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緒《仙居縣志》載:蒼嶺,“在縣西南一百里,一名風門,高五千丈,周回八千里,與縉云壺鎮接界,為婺括孔道。重岡復徑,隨勢高下,其險峭峻絕,實東浙之最。”古時蒼嶺遍植楓樹,每逢深秋,“丹楓遮路樹如人,紅葉花香雨似塵”,昔人品蒼嶺丹楓為仙居八景之一。
蒼嶺古道是臺州通往麗水、金華的交通要道,還是以食鹽販運為主的繁忙商道,也是一條名副其實的詩歌之路,從唐朝一直吟唱到今天。
□羊草山/文 淡竹/圖
《北上過蒼嶺賦寄諸親友》
明·王一寧
五月趨燕薊,盤旋出故關。
萍蹤今日遠,梓里幾時還?
暑雨侵行旅,羈愁上老顏。
親朋回首望,已隔萬重山。
王一寧(1396~1452),仙居楊府人,明永樂十六年(1418)進士,歷官至禮部侍郎、翰林院學士,加太子少師。詩人在翻過蒼嶺走向京城的時候,在眾山之巔回望家鄉,感慨萬千:走出蒼嶺,就意味著故鄉在萬水千山之外了,就是揮之不去的思念和牽掛。
在1958年臨石公路建成通車前長達幾千年的歲月里,仙居與外界的交通,往東主要靠永安溪-靈江航道,到達臺州府,往西則需要越過蒼嶺進入縉云、永康。清同治十年(1871),仙居橫溪鎮的舉人李芳春就是走這條古道,到永康后轉為水路,經蘭溪到達杭州,再經京杭運河赴北京趕考。他在《北游日記》記載:“初五日登蒼嶺,嶺積雪,輿夫不能上下,余下輿徒步,屐齒粘雪,刺之不能去,絕頂猶飛花滿身也。”
《過蒼嶺》
唐·劉昭禹
盡日行方半,諸山直下看。
白云隨步起,危徑極天盤。
瀑頂橋形小,溪邊店影寒。
往來空太息,玄鬢改非難。
劉昭禹,一說是婺州(浙江金華)人,生卒年不詳,五代時曾在湖南任縣令、推官等職。這首詩極言蒼嶺高聳陡峭,走到天晚,回頭看,已經萬山在下,抬頭看,云纏霧繞里山路仿佛通到天盡頭,瀑布上頭的橋梁成了一道細線,溪邊的小旅店也顯得孤寂清冷。崎嶇的山道仿佛要讓人從黑發走到白頭,怎不令人嘆息?
當地有段民謠描述蒼嶺古道之險:“頭戴涼帽哎,冷飯纏腰!一里三歇哎,不怕蒼嶺天高!”很自然的,“險”成為歷代許多過往文人歌詠的主題。
《蒼嶺》
宋·陳公輔
行到危山仆已痡,
此身強健不須扶。
回頭指望重岡處,
得似人心險也無。
陳公輔,臨海人,南宋名臣。山路如此險峻,連仆人都累趴下了,但詩人認為,人心之險惡絕不亞于蒼嶺之險。
《壬辰歲八月自臺州之永嘉度蒼嶺》
明·劉基
昨暮辭赤城,今朝度蒼嶺。
山峻路屈盤,峽束迷晷景。
谽谺出風門,坎窞入天井。
冥行九地低,高闞群木頂。
瀑泉流其中,豃若泄溟涬。
哀猿嘯天外,飛鳥去更永。
仆夫怨跋涉,瘦馬悲項領。
盜賊逭天誅,平人遭災眚。
佇立盻嶺岑,心亂難為整。
劉基(1311-1375),字伯溫,處州青田縣南田鄉(今溫州市文成縣)人,明朝開國元勛。這首詩著力渲染蒼嶺之險峻:山路曲折,怪石嶙峋,時而仿佛行走于谷底,不見天日,時而又身處萬山之巔,參天大樹都像踩在腳下。同時感慨亂世之中,盜賊橫行,百姓遭殃,不禁心緒難平,表現了一位政治家的抱負。
《蒼嶺》
后唐·張文伏
絕壁不可攀,懸崖不可下。
路險心自平,由來無取舍。
穩穩須教著步行,
前途荊棘胡從生。
張文伏,仙居西門人,天成元年(926)進士,歷任淮東安撫、太原剌史、大中大夫,后辭官歸隱,在老家盂溪邊上建造房屋居住,多次拒絕后周和宋的征召。詩人說,只要心靜,路上連荊棘都不會生長,頗有老子“陸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的韻味。
《自柯山歸再過蒼嶺》
宋·樓鑰
雨后過蒼嶺,平生行路難。
危層驚步滑,絕澗覺心寒。
就嶺山逾險,趨平谷更盤。
年來輕世故,不作險涂看。
樓鑰(1137~1213),明州(寧波)鄞縣人,歷官至吏部尚書、同知樞密院事、參知政事,授資政殿大學士。詩人飽經世故之后,蒼嶺之險已經平淡無奇了。
《蒼嶺》
宋·杜師旦
休嗟道險未堪行,
卻到層巒足較輕。
山險還如心險否,
心平履險險仍平。
杜師旦,高宗紹興十九年(1149)知仙居縣。山險也罷,心險也罷,只要“心平”,就能履險如夷,“也無風雨也無晴”。
“行人路出桃源中,衣上雨點桃花紅”
《題蒼嶺》
宋·徐似道
看山每恨眼不飽,
上馬豈知程可貪。
還我一筇雙不借,
緩從云北過云南。
徐似道,字淵子,號竹隱,黃巖縣上珙(今屬溫嶺市)人,宋乾道二年(1166)進士。“雙不借”就是登山的芒鞋。讓人叫苦連天的畏途,卻讓詩人“眼不飽”。
《過蒼嶺》
宋·樓鑰
黃云滿塢沙田稻,
白雪漫山薺菜花。
路人縉云頻借問,
碧香酒好是誰家?
山野如畫,如果在人困體乏之際喝上一壺美酒,立即就能滿血復活,身輕如燕,臺州已在身后,處州,我來了!
《度蒼嶺過雁門》
宋·朱熹
出岫孤云意自閑,
不妨王事任連環。
解鞍盤礴忘歸去,
碧澗修筠似故鄉。
朱熹(1130—1200),著名的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詩人,世人尊稱為朱子。朱熹與仙居有很深的淵源,仙居縣城就是他親自設計,還曾在桐江書院任教,與吳芾等交游甚密。這首詩里,他簡直是把仙居當故鄉了。
《處州蒼嶺》
宋·翁卷
步步躡飛云,初疑夢里身。
村雞數聲遠,山舍幾家鄰。
不雨溪長急,非春樹亦新。
自從開此嶺,便有客行人。
翁卷,樂清人,為永嘉四靈之一,生平未仕。
《括蒼進嶺》
明·趙大佑
披襟入深霧,四山亂鳴泉。
人疑來異界,身似向重天。
犬吠云中舍,農燒澗底田。
相逢試問俗,共說古靈年。
趙大佑(1510年—1569年),黃巖明冠嶼(今屬溫嶺市)人,官終南京兵部尚書。
這兩首詩清新空靈,淡淡幾句就勾略出了一個環境優美、平和自足、民風淳樸的世外桃源。趙大佑詩中的“古靈”指的是北宋名臣陳襄(1017—1080)。陳襄,字述古,福州侯官(今福建省閩侯縣)人,人稱古靈先生,慶歷八年(1048)至皇佑三年(1051)任仙居縣令,被尊為仙居文教之祖。
《括蒼山雨》
清·端木國瑚
天入括蒼天欲低,翠微直上云與齊。
盤空觸破云中壁,萬丈芙蓉散馬蹄。
軒皇仙去空煙霧,靈異獨叱真龍護。
蒼然鱗甲不可攖,蟄雷震起蟠髯怒。
勢薄光景寒森森,濕氣冱結千林素。
倒吸銀河作雨飛,珠璣噴薄光無數。
陰陽開闔蕩層冥,奇變?還來仙靈。
丹氣沖虹鼎火赤,劍光躍電爐煙青。
嵐疏翠密競欲滴,高空洗出山容醒。
忽開霽景數蜂外,丹霞一道凌紫庭。
行人路出桃源中,衣上雨點桃花紅。
足下走云如走馬,撲面爽氣堆清空。
山靈有意弄奇譎,千巖一日開鴻濛。
清光疊疊雨際出,不數劖刻夸鬼工。
百載高風揖隱吏,煙霞飽眼心如醉。
長疑此境隔人間,誰識仙山在平地。
端木國瑚(1773-1837),青田人,號太鶴山人,被譽為“青田一鶴”。這首七言長詩,一二聯寫蒼嶺的高與險,三四聯是雨前景,五六聯是雨中景,七至十聯是雨后景,十一至十六聯寫行人的心情,恣肆汪洋,氣勢磅礴,極力渲染了雨中蒼嶺的奇崛壯美。詩中的“軒皇”指軒轅氏皇帝,相傳在縉云仙都飛升。
“天為吾邑置天關,豈意粵兵來不隔”
當然,蒼嶺不僅僅是一條繁忙的通道和商道,更不是安平祥和的“世外桃源”,蒼嶺古道還是一條兵道,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六月,蒼嶺天險曾擋住倭寇從仙居向西進犯的腳步,但清咸豐十一年(1861),太平軍卻翻越蒼嶺,攻陷仙居、臺州,一路血雨腥風。
《蒼嶺》
登天有路不須翮,天梯直上三千尺。
前行漸漸入云中,后來蟻緣猶絡繹。
夙聞蒼嶺高于天,果然矗天星可摘。
絕壑谽谺有龍吟,懸崕嵂崒多虎跡。
羊腸仿佛似蠶叢,鳥道何年五丁辟。
天為吾邑置天關,豈意粵兵來不隔。
大隊竄入抄鄉村,火光竟夕天為赤。
通衢累月斷人行,況此峻嶺誰于役。
始知天險守在人,勿謂關隘扼其嗌。
邇來欃槍掃太白,天河倒瀉洗兵革。
依然負擔出茲途,摩肩往來雙不借。
槐黃初屆束行裝,觀潮有約我將適。
始從斷澗度小橋,旋躡危磴據盤石。
窮陟再上二里半,冒暑汗流不自惜。
帝座相違咫尺間,此身自疑真羽客。
俯視下界若蚍蜉,埃壒之中空跳躑。
這首詩收錄于民國名士李鏡渠記述家族史的《芙蓉樓雜識》中,作者是李鏡渠之祖,李芳春之子,名字暫不可考。詩中一至六聯極力渲染蒼嶺的險峻,感嘆“天關”不能阻擋太平軍的進犯;七八聯描述太平軍越過蒼嶺,攻占仙居后的慘狀;后半部分則寫兵戈之災解除后蒼嶺復為通途的情形。
屏風巖是蒼嶺余脈,民國臨海名士項士元在《游屏風巖》詩中,描摹美景的同時,追憶當年百姓在蒼嶺深山避難并抗擊太平軍的壯舉:
聞昔洪楊時,難民紛來此。
鐵爐光融融,刀劍暗礪砥。
一朝干將成,千夫刀下死。
吁嗟山中人,智勇誠莫比。
仙居自發組建的民團不僅攻克太平軍占領的縣城,成為浙江唯一不靠官軍收復的縣城,把太平軍趕回蒼嶺以西,還出縣幫助縉云、永康與太平軍作戰。
看臺州新聞,關注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
凡注有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或電頭為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的稿件,均為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獨家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并保留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的電頭。投稿郵箱:105629201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