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的孩子總喜歡和我頂嘴,為什么?”
“孩子被作業困擾亂發脾氣,怎么辦?”
“快開學了,孩子的心理狀態不對,做家長的該如何開導?”……
面對青春期的孩子,很多父母都有這樣的困惑。尤其是在臨近開學這個節骨眼上,親子之間的矛盾點總是特別的多。這時候,父母能否正確接納孩子的變化,調整心態做好孩子的“容器”,決定了他們能否成為一個理智、健康的人。
近日,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知名體驗式培訓師厚繼光帶來經驗分享,幫助廣大家長做好心理調節,以更好的姿態與孩子勤溝通、共成長。
親子關系好比“容器”問題
假期階段,往往是親子矛盾的“爆發點”。長時間的朝夕相處之下,孩子的個性缺點暴露,使得他們離家長心目中對于完美小孩的預期越來越遠,特別是當孩子出現了一些奇怪情緒時,父母總是難以理解。
當孩子面臨來自心理和學習上的壓力時,父母是帶給孩子更大的壓力,還是成為心理學家比昂所說的“容器”,將壓力轉換成孩子有能力積極反應的信息?
在厚繼光看來,后者顯然比前者更行之有效。
“事實上,親子關系問題就好比于‘容器’問題。”厚繼光說,比昂認為,人與人關系的本質,就是看誰向誰投射焦慮。也可以說,人與人的關系本質,是誰為誰承擔焦慮。“每個人的情緒都需要出口,當孩子憤怒的時候,可以向你發火;當孩子委屈的時候,可以向你哭訴;當孩子孤獨的時候,可以找你陪伴;當孩子脆弱的時候,能依賴你的保護;當孩子難過的時候,可以尋求你的安慰。他們知道父母是有能力包容的,這時候,就會感覺到你們是親密的。孩子的情緒借此實現了流動,當情緒流動的時候,親密就產生了。”
情緒容器被“擊穿”的幾大原因
情緒是一種內在的能量波動,而父母的言行恰恰是孩子情緒穩定的源頭。但在現實生活中,很多父母都難以保持情緒一直穩定,從而反饋給孩子雙重的情緒焦慮問題。
厚繼光介紹,一般來說,家長情緒“容器”被擊穿,有以下幾個主要因素。一方面是家長對自我情緒的發生和發展缺乏認知。那么調節情緒的能力得不到發展,容易采取本能的應對方式,比如忍受、發泄、轉移等不良方法。更糟糕的情況是在強烈的情緒波動中,無法控制自己的行為,這是危險的。
另一方面,是家長不能接納孩子當下的情緒。這可能和我們受到情緒引導的環境有關,打個比方,例如孩子摔倒了,家長說:“不疼不疼。”但其實孩子是疼的;去游樂園玩刺激的游戲項目時,家長說:“有什么好怕的?”但其實孩子是怕的;再或是考試之前,面對孩子壓力大的表現,家長說:“有什么好擔心的?”……殊不知,這些家長的反饋都在忽略孩子的情緒。
做好孩子的“容器”
當外界可能會對孩子造成較大沖擊和內心傷害時,一對優秀的父母需要具備足夠的“容器功能”,利用良性應對情緒的策略,幫助孩子走出困惑,打造屬于孩子自己的“情緒容器”。
如何做好孩子的“容器”?厚繼光建議,家長首先要自己從覺察情緒、接納情緒和表達情緒這三方面來完成。
每一位父母,首先都要學會覺知覺察,同時,要鼓勵孩子們接納所有已經發生的事情,這是解決情緒問題道路上的一個轉折點和“里程碑”。厚繼光說,學會正確表達情緒,家長可以和孩子養成一些的藝術類的興趣愛好,例如音樂、繪畫、手工、舞蹈、攝影等。平時還可以和孩子一起多出門運動,做瑜伽、跑步等,適當的跑步不僅僅對身心有益,還能把注意力聚焦到身體上,不斷呵護情緒的“土壤”——身體。
在二者的基礎上,語言表達是情緒的終極形態,也是意識化的內容。父母和孩子進行溝通時,可能會出現焦慮、憤怒、內疚、喜悅等,表達形式可以是捶胸頓足,可以是大聲哭喊,也可以是冷靜地表達,每一種輸出,都在我們牢固、強大的容器里,這是可控的、安全的。
你有放下姿態,和自己的孩子對話過嗎?平常又是如何向他們傳遞自己的情緒?在一個家庭單位里,孩子是獨立的個體,他們也有屬于自己的界限。當家長“揭傷疤”式的溝通與質問,顯然是最不明智的。
身為父母,必須能夠看到自己與孩子溝通的深層意義,在實踐的過程中學會正面、積極地表達自己的期待與渴望。厚繼光說,青春期是幫助孩子重新建構人格的關鍵時期,只有父母做好孩子的“容器”,才能幫助他們更好地排解壓力、釋放情緒、自我成長。 記者 王怡
看臺州新聞,關注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
凡注有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或電頭為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的稿件,均為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獨家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并保留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的電頭。投稿郵箱:105629201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