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好不好,不在“大”還是“小”,只要是符合未來產業發展的方向、能夠產生新動能,“小而美”“小而專”“小而強”的企業也應該獲得政府的重點關注和扶持。沒有小微企業,浙江經濟的高質量發展無從談起。
換掉“鳥槍”
也要扛起“大炮”
——高質量發展之路橋篇
如果不是親眼所見,筆者也不會相信13年后臺州路橋變化如此之大。想當年,農田邊、空地上隨處可見小拆解作坊,廢料、油污物被隨意丟棄,富裕起來的人們面對的卻是污水臭氣;而如今,路橋最大的拆解點已經變成了苗木基地,雜亂臟臭的拆解作坊也不見了蹤影,山和水的眉眼又清秀了起來。這背后,是路橋下決心對傳統產業,特別是高污染、高消耗的金屬拆解、印刷等行業的治理和轉型。
難能可貴的是,路橋傳統產業轉型求變的同時,經濟繼續保持著高速增長。左手轉型,右手發展,去年路橋GDP增長10.4%,增速全省第三。新和舊、升和降、大和小,高質量發展就在這番轉換和消長中不斷向前推進著。
新和舊,動能轉換要平順。新的發展階段決定了我們不能再繼續走粗放式的老路,但有的地方在轉型的過程中并沒有及時找到、找準新發展引擎、新發展動能,導致經濟增長速度出現了明顯波動。
去年12月召開的省委經濟工作會議提出,高質量發展是“通過解決質的問題、在質的大幅提升中實現量的有效增長,確保經濟發展不出現大的起落”。因此,高質量發展的最終落腳點還應是“發展”二字。
近年來,路橋把目光轉向智能裝備制造企業,目前已經集聚了一批智能裝備企業,路橋的智能裝備產業聯盟就設在新橋鎮。生產馬桶的西馬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現在在國內無水箱馬桶這個領域已經做到了領先,而幾年前企業負責人從事的還是印刷業和羊毛衫制造等傳統產業。
去年路橋GDP增速全省第三啟示我們:在換掉“鳥槍”的同時,及時扛起“大炮”是可能的。高質量發展需要傳統產業的轉型,但在淘汰落后產能的同時,要找到新的發展動能,要讓轉型的空窗期更短一些、讓動能的轉換更平順一點。
升和降,增長效率要提高。在路橋的采訪調研中,我們還發現了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雖然GDP增長10.4%,但是去年全社會用電量僅增長了6.4%,萬元產值耗電量大幅下降。新橋鎮有一家企業,員工只有幾個人,每月的電費只有1200元左右,但是年產值卻做到了4000萬元。正是在這一升一降之間,增長動能悄然發生了改變。
推動高質量發展,土地、能源、環境容量等資源要素的消耗要先降下來。其實不光是用電量,土地作為資源要素,成為近年來制約各地發展的瓶頸之一。路橋也面臨著土地指標無法滿足項目建設推進的煩惱。遍布路橋的老舊工業點、各類市場和拆解園區,曾經是路橋民營經濟輝煌歷史的代表符號。然而,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必須講畝均效益、以畝均論英雄。路橋通過關改搬行動、建設小微企業園、以畝均稅收排名為標準建立優質項目庫,來降低土地消耗、增加畝均效益。
資源要素日益稀缺,我們必須進行動能轉換。簡而言之,降的是消耗,升的是產出,不能只降不升,也不能只升不降。在傳統產業轉型過程中推動高質量發展,要做到有升有降,以降促升。
大和小,不以規模論英雄。以往,各種“規上企業”、大企業、知名企業往往是各地最受歡迎的“香餑餑”,但是我們在調研中發現,路橋的一些小企業也同樣會被當地政府青睞有加。這幾年路橋冒出了不少行業內的“單打冠軍”,雖然企業規模不大、工人數量不多,但是基本屬于新興產業,產值較高、科技含量高,在行業內影響較大。比如,路橋有一家全國唯一用氣體檢測油泵密封件的企業,在路橋眾多知名企業中名不見經傳,但是他們的技術卻做到了全國唯一。這樣的小企業也在為路橋經濟的轉型提供著高質量的動力。
今年,路橋還要力爭建成眾創、鴻泰、錦龍等12家小微企業創業園;到2020年,力爭建成小微企業創業園32家,入園企業1000家以上。企業好不好,不在“大”還是“小”,只要是符合未來產業發展的方向、能夠產生新動能,“小而美”“小而專”“小而強”的企業也應該獲得政府的重點關注和扶持。沒有小微企業,浙江經濟的高質量發展無從談起。
看臺州新聞,關注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
凡注有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或電頭為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的稿件,均為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獨家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并保留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的電頭。投稿郵箱:105629201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