一體發展的現代化灣區城市架構。
臺州是全國少有的組合式城市。特別是撤地設市25年來,臺州中心城市框架逐步拉開,市區城市化進程加速,建成區面積由35平方公里擴大到了140多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翻兩番超過150萬人,城市化率從23.6%提高到60.3%。臺州全市域加快向灣區城市形態演進,初步形成“三灣聯動、山海呼應”的城市發展新格局。
70年的滄桑巨變,臺州最喜人的成就,就是全面增強了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臺州曾三次榮獲“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稱號,廣大群眾充分共享了改革發展的成果。城鄉居民收入分別達到55705元和27631元,每4個人就擁有一輛汽車。群眾的幸福指數顯著提高,空氣質量穩居全國重點城市前10,城鄉社會保障基本實現全覆蓋,教育、醫療等民生事業逐步實現均衡優質發展,去年平安考核成績全省第一。
10時15分,陳奕君說,進入新時代,我們深刻牢記習總書記的囑托,高舉大陳島墾荒精神的旗幟,把全力推動臺州高質量發展,作為新時代的“墾荒”。
以墾荒精神指引再創民營經濟新輝煌——
再創民營經濟新輝煌,是習總書記對臺州的囑托。我們按照中央“六穩”要求,全面深化“狠抓產業項目,大抓實體經濟”的“兩抓”年活動,重中之重抓招商、擴投資;全面深化為企業紓困解難,去年以來稅費減免達387.6億元,重中之重穩企業、穩就業;全面深化科技新長征,在每個千億級培育產業和每個縣(市、區)都建設一個以上產業創新服務綜合體,重中之重強產業、強創新;全面深化國家級小微金改試點經驗,強化對實體經濟的精準滴灌,重中之重活金融、活實體;全面深化“五心”“媽媽式”服務,以“最多跑一次”改革為撬動,重中之重優服務、優環境,堅定不移推進再創民營經濟新輝煌。
以墾荒精神推進現代化灣區建設——
臺州是浙江唯一的灣區經濟發展試驗區。我們堅持以灣區建設融入重大戰略,提出“制造立灣”,以“制造之都”為最大特色,全面融入長三角一體化國家戰略,做強灣區的產業功能。以灣區建設推動市域一體發展,把9個縣(市、區)都作為灣區的重要組成,形成港產城灣一體發展格局。立足灣區主戰場,舉全市之力推進灣區“八大標志性工程”,加快融入杭州一小時、長三角2小時經濟圈。
以墾荒精神奮力創造美好生活——
弘揚墾荒精神,建設新時代美麗臺州,本質是回應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我們聚焦打造“空間美、環境美、品質美、生活美、心靈美”的“五美”目標,努力在實現人民群眾的所需所想所盼上做得更好,讓臺州這座“最具幸福感的城市”更加實至名歸。大力推動民生事業跨越式發展,持續加大引進優質教育、醫療衛生資源的力度,讓群眾在家門口享受優質公共服務。發揮臺州生態稟賦優勢,把臺州作為一個“大花園”來打造,把“山海水城”之美充分呈現,打造人人向往的宜居美城。
以墾荒精神大力培育時代新人——
弘揚墾荒精神,重要的任務就是培養“新一代建設者”,這也是習總書記對我們的囑托。我們堅決扛起“育新人”的使命任務,推動大陳島墾荒精神進學校、進社區、進家庭、進頭腦。將大陳島墾荒精神進一步納入中小學德育課程體系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中,以大陳島墾荒精神立德樹人、以文化人。這次超強臺風“利奇馬”正面襲擊臺州,在重大災情面前,青年突擊隊、志愿服務隊沖鋒在一線、堅守在一線,充分展現了青年人的時代風采,也以實際行動傳承、踐行了墾荒精神。
以墾荒精神照亮城市文明——
我們將大陳島墾荒精神上升為城市精神,就是要構建城市的精神燈塔,以此照亮每一個人的內心,努力讓大陳島墾荒精神在人人心底散發光芒。我們堅持不懈開展“文明有禮臺州人”市民素質提質工程,深入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積極培樹美、弘揚美、傳播美,讓城市處處彰顯文明,人人書寫文明。
大陳島墾荒精神是臺州精神,是浙江精神,也是中國精神。我們將以“墾荒”“拓荒”的精神狀態和奮斗姿態,大力弘揚大陳島墾荒精神,建設新時代美麗臺州,譜寫浙江“兩個高水平”建設的臺州篇章。
10時24分,開始進入答記者問環節。
人民日報、人民網記者:
陳書記開門見山就提到,13年前的今天,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習近平專程登上大陳島,并發出建設“小康的大陳、現代化的大陳”的偉大號召。請問陳書記,13年來,臺州是如何按照總書記要求推進“兩個大陳”建設的?現在的大陳島怎么樣?
陳奕君:
習總書記心系大陳島,囑托我們要建設“小康的大陳、現代化的大陳”,這是領袖直接托付給臺州干部群眾的光榮任務。把這個任務完成好,是臺州的使命和榮耀,也是我們義不容辭的神圣職責。13年來,臺州干部群眾始終銘記習總書記的囑托,以“一定要把大陳島建設好”的決心和意志,奮力把大陳島建設成為以實際行動看齊追隨習總書記的標志地,建設成為展示中國海島小康和現代化建設的窗口,建設成為浙江大灣區的璀璨明珠。
特別是近兩年來,我們把大陳島作為臺州大灣區“一體兩翼、一港一島”戰略布局的重要組成,作為港產城灣一體發展的戰略支點,以全局的視野和站位推進“兩個大陳”建設,專門建立了臺州大陳島開發建設管理委員會,推動大陳島開發建設邁入了新的快車道。去年,大陳鎮實現海洋經濟總產出6.7億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4842元,相當于居全國14個海島縣第4位,同比分別增長11.7%和11.23%,相比2006年分別增長1.16倍和2.33倍。
第一,高站位規劃全島開發。我們高標準規劃全島開發,不斷完善“兩個大陳”規劃方案,謀劃建設紅色旅游第一島、海峽兩岸交流示范島、零排放生態美麗島、現代化數字智慧島、幸福宜居平安島,積極創建全國現代化海島建設示范區。
第二,大投入推進海島建設。我們把“兩個大陳”建設列入臺州灣區建設八大標志性工程,近三年已安排大陳島重點項目39個,總投資39億元。大力推進旅游興島,加快海島旅游“全景”建設、“全時”體驗、“全業”提升,著力打造浙東南海島旅游“金名片”,大陳島近幾年接待游客年均增長30%以上,已通過國家4A級景區景觀質量等級評審。加快補齊交通短板,在新增航線、加密航班的基礎上,大力推進大陳島通用航空基地建設。
第三,高水平改善島上民生。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積極保障和改善民生,確保大陳島與全市全省同步跨入全面小康。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率實現100%,基本社會保險參保率實現100%,大陳衛生院獲評全國群眾滿意衛生院。
第四,大力度打造紅色高地。我們深入挖掘青墾文化資源,積極打造紅色教育陣地,建設紅色島嶼,大陳島被授予中央團校黨性教育基地、省委黨校黨性教育基地。推動墾荒精神的物化、具象化,使墾荒元素融入到島嶼旅游開發、規劃、建設當中,實現可觀可觸可游。
浙江經視記者:
今年“利奇馬”臺風是建國以來登陸臺州的最大臺風。臺州為防御這次臺風做了大量工作,短時間內恢復了正常的生產生活秩序,取得了防臺工作階段性勝利。請問臺州在防御這場超強臺風襲擊工作中,有哪些經驗教訓可以與大家分享?
陳奕君:
“利奇馬”超強臺風登陸臺州,刷新了臺州有氣象記錄以來最大風力、過程雨量等歷史記錄,導致全市353.3萬人受災,直接經濟損失達271.37億元。這段時間以來,我們全力做好臺風防御和災后恢復工作,最大限度減少了臺風帶來的損失。目前,搶險救災工作接近尾聲,群眾生產生活秩序已恢復正常。在這里,我代表614萬臺州人民,感謝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的關心關懷,感謝各省級部門和相關單位的大力支援,感謝省內各兄弟市和社會各方面的幫助支持。
復盤臺州這次防臺工作,臺州最根本的一條,就是堅決貫徹習總書記“不怕興師動眾、不怕勞民傷財、不怕十防九空”“三個不怕”的要求,把防臺工作作為黨委政府守土盡責、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的政治任務來擔當。具體有三條經驗值得總結:一是防字當頭,科學防御。臺風靠抗是抗不住的,必須立足于防,把工作做在前面,以科學的辦法來應對。在這次臺風登陸前,我們準確預判臺風的威力和走向,從一開始就立足于防御創歷史記錄的超強臺風正面襲擊來準備,明確了“站崗放哨不松一毫,人員避險不漏一人,隱患排查不漏一處,重點布防不留盲區,應急搶險絕不延誤”的“五不”要求。二是以人為本,轉移為先。我們一直堅持,防臺防汛人命關天,“人在一切都在”。我們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把人員轉移作為首要任務,這次全市轉移各類人員35萬,特別杜絕了“不是災害點就不需要轉移人員”的麻痹思想,實現非災害點成功避險48處683人。三是備足力量,用在一時。越是大災,越要調度好方方面面的力量。搶險救災中,我們共投入搶險人員47.51萬人次,出動車輛、機械設備5.7萬臺套。災后組織部隊武警官兵、青年突擊隊、志愿服務隊迅速投入救災一線。市外搶險隊伍共81支、4097人,支援臺州救災。工商聯、慈善組織、紅十字會等都廣泛組織了賑災捐款。這些都是我們贏得勝利的根本保證。
防御這次臺風,我們也有一些教訓需要認真總結,比如,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滯后,造成防汛防臺整體能力不足;城市整體防洪標準不高,內澇問題普遍存在;等等。我們秉承“吃一塹長一智、打一仗進一步”的要求,目前正在抓緊研究補短板工作。我們提出要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擔當,哪怕勒緊褲腰帶,也要抓緊統籌推進城市基礎設施建設。
浙江衛視記者:
民營經濟在過去臺州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請問張市長,臺州將如何進一步推進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
張曉強:
臺州是我國當代股份制經濟的發祥地和民營經濟發展的起源地之一,民營企業占比高達99.5%。2002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浙江工作期間對臺州提出了“再創民營經濟新輝煌”的殷切期望。我們將按照總書記的重要指示要求,以大陳島墾荒精神為引領,聚焦高質量、競爭力和現代化,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打出精準有力的組合拳,爭做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排頭兵,再創民營經濟新輝煌。具體做好八方面工作:
臺州市委副書記、市長張曉強
一是持續推動降本減負。一方面,不折不扣落實好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出臺的各項降本減負政策,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做到應減盡減,讓廣大民營企業從各項惠企政策紅利中增強獲得感;另一方面,深化市級權限范圍內的減負降本改革,針對民營企業發展中遇到的難點堵點,及時回應社會和企業關切,想法設法幫助企業降低融資、物流等運營成本以及用地、用能等生產要素成本。在去年減輕企業負擔200億元基礎上,今年再減負280億元以上。
二是加快實現融資暢通。圍繞“保障有力、結構合理、渠道暢通、成本降低”目標,深入實施融資暢通工程、小微企業信貸增氧計劃和金融服務“滴灌”工程,多渠道擴大全社會融資總量,切實解決好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今年確保新增全社會融資總量1100億元,其中直接融資占比30%以上。
四是強化發展要素保障。全力拓展產業發展平臺的功能和范圍,扎實推進全市域土地綜合整治,繼續深化“畝均論英雄”,切實加大批而未供、供而未用、用而未盡土地處置力度,不斷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確保在去年供應工業用地1.5萬畝基礎上,今年實現供應工業用地1.6萬畝以上。推動“一老一小”建設,今年將完成100個老舊工業點改造提升,新建投運100個小微工業園,實現3000家小微企業入園發展。
五是打造最優營商環境。按照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要求,對標世界銀行指標體系,深入實施企業開辦便利化、施工許可便利化、用電用水用氣便利化、信貸便利化和納稅便利化等提升行動,常態化推進企業開辦“一天辦結”,一般企業投資項目開工前審批“最多跑一次、最多30天”,為市場主體發展打造更好營商環境。
六是堅決防范企業風險。深入實施民營企業債券融資支持計劃,充分發揮市、縣兩級11個政府性紓困基金作用,全力筑起金融“防火墻”,有效化解民營企業流動性風險、部分上市公司股權質押風險和企業擔保鏈資金鏈風險,積極創建金融安全示范區。
七是服務企業拓展市場。一方面,實施“一帶一路”貿易暢通計劃,推廣應用穩外貿防風險“雙十法”,建立完善“訂單+清單”監測預警系統,深入開展跨境貿易便利化改革和口岸提效降費減證行動,幫助企業拓展國際市場;另一方面,把拓展國內市場放在更加突出位置,積極推動“臺州制造、臺州首用”“推進產業鏈上下游企業有效對接”等,提高臺州產品國內市場占有率。
八是著力提升產業能級。從產業培育角度,大力推動傳統產業優化升級,切實加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數字經濟培育力度。從市場主體角度,統籌抓好“個轉企、小升規、規改股、股上市、市做強”,努力形成既頂天立地又鋪天蓋地的企業發展格局。從項目推進角度,積極開展對外招商引資、招才引智,精準服務好本土優質企業加快發展。
新華社記者:
大陳島墾荒精神是臺州人首創的精神,那請問陳書記,大陳島墾荒精神在當代、在臺州,集中體現在哪些方面?
陳奕君:
所有的臺州人,都是墾荒精神的傳承者,都是新時代的墾荒人。在臺州有這樣一群人可以說是大陳島墾荒精神的杰出代表,這就是臺州的民營企業家群體。臺州的民營企業家是在中國改革開放的旗幟下,最早覺醒、最早響應、最早創業的那一批人。改革開放40年來,他們身上集中體現了“墾荒人”的特質,他們是臺州民營經濟從無到有、探索先行的墾荒人,是臺州制造勇攀高峰、走向世界的墾荒人,是區域發展民富積淀、城市繁榮的墾荒人。
改革開放之初,臺州民營企業家的墾荒,集中體現在敢為天下先,創造了無數個全國“第一”。比如我剛才講的全國第一家經工商注冊的股份合作制企業、第一個支持股份合作企業發展的政策文件、第一家民營汽車企業、第一條民資控股高鐵。高速發展時期,臺州民營企業家的墾荒,集中體現在以工匠精神深耕實體經濟,比如臺州企業家精耕細分市場,有156個國內外市場占有率第1的“隱形冠軍”產品。就是他們筑牢了臺州民營經濟的筋骨,為臺州商人刻下了“實業為本”的基因。大風大浪面前,臺州民營企業家的墾荒,集中體現在勇當“破壁者”,在艱難轉型的路上殺出重圍、打開了一片嶄新的天地。今年以來,宏觀環境不確定性不斷增強,但臺州民營企業家信心滿滿,辦法很多。我們總結出穩外貿防風險“雙十法”(分別是參與程序排除法、稅費分攤共擔法、多元市場拓展法、產能轉移規避法、跨境電商變通法、危中求機突圍法、細分市場精耕法、嚴控成本減壓法、練好內功升級法和行業抱團共贏法),許多都是來自企業家的智慧和創造。
回顧新中國成立70年特別是改革開放40年,臺州幾代民營企業家薪火相傳,始終挺立潮頭,不斷續寫傳奇,也把大陳島墾荒精神熔鑄到企業家的血脈中。臺州市委市政府專門設立民營經濟學院,打造培育臺州民營企業家的“黃埔軍校”,讓墾荒精神在臺州企業家身上代代相傳。
香港商報記者:
長三角一體化已上升為國家戰略,作為長三角一員,請問張市長,臺州在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方面有哪些具體措施?
張曉強:
全面融入長三角一體化,是臺州振興實體經濟、放大灣區優勢、提升開放能級的歷史機遇。我們將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實浙江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緊緊圍繞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重要節點城市目標,按照“規劃共繪、產業共興、設施共建、資源共享、生態共保、機制共活”原則,在規劃、產業、設施、創新、要素等方面強化協同,努力在長三角高質量一體化發展中走在前列。重點做好五方面工作:
一是著力打造長三角先進制造業基地。我們將充分發揮產業基礎扎實、產品市場競爭力強優勢(目前我市擁有21個產值超百億元產業集群,67個國家級產業基地,179產品在國內外細分市場占有率第一),大力培育汽車及零部件、通用航空、模具與塑料、醫藥醫化、智能馬桶、縫制設備、泵與電機等七大千億產業,聯合打造汽車制造、醫藥健康等若干個世界級產業集群。拓展重大產業發展空間,建設通用航空“萬畝千億”新產業平臺,打造國家級開發區、國家級高新區和綜合保稅區,積極參與長三角城市群產業分工協作,形成與長三角中心城市產業梯度互補、與甬臺溫臨港產業帶深度融合的發展格局,努力建設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示范區。
二是著力推動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我們將深入推進灣區經濟發展試驗區建設,統籌推進跨區域基礎設施建設,強化互聯互通。陸路方面,加快杭紹臺鐵路、杭紹臺高速等重大項目建設,推進甬臺溫高鐵前期工作;港航方面,臺州灣區資源豐富,我們將充分利用三門灣、臺州灣、樂清灣,加快海陸聯運通道建設,完善港口集疏運體系,發展多式聯運,積極融入長三角港口群協同發展;空港方面,加快臺州機場改擴建,加密航班航線,提升機場服務能力,推進與長三角區域機場協同發展。
三是著力打造民營經濟跨區域協同發展先行區。《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明確臺州開展跨區域發展政策協同試驗。我們將按照國家規劃綱要賦予臺州的歷史使命,緊緊圍繞打造民營經濟跨區域協同發展先行區目標,積極開展民營經濟跨區域發展政策協同試驗,深入開展國家民間投資創新綜合改革,破除要素跨區域流動和民企跨區域投資障礙,鼓勵民營經濟跨區域購并重組,支持民營企業參與混合所有制改革,探索出一條民營經濟參與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有效路徑。
四是著力構建開放高效協同創新體系。我們將加強協同創新產業體系建設,積極開展與上海張江、杭州、寧波溫州等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的互動交流,主動與長三角城市高校、科研院所開展產學研用對接,打造一批高能級創新合作平臺,推動科技成果跨區域轉化,不斷提升臺州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優勢。加大人才引育力度,融入長三角人力資源需求共享機制,構建人才柔性流動機制,精準引進高層次創業創新人才。
五是著力推動一體化發展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眾。我們將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推動美麗臺州建設,強化與毗鄰市的環境協同治理,共同推進長三角生態環境聯保共治。加強旅游推廣合作,共同打造浙東唐詩之路等精品旅游線路,提升臺州在長三角旅游市場影響力。全面加強與上海等城市在民生領域的合作,加大教育、健康、文化等優質民生資源的引進力度,共享共建高水平公共服務機構,推動臺州民生事業跨越式發展。
浙江日報記者:
請問陳書記,今年臺州將大陳島墾荒精神升華為城市精神,你們是怎樣考慮的?都做了哪些工作?
陳奕君:
一座城市需要一種精神,城市精神需要不斷傳承。臺州是大陳島墾荒精神的誕生地,墾荒精神在臺州改革發展的不同歷史時期都彰顯了歷久彌新、廣闊深厚的精神力量,已經深深地熔鑄于臺州人的血脈之中。進入新時代,臺州高質量發展就是新的墾荒,為此,市委在今年年初的五屆三次黨代會上,明確將大陳島墾荒精神上升為城市精神,使之成為引領全市上下墾荒奮進的力量之源。
圍繞城市精神的傳承、實踐和弘揚,臺州市委研究制定了《臺州市傳承弘揚大陳島墾荒精神并升華為城市精神實施綱要》,制定了系統推進年、全面深化年、鞏固提升年的三年實施計劃,明確實施理論研究闡釋、標志標識打造、專題宣傳展示、文藝精品創作、主題教育實踐五大行動,目標是到2021年,將大陳島墾荒精神深度融入到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進一步凝聚起臺州高質量發展的磅礴力量。
一是在研究闡發上下功夫。我們已經建成大陳島墾荒精神研究中心,連續三年組織召開大陳島墾荒精神理論研討會,推動大陳島墾荒精神創新發展和廣泛傳播。
二是在物化具象化上下功夫。我們將大陳島墾荒精神融入城市形象規劃設計,將墾荒元素嵌入到城市雕塑、城市家具、廣場園林等公共空間和公共設施,讓墾荒精神在城市中處處可見。
三是在成風化俗上下功夫。注重發揮大陳島墾荒精神的價值引領作用,實施弘揚大陳島墾荒精神推動社會文明提質行動“六大工程”,推動大陳島墾荒精神融入到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轉化為人們向上向善向美的情感認同和行為習慣。
浙江之聲記者:
改革開放以來,臺州一直都是改革創新的先行者。特別是近年來,臺州的小微金融改革在全國都有很大影響力。請問張市長,臺州在深化重點領域改革方面有哪些具體舉措,下一步的重點又是什么?
張曉強:
開拓創新是大陳島墾荒精神的重要內涵。改革開放40多年來,臺州以敢為天下先的首創精神,率先推動市場化改革,創造了許多全國第一的記錄,打造了諸如股份制改革、小微金改、民間投資創新綜合改革、基層民主懇談等獨具臺州特色的改革品牌,并在“最多跑一次”、“畝均論英雄”、“無證明城市”等重點領域改革走在全省前列。新時代新征程,我們將大力弘揚大陳島墾荒精神,堅定不移貫徹黨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全面深化改革決策部署,因地制宜打造更多獨具臺州特色的改革品牌。突出抓好五方面改革:
全力推動“最多跑一次”改革走在前列——
圍繞“一窗一網、一證一碼、一次一地”六個通辦目標,推動“最多跑一次”改革向公共領域及部門間辦事延伸,從“跑一次”向“辦得快”“辦得好”縱深推進。年底前實現市、縣兩級行政服務中心無差別全科受理事項覆蓋率90%以上,所有民生和企業事項網上可辦率100%;推動群眾憑一張身份證或其他有效證件,企業憑統一社會信用代碼即可辦理所有事,實現90%民生事項“一證通辦”;在政務服務事項“最多跑一次”全覆蓋基礎上,“跑零次”可辦理比例達90%以上,50%以上民生事項在鄉鎮街道便民服務中心可辦。深入推進政府數字化轉型,以釘釘子精神打好“浙政釘”“浙里辦”應用、“互聯網+政務服務”、信用體系建設、“互聯網+監管”、重點項目建設、數據共享開發等六大攻堅戰,強化“一張網”共建共享,全面推進部門業務協同,切實增強群眾和企業的獲得感、滿意度。
全力推動小微金融服務改革迭代升級——
深化小微金融服務標準化試點,推動試驗區向示范區升格。一方面,推動已有改革項目迭代升級,加快打造金融服務信用信息共享平臺3.0版,實現小微企業融資需求和銀行金融產品線上有效對接,推動小微企業信用保證基金2.0版增量擴面、規模升級(爭取年末在保余額突破100億元),深化商標專用權質押融資改革試點,用足用好政策性轉貸資金。另一方面,聚焦問題創新改革舉措,積極爭取設立以專業處置小微不良貸款為主的資產管理公司、融資租賃公司和投資管理型村鎮銀行,探索科技金融合作模式,創新特色金融產品,更廣范圍、更深層次推進“普惠金融”。
全力推動民間投資創新綜合改革試點落細落實——
我市鼓勵引導民間投資典型經驗做法,獲國務院第五次大督查通報表揚,已連續22個月實現民間投資增長10%以上,其中上半年民間投資增長22.9%,高于全國17.2個百分點,走出了一條民間投資“既穩又優”發展路徑。我們將堅持“非禁即入、平等對待”,進一步破除民間投資的“旋轉門”“玻璃門”“彈簧門”,暢通民間投資渠道,規范PPP模式應用,加強政策配套,大力推動民間資本參與產業投資、基礎設施投資和社會領域投資,力爭基礎設施領域民間投資比重20%以上,民資辦學機構數、民資辦醫機構數比例50%以上,民辦養老機構床位占比80%以上,民間投資占比70%以上。
全力推動知識產權保護做精做優——
今年6月,我市以第一名的成績入選2019年國家知識產權運營服務體系建設重點城市。我們將圍繞知識產權保護和應用兩個維度,不斷深化知識產權示范城市建設。知識產權保護方面,加快建立覆蓋授權、確權、用權、維權全鏈條工作格局,構建知識產權失信懲戒、守信激勵機制,完善多元化知識產權糾紛解決機制,力爭專利商標行政執法辦案量年均增幅20%以上。知識產權運用方面,加快打造知識產權運營全鏈條服務體系,優化知識產權運營服務生態環境,建設知識產權運營服務集聚區,建成5家以上具有臺州民營經濟特色的知識產權聯盟,實現企業、高等學校、科研院所知識產權管理規范貫標100家以上,專業知識產權托管服務覆蓋中小微企業1200家以上,各類知識產權交易、許可額年均增幅20%以上。
全力推動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出新出彩——
我們將以創建國家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示范城市為主抓手,全面推動信用浙江“531X”工程在我市落地落實,形成富有臺州特色的“信用+”十聯動應用場景。完善信用體系,形成以政府信用為表率、企業信用為重點、個人信用為基礎的誠信體系。強化信用評價,建設公共信用信息平臺,開展企業、個人和區域信用評價監測,出臺《臺州市企業信用促進條例》。加強信用應用,在行政審批、醫療衛生、公共出行、住房保障、金融服務等民生領域,為守信者提供多樣化便利服務,讓守信的無形價值變成有形價值,打造信用臺州金名片。
11時27分,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臺州專場新聞發布會結束。
看臺州新聞,關注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
凡注有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或電頭為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的稿件,均為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獨家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并保留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的電頭。投稿郵箱:105629201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