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日里,我們的身份各有不同,是公務員,是醫生,是老師,是銷售,是忙忙碌碌的蕓蕓眾生;工作之余,我們的喜好殊途同歸,拿起相機,用鏡頭追逐美的故事,用專注留住美的瞬間,用心感悟畫面內外的百味人生。“臺州相冊”是一個面向普通攝影愛好者的圖片欄目,歡迎你拿起相機或手機,一起來記錄,來創作,來分享……
走進溫嶺石塘鎮東部產業集聚區上馬區塊,向南抬頭,能看到一片似湖非湖、似灘涂非灘涂的荒原躺在那里。
這里,不是廢棄地,而是名震浙東的蒼岙鹽場。數百年的時光,讓這片鹽場逐漸荒廢,也為溫嶺曬鹽場畫上最后的句號。
追溯歷史,早在清朝時,蒼岙就有海水曬鹽的記載。這片近800畝的鹽場,養育著周邊80多戶鹽民。
隨著時代發展,尤其是進入新世紀以來,越來越多的鹽場因為占地過多、滯礙當地經濟用地,而逐漸的退出歷史舞臺。
作為溫嶺最大的鹽場——蒼岙鹽場,也將面臨這樣的命運。
2002年,蒼岙鹽場被批準廢鹽轉產。這里,計劃被改建成旅游集散中心,昔日繁華的蒼岙鹽場將成為歷史。
“在一次偶然的攝影采風途中,遇見了倉岙鹽場的鹽工在盛夏高溫起鹽收獲的勞動場景。漫天炫彩的鹽田倒影,讓我挪不開眼。從此我一有空就來這里拍照,想要把鹽工們每一個忙碌的瞬間都記錄下來。”
——鄭曼麗
點擊鏈接↓↓↓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鹽田被周邊房地產開發包圍蠶食,海水的入口處都已開發為房地產建設,鹽工們只好用老式抽水機將海水引入鹽田。這是一名鹽工在給抽水機加清水冷卻。
鹽工在自己搭建的簡易休息蓬前,用木耙子清掃鹽田的泥沙。
鹽工金花的丈夫前幾年去世了,女兒在外地上學,大伙兒體恤她獨自一人的艱辛,正在給金花幫忙將結晶池蓋上塑料薄膜,讓結晶的海鹽不受風沙污染。
鹽工老五的父親是蒼岙鹽場的老鹽工,現已年邁體弱。他家的鹽田多半已被房地產開發征用。
沒有幫手的老五,總是一個人忙碌地又是掃鹽又是挑鹽。
鹽工們懂得,木耙子推鹽不能使用蠻力,用巧勁兒不停地變換推鹽方向,可以減輕胳膊用力的勞累。
鹽工老王是蒼岙鹽場的小老板,他雇傭了兩個工人。此時,他在用鹵度計測量結晶池的鹵度,起鹽后剩下的母液只要鹵度達標,賣給豆腐作坊也能換取一點錢財。
老王還是個熱心腸的人,只要自己有空,經常給別的鹽工打下手幫忙撬鹽。
盛夏八月,驕陽似火,烤得大地都要流油。老王的兩個雇工為了不足百元的工錢,在酷暑下收鹽,藍天白云的倒影雖然美麗,可他們灑汗如雨的辛勤勞累又有誰知道?
為了避免酷暑高熱,鹽工們凌晨3點就開始起鹽,到了上午7點,別人都已吃了早飯,他們仍在鹽田忙碌。
終于完成今天的收鹽工作,鹽工們站在高高的鹽堆向遠處眺望,希望明天有鹽販子來蒼岙鹽場采購,這樣,他們就可以按時拿到這個月的工錢。
為了節省時間,鹽工們的中餐都在鹽田埂頭簡單解決。
鹽工老江的聾啞妻子嫌棄他貧窮,十年前丟下兒子跟別人走了。可是老江卻舍不得放棄耕耘二三十年的鹽田,瞧他,捧著自己曬制的海鹽,如珍寶般向行販顯擺。
鹽工歪梅聽說明天有行販來收鹽,也趕緊將自家曬的海鹽灌裝過稱,希望明天也能順帶銷售幾袋。
臨近年關了,頗有經濟頭腦的鹽工老王,用一塊廢棄的三夾板邊料,做了個廣告牌,希望囤積的海鹽早日售罄,讓自己和雇工都能過上一個快樂的春節。
而其他沒有廣告意識的鹽工,只在遮擋得嚴嚴實實的鹽堆上插著兩面旗子,讓隨風招搖的旗幟去昭告人們:這兒有海鹽等待銷售。
2017年6月底,忽然一個消息傳來,所有鹽田都已被房地產開發征用,最后幾壟鹽田將在7月2日凌晨開始全部填埋。老五徘徊在鹽田糾結:自己這一壟的鹽鹵還沒到結晶時候呢!
阿飛家的鹽田最鄰近開發工地,半天時間不到,推土機已將近他家的鹽埂,他只好放下收鹽擔子先去拆引水管線。
滿載土石的翻斗車在轟鳴著填土,一個鹽工正在拆除埂頭的休息棚,那些可以當作廢舊能變賣的都收拾回家,等待時間再去變賣。
2017年7月1日,由房地產開發公司和政府各部門組建的鹽場填埋人員,開啟了對鹽田的引水管線和鋪墊的塑料薄膜進行全面拆除。
尚未歸掃收拾的鹽晶,被撬開的鋪墊薄膜翻埋在泥地里。
鹽田鋪底的塑料薄膜已被全部拆除,再也無處曬鹽的鹽工都開始將田埂旁的鹽山分裝過磅灌袋。
有電動三輪車的鹽工,就將罐裝成袋的鹽晶運到周邊鄉鎮去銷售。
家有腳踏三輪車的鹽工老嫗也不甘落后,裝上二百斤雪白的海鹽,去附近的村落叫賣零售。
面對著空空如也的鹽山,鹽工阿飛坐在移動磅秤上發著呆,半天也不見起來。
正午的太陽火辣辣地直射下來,幾個鹽工呆在尚未拆除的臨時休息棚內,不知是午休,還是緬懷昔日的起鹽時光。
抓斗機和推土機的雙管齊下,鹽田填埋進程迅速,不足十天時間,蒼岙再也見不到一塊完整的鹽田埂壟。
2017年7月11日中午,一個鹽民站在鹽田埂頭,面對著尚存的鹽田一角,似乎忘記了吸煙。
作者介紹
鄭曼麗,浙江省溫嶺市人,中國民俗攝影學會博學會士,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中國攝影網及國家發改委《中國經貿導刊》簽約攝影師,溫嶺市澤國鎮文聯副主席,澤國鎮攝影家協會會長。
作品《蒼岙鹽工》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第10屆國際民俗攝影"人類貢獻獎"之文獻獎,2017年入展第三屆中國鳳凰國際攝影雙年展;《我家在鹽場》入選2018首屆中國北鎮國際攝影大展。
(照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未授權謝絕轉載)
如果你也喜歡攝影,歡迎加入浙報臺州分社攝影愛好者交流群。
看臺州新聞,關注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
凡注有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或電頭為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的稿件,均為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獨家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并保留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的電頭。投稿郵箱:105629201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