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7日上午,隨著語文科目開考鈴聲的響起,2019年高考大幕正式拉開,全國1031萬學子迎接人生中這場重要戰役。
今年,浙江共有32萬余考生參加考試,臺州共有3.8252萬學子赴考,較去年增加2838人。
每年高考語文考試后,作文題目都備受大家關注,引發熱烈討論,今年浙江高考的語文卷作文題揭曉后,果然又被刷屏。
這次浙江的作文題“作家與讀者”,這道作文題難不難,該怎么切題?
有考生摸不著頭腦,有考生認為可以從立足自己,再傾聽的角度去寫...
作文到底該怎么寫?別急別急~小編整理了臺州和溫州“大咖們”提供的思路,一起來看看吧↓↓↓
臺州和溫州的“大咖”和名師認為,今年作文比前些年的要簡單一些,不過,寫得好寫得巧也并不容易。
臺州名師怎么看?
樓亦斗,臺州人,資深寫作愛好者
1986年畢業于北大中文系
我省今年的高考作文題目比去年的容易。去年的涉及“浙江精神”,考生如果對“浙江精神”一無所知的話,勉強下筆,容易抓瞎。
今年作文的題意是清楚明白的。要注意到作家兩字是加了引號的,只是個比喻。只要闡明自己在創造生活時,怎樣處理“傾聽讀者”與“堅持己見”的關系就行了。
首先必須“傾聽”。這樣才能了解對象的真實面貌和隊友的正確意見,便于改造對象,創造美好生活。
但有時對象訴說的是虛假的現象,隊友甚至上級提出的措施是錯誤的。而只有自己的意見是正確的,但不被隊友與上級所理解,如果事關重大,就必須“堅持己見”了。當然,“堅持己見”也要講究方式方法,所謂“立志要剛,處世要柔”是也。
其實,高考作文跟政治、歷史、地理等試卷回答問題區別不大。題目答對了,就是立意正確,作文大半分數就會到手了。溫州名師怎么看?
溫州大學作文名師俞磊說,此次高考作文在審題上有一個小小的“陷阱”,就怕那些一目三四行的馬大哈們直接根據題目的第一二自然段開寫,而完全疏忽了題目真正的主干與可選擇的寫作主旨。假如審題不出問題,本題的寫作還是比較簡單的 ──無非三個大的切入方向:我的生活率性而為、我的生活有所顧及,以及上述兩者的結合。從難度上看,本題不難,比前些年浙江卷作文題都要簡單一些,當然,寫得好寫得巧也并不容易。
溫州大學人文學院教師、文學博士崔勇認為,這個題目就是“傾聽-應答”模式。它要求考生首先是一個誠實的傾聽者,傾聽這個世界對你的要求,傾聽自我對自己的要求。只要聽懂了你的各種各樣的“讀者”,那么你就可以做好你的“應答”也就是你的寫作和“創造”。
告訴我,你的生活觀
溫州大學作文名師俞磊
本題分兩個部分:“有一種觀點認為……”“另一種看法是……”是題目切入的方向;“假如你是創造生活的‘作家’……”才是需要理解的材料本身。也就是說,面對你的生活的這個“作品”,你是“心有讀者” ──胸懷天下或者瞻前顧后呢,還是“堅持自己” ──“我的地盤我做主”,“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
如此,本題在審題上就有了一個小小的“陷阱”:我有些擔心那些一目三四行的馬大哈們直接根據題目的第一二自然段開寫,而完全疏忽了題目真正的主干與可選擇的寫作主旨。
假如審題不出問題,本題的寫作還是比較簡單的 ──無非三個大的切入方向:我的生活率性而為、我的生活有所顧及,以及上述兩者的結合。從難度上看,我認為本題不難,比前些年浙江卷作文題都要簡單一些,當然,寫得好寫得巧也并不容易。
本題仍然延續了去年浙江卷的要求:除詩歌外,文體不限,但是特別強調要求“明確文體”。我認為這點非常好:沒有指定考生寫論述文,給其它文體在高中寫作教學中的存在留下了寶貴的空間。要知道,高考是指揮棒,其作文總是指向論述文,其余文體將身無立錐之地,而論述文作為強于思辨,短于審美的文體,其教學上的一統天下,將大大削弱高中語文審美的維度,擠壓文學性寫作的空間,讓那些語言與想象有天賦的考生欲哭無淚,甚至,置語文于科學的附庸,讓語文的工具性獨大,而其人文性進一步淪喪。
當然,我也很清楚,實際的考場將仍是論述文的天下。我只是說:文體不限至少是一種姿態,是一種語文的姿態。另外,本題特別強調“明確文體”,也深有意義:它告訴我們的學生,小說就要寫得像小說,散文就要寫得像散文,論述文就要寫得像論述文,實用文就要寫得像實用文……要清楚每種文體的文體特點,不要寫得四不像。我覺得,明確文體,文體自覺,這才是基礎教育之語文寫作的應有之義。
傾聽和應答
溫州大學人文學院教師、文學博士崔勇
浙江省今年的這個作文題,涉及“作者——讀者——文本——世界”這個文學理論要解決的問題,也是一個真正寫作者要回答的問題。
這個題目有一定的思辨性。
我們首先可以從“讀者”這個范疇來說。因為這個題目明確要求“回答你的讀者”。回答讀者,也就是回答你的文章的消費者,也就是說一個寫作者要回答你寫作的價值。
思考的方向可以是“讀者”是誰?讀者可是是一個現在的人,也可以是百年以后的人。可以是你的身邊人——比如你的父母親人同學老師;這可以是遠方的人——比如一個你認可的詩人藝術家。也可以是遙遠的古代的先哲。當然,讀者也可能是一群“無名的讀者”,他們是一個群體。比如你可以想象他們是一群未來人,或者是現在的學生。如果你的讀者來自一個未來世界,那么你的創造物,就應該有“未來性”。如果你的讀者是過往的先哲,那么你的創造物就還有“傳統性”。只有找到自己的讀者,這個題目所要求的“回答你的讀者”才有方向。
當然,如果可以進一步思考,那么“作者”也可以是一個特殊的讀者。在這個意義上,作文題目所說的兩種意見——傾聽讀者和傾聽自我,就可以統一了。這個題目就可以轉化為一個作者(也就是一個創造者),他在寫作(也就是創造)的時刻要“傾聽自我”。如果處理成這個思路,那前面一定要做好“作者即讀者”的思辨。不然就有可能會有偏題的嫌疑。
寫作操作層面上看,考生首先要抓住題目的信息——寫作者是創造生活的“作家”,你的生活是你創造的“作品”。思考到“作家”在這里不僅僅是指舞文弄墨的文字工作者,更是自己生活的“作者”,“作品”不僅僅是指文字作品,也是你的生活。這樣,寫起來思路就開闊了,這也是這個作文題的最重要的暗示。然后,你再思考“你的讀者”。
其實,這個題目就是“傾聽——應答”模式。它要求考生首先是一個誠實的傾聽者,傾聽這個世界對你的要求,傾聽自我對自己的要求。只有聽懂了你的各種各樣的“讀者”,那么你就可以做好你的“應答”——也就是你的寫作和“創造”。
我的世界誰做主?
作文名師、專欄作家夏真
我想先引用作家余華在《說話》里的一句關于創作觀的話:“我曾經賦予自己左右過去的特權,我的寫作就像是不斷地拿起電話,然后不斷地撥出一個個沒有順序的日期,去傾聽電話另一端往事的發言。”
寫作顯然是一種對話。作家撥出的這個電話,誰來傾聽?不是讀者,也不是自言自語。他傾聽的是“往事的發言”。歷史、現實、未來在說話,甚至蒙面人在說話,作家只是那個接通電話的人,然后,他表達、言說。
沒有一個真正的作家坐下來寫作時,會先把讀者全程裝在心中,假想好聽眾,然后開始寫作。也沒有哪個作家的創作是不聽現實的聲音,閉門造車,一意孤行。所以,我認為這個命題,固然有思辨的形式,但把兩者分立,意義不大。
命題開頭這個論寫作的起興,是一個障眼法,它真正指向的主題內容是“生活”——你生活的每一天,都是在創造生命這件作品。你周圍的人,是你的讀者。你該如何處理好自己(創造者)與周圍世界(讀者)之間的關系?你的生活誰做主?是聽從自己內心的聲音,只活自己;還是心裝世界,一路良師益友,共同創造生活?
這個命題的現實意義,在于它啟示了“我的世界我做主”的“自我”非常強大的年輕一代,對個體與群體之間互處關系的思考。處理好這個問題,生命這件作品的創造主體與讀者客體的關系,也落實了。
那么,剝去開頭的洋蔥皮,今年的高考作文倒不難寫。
縱觀這幾年,思辨與選擇,一直是寫作的一個方向。主題常常不外乎生活感悟、心靈建設、實踐履歷。生活體驗、書本閱讀、行走世界,人生這三本大書,年輕人時時刻刻要去關注并踐行。如此,閱讀與行走、生活與寫作合二為一,還怕什么大小作文?!笑傲江湖,一網打盡。
最后,愿莘莘學子在高考后,來一次狂歡的旅行!世界那么大,你要去看看!凱魯亞克在《在路上》里說:“我正年輕,我渴望上路!”
看臺州新聞,關注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
凡注有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或電頭為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的稿件,均為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獨家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并保留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的電頭。投稿郵箱:105629201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