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線-臺州頻道3月15日訊(浙江在線記者 金晨 市委報道組 陳耿 洪潔)楊浙新是臨海市括蒼鎮上下泛村黨支部書記。他1983年當上村委會主任,2000年擔任村書記,曾經一窮二白的村莊在他的帶領下,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如今,60歲的他仍穿梭在田間地頭,幫村民跑腿,為建設開路。
走進上下泛村,要找楊浙新不難,拉個板凳坐在屋檐下,跟村民聊得火熱的就是。
兩鬢斑白、皮膚黝黑、聲音洪亮、步伐矯健,是楊浙新留給人的第一印象。難以想象,他竟是一位腦部腫瘤和嚴重肝病患者。“現在身體還行,用不著手術。”對于自己的病情,楊浙新輕描淡寫。
楊浙新(左一)跟村民在柑橘園商議柑橘新品種種植事宜。
跑修路
鋪上水泥道 高速通村口
十多年前,上下泛村的主路還是一條泥濘、顛簸的鄉間小道,晴天一身土,雨天兩腳泥。“一位上了年紀的老太太,曾因此摔了一跤,磕絆得渾身烏青。”聽說此事,楊浙新很不是滋味,“想要富,先修路!得讓村民們能走上一條干凈平坦的水泥路!”
楊浙新開始四處“跑腿”,帶領全村黨員干部,多方籌措了100多萬元資金。2007年,一條700米長、28米寬的村主干道修建而成,還順利完成下泛村道路硬化和下泛至下彭道路硬化工作,總計4600余米。“跑腿書記”的名聲也不脛而走。
“再過幾年,村口就能上高速,直達省城杭州了。”漫步在村里,杭紹臺高速公路(括蒼段)正在緊鑼密鼓地施工,楊浙新十分憧憬。
3年前,杭紹臺高速公路路線勘查時,交通局工作人員曾到村里現場踏勘地形。“線路經過你們村,征遷工作能不能做下來?要是做不下來,我們另定線路。”“能!”楊浙新拍著胸脯,一口應承下來。
征遷涉及60多間房子以及15畝宅基地安置,當工作人員入戶測量評估時,竟被村民轟了出來:“住了一輩子的老屋,你們說拆就拆,以后別想進這門!”
于是,趁早中晚征遷戶在家,楊浙新和村兩委班子成員奔走在各戶人家中,平均每戶走了不下十次。遇上村民在臨海市區的,為加快進程,楊浙新就連夜跑到市區去找他們。“路不通,我們村就是老樣子,路通了,我們村就變成了城里的一部分。”慢慢地,村民們的思想疙瘩解開了。
“那會兒,老楊確實很拼。因為他身體不太好,加上勞累,臉色很不好。” 許良富說。
高速公路的宅基地安置涉及楊浙新的妻妹。妻妹有兩間房子要征遷,要求三間宅基地,最終還是按規定安置了兩間。“必須一視同仁,不然工作沒法開展。”楊浙新說。
短短兩個月時間,村里就圓滿完成了征遷安置任務。
跑建設
蓋了辦公樓 村務更便捷
穿過黨建長廊,三層高的村辦公樓映入眼簾。鄉愁記憶館里,稻臼、麥架等農具陳列其中;清風書屋里,數百本圖書按類別擺放,來此借閱的村民絡繹不絕。
“雨天漏雨,樓板蛀空,兩條長凳一架,大家就坐下開會。”回憶十多年前村干部在危房里辦公的場景,楊浙新仍歷歷在目。當時的他暗下決心——建個像模像樣的村辦公樓。
“窮得叮當響,上哪找錢蓋樓,白日做夢!”
“蓋房子,錢不是小數目,這個錢你出啊?”
面對幾乎空白的村集體經濟,楊浙新的提議剛一傳開,就遭到反對。
“村里窮,我就去市里各部門探探,看看能不能爭取點資金。”于是,楊浙新跑到土管局、水利局,“村子被評為先進村,怎么能連辦公場所都沒有!”
2007年,村里多方爭取了100多萬元資金,建村辦公樓的資金終于有了著落。短短五個月,一幢新的村辦公樓拔地而起。
“因為行政村規模調整,原村部大樓不夠用。這一層是我們幾個月前剛加蓋的,鎮里的現場會也在這開的。”楊浙新拉著我們直奔三樓,向我們介紹剛修葺而成的育廉堂,成就感十足。
“蓋樓那兩個半月時間,每天早上5點,師傅還沒來,老楊就先到了。”由于水泥要保持濕潤,早、中、晚得澆水3次。剛從上海看病回來的楊浙新二話不說,便扛起水桶提上三樓,起早貪黑地干活。村監會主任許良富“抱怨”道,“特地叫了兩個村干部盯著工程,但老楊愣是不放心,還是親自來。”
夜以繼日,楊浙新的臉色蠟黃,呼吸聲“吭哧吭哧”,顯得十分疲憊。上醫院一查,肝病毒指標飆升到正常值的近30倍。
“醫生說我現在狀態比較穩定了……”楊浙新話音未落,手機鈴聲響起,是雄壯激昂的國歌,“感覺聽著國歌有干勁!”楊浙新笑著說。
跑專家
貸款有擔保 帶農致富忙
下午,65歲的村民駱開忠正將自家種的水果打包成箱,快遞給客戶。“我在家里種水果,女兒負責網上銷售,完全不愁賣。”駱開忠一臉喜悅。
說起現在水果致富的好日子,村民們都說,多虧了楊浙新。“上世紀80年代那會,我還在種水稻,收入低,養活不了一家人,浙新主動找上門,勸我種水果。”在楊浙新的擔保下,村民們紛紛從銀行辦理貸款,開始種植臍橙。駱開忠也貸款了5000元,租下5畝地。
“一開始,收成并不好,下場雨,樹上結的果子全掉了。”駱開忠以為這筆錢打了水漂。楊浙新心里也很不是滋味,三番五次跑到市區,邀請了臨海市的農技專家給村民講課。經過7年的摸索,上世紀90年代中期,上下泛村的臍橙開始高產。
“前幾年,我們都是自己挑著去外面賣。天不亮起來出門,晚上摸黑回家,雖然很辛苦,可一擔臍橙能換不少錢,開心得很。可后來種的人多了,價格越來越低。”駱開忠說,當臍橙滯銷,楊浙新又帶著村民們,去杭州、上海等地開拓市場。
如今,一年四季,上下泛村700多畝的果園里瓜果飄香。村民們的腰包也逐漸鼓了起來,人均年收入從幾年前的8000多元增加到現在的24000多元。
每年,為了看病,楊浙新要去北京兩趟,上海三趟,光吃藥就要花費上萬元。“醫生說,體力活他沒法干。但村里修建廣場,他還是扛著鋤頭搶著上。”妻子吳桂芳說,后來她也理解了,丈夫就這么個性格。
入夜,山影重重,上下泛村亮起星星點點的燈光,楊浙新在村路上轉悠。“文化禮堂前的小廣場還是不夠熱鬧,文娛活動少了點;這段路晚上烏漆麻黑的,路燈得盡快裝上……”他一邊走,一邊思索著上下泛村的未來。
看臺州新聞,關注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
凡注有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或電頭為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的稿件,均為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獨家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并保留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的電頭。投稿郵箱:105629201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