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紅燈籠高高掛
張燈結彩中國紅
滿桌飯菜熱騰騰
巷頭巷尾年味濃
舉杯暢飲展歡顏
璀璨煙花照夜空
……
隨著春節的腳步越來越近,椒江的大街小巷年味兒越來越濃。
年輕人總說,現在的過年沒有小時候等著穿新衣、領紅包,大年三十一家人團團圍在電視機前等著收看春節聯歡晚會的濃厚氛圍了。
或許,我們該做的是放下手機走出家門,到椒江的大街小巷走一走,看一看。
家家都在“曬家底” 看看誰家是大戶
▼
外婆剛包好的香糯粽子
密密麻麻的曬香腸
這兩日天氣好,阿婆擺上香噴噴的梅干菜曬
年味香甜小零食!當然少不了番薯干以及芝麻糖啦
年味,藏在道路兩旁路燈桿上懸掛著的紅燈籠和中國結里;藏在大街小巷家門口貼著的春聯和剪紙里;藏在家家戶戶曬在院子里、掛在屋梁上,香飄滿屋的臘味年貨里......
“年糕年糕年年高,今年更比去年好”。在江南水鄉,臘月打年糕的火熱場面是一道動人的年景。將蒸好的糯米粉團倒入石臼,深吸一口氣,掄起大木錘,“嘭嘭”幾聲,送出的力氣變成雪白軟糯的年糕,伴著米香從石臼里呼之欲出。
冒熱氣的年糕剛從石臼里拿出來,一旁圍觀的大人、追逐打鬧的孩子都尋著味兒來了,抓起一把年糕蘸上糖,邊吹著氣吃邊樂呵地喊“真香”,香綿軟糯的口感可以在記憶里停留許久、許久。
盡管現在科技進步了,機器代替了手工,但在老街,仍可見到熱火朝天打年糕的場面。霧氣騰騰的糯米香伴著歡聲笑語,童年記憶里的年味就一點一點飄散開來。
對于炒米糖,大多數“老”臺州人都有著這樣的記憶:臨近過年時,大街小巷總彌散著一股甜香味兒。小孩子牽著媽媽的手路過炒米糖的攤位,便再也走不動路了。
做炒米糖的攤子,早已被圍得水泄不通。人群中央,一口熱氣蒸騰的大鐵鍋,正熬煮著香濃的糖汁。糖汁沸騰,炒糖師傅倒入一筐炒米,再撒入花生、芝麻,兩把大鏟子上下不停翻動,一鍋“噴香”的炒米糖就算大功告成了。
看著炒米糖的師傅將一整塊熱氣騰騰的炒米糖切開,分成小塊,裝進袋子里遞過來,是孩子最快樂的時刻。沒走幾步,手中的糖塊尚且熱的,就迫不及待掏出來吃,咬在嘴里嘎嘣嘎嘣脆,過年的氣氛就在這香甜的氣味中氤氳著。
時光為餡 裹住情懷
在椒江人的團圓飯桌上,炊圓歷來是主食擔當。糯米粉用溫開水和成細膩黏稠的團子,豬腿肉剁成肉糜拌進蔥花和料酒,然后全家人聚在一起,用手攏出一個個冒著肉尖尖的炊圓,白胖白胖的,圓潤可愛。
捏好的炊圓鋪上一層浸水的紗布放入蒸屜里,等待的時光總是格外漫長。剛出籠的炊圓,表皮Q彈糯香,肉餡鮮甜飽滿,澆上醬油和麻油,咬一口湯汁溢出,令人食欲大開。臨近過年,想念的不知是那一口湯汁濃郁的美味,還是奶奶那一張笑起來滿是皺紋的臉,“一家人吃炊圓,團團圓圓,笑口常開!”
臨近年關,椒江家家戶戶當然少不了“曬”海鮮,乘著好天氣,漁民紛紛忙著將漁船捕撈帶回的新鮮海鮮制作晾曬,一排排一串串,大街小巷鮮香飄溢。
秋冬季節空氣干燥,容易吹干海鮮水分。鰻魚、烏賊、大蝦......品種豐富!咱們椒江的曬魚干,自然曬干,不摻加任何添加劑,遠近聞名。
物華天寶的椒江,不變的年味,是鄉愁里最溫情的守候,是親情中最珍貴的團聚,那些從小吃到大的味道最是鄉愁!
看臺州新聞,關注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
凡注有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或電頭為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的稿件,均為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獨家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并保留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的電頭。投稿郵箱:105629201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