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州,9000年前從下湯文明走來,萬載光陰搖曳,熬制了無數美麗非遺。新春佳節,中共臺州市委宣傳部、臺州市文化和廣電旅游體育局、浙江星風尚影視聯合浙報集團臺州分社推出《臺州記憶》系列,從正月初一到十五,帶你感受臺州非遺魅力。
天臺山的諸多古剎,許多塑于隋唐時期的雕像,依然溫潤如初,散發著迷人的神韻。
唐代僧人思托制作的鑒真坐像,已有一千三百多年歷史,至今依舊如新,被日本奉為國寶。
這些歷經千年的佛像,為何仍能鮮活如初,神采奕奕?
讓我們先來了解一項古老的技藝——天臺干漆夾苧。
天臺以“佛宗道源,山水神秀”而聞名于世,又盛產山漆、苧麻、香樟等天然原材料,佛像造像技藝特別發達。天臺山干漆夾苧,是為各種制品外表裝飾和保護的古老手工技藝。
早在東晉時期,干漆夾苧已在天臺民間得到應用。據史料記載,東晉時期,戴逵父子就在天臺山一帶將民間流傳的"干漆夾苧法"工藝用于寺院的佛像制作,制成木雕"干漆夾苧"佛像。千百年來,經過歷代工匠不斷傳承、革新,干漆夾苧技藝逐步走向成熟。
干漆夾苧,從字面上看,漆、苧是材料,而干、夾則是工序。其實干漆夾苧技藝遠不止兩種材料,兩道工序。它要用天臺盛產的山漆、苧麻、香樟等漆藝所需的13種天然原料,經過夾苧、包粘、打磨、上漆、貼金、彩繪等48道工藝流程才能完成,如此包裝過的造像方能經得住千余年的寒暑往來。
干漆夾苧成品綜合體現出雕塑、彩繪、金裝的藝術魅力,主要用于佛教造像,宮殿、廟宇建筑物的裝飾、保護及民間器材的制作,具有經久不蛀、光澤潤亮、不開裂、不變形等特點。
由于“干漆夾苧”技藝一直只限于民間工匠的師承相傳,技藝的傳授靠的是師徒的口傳身教,沒有形成系統的文字,全憑個人悟性和長期實踐才能掌握,所以未能形成大規模的生產。
湯春甫——國家級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天臺山干漆夾苧技藝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50多年前,12歲的湯春在天臺山華頂寺拜師,在嚴格的師徒模式下,心摹手追,繼承了需經48道工序的干漆加苧造像工藝。如今這門手藝因為湯春甫的努力,早已蜚聲海內外。他用該技藝制作的作品,被東南亞、歐美等68個國家和地區的國寶館和宗教場收藏。
從東晉戴逵父子到唐代僧人思托
再到今天的湯春甫
天臺縣干漆夾苧技藝以師徒傳承的方式
世代相傳 延續千年
看臺州新聞,關注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
凡注有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或電頭為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的稿件,均為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獨家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并保留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的電頭。投稿郵箱:105629201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