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創造了兩種文化,一種是具體可見帶有不可移動的文化,如歷史古勝之類;另一種帶有無形的,通過演唱等形式來呈現的非物質文化,簡稱為非遺,如戲曲之類。
仙居溪港鄉南接溫州永嘉,西鄰麗水縉云,是臺州偏遠鄉鎮之一,也是一個有著豐富非遺文化的鄉鎮。
“我們在小城鎮建設中,規劃圍繞‘秀溪錦港·非遺小鎮’的整治目標,以省級非遺小鎮的打造為抓手,全域發展鄉村文化旅游?!苯?,溪港鄉黨委書記羅寶輝對前來采訪的記者說。
一種鄉土版的七夕節
溪港鄉有著豐富的非遺項目,最大型的要數清音寺廟會——
當日上午,記者沿鵝卵石鋪的鄉間小徑行走了大約300米,又爬行數百米泥石路到達最陡的山岡,遠近聞名的清音寺建在山的最高處。
清音寺廟會在廟中舉辦, 它在2010年被列入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又被評為臺州市傳統節日活動保護基地。
記者進入清音寺,見寺內分為兩部分:一邊是佛殿,種有一棵巨樟;另一邊是廟會戲場,占整個寺的三分之二,有戲臺,演出廣場,三面環樓。
據了解,初建于元末明初的清音寺,原名為金竹嶺寺,清康熙年間重建,解放后更名為清音寺。
“廟會活動始于明朝中期,成型于清初,并一直延續至今。依托民間陳十四娘娘的傳說,在農歷七月七前后舉辦延續多天的較大型的佛事活動與民俗表演、展示活動。廟會活動由溪港、永嘉、安嶺組成的“八堡”人員組織開展,有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十八羅漢、列入市級名錄的三十六行說唱與表演,還有地方戲曲、曲藝及游藝等。”羅寶輝介紹。
七夕清音寺廟會主要內容有:朝拜、祈福、還愿、看演出、人會等。
因為溪港鄉地處永、縉、仙三縣交界地帶,也是金、溫、臺三個地區的交界,三天廟會都是人山人海。
“在古代,溪港是通向內地的交通喉舌,過往周轉人員云集在此,所以民間活動豐富多彩,兼有仙居地方特色,又融入了甌、婺等外地文化色彩?!狈止苄〕擎偣ぷ鞯南坂l武裝部長楊陳林介紹,表演節目中有仁莊村的觀音文化、圣旨文化、板凳龍,有塘弄村的三十六行說唱、《銅錢鞭》《連歡絡》,還有麻車坑村的滾地獅子等。
“舞龍最壯觀了,安山舞龍和塘弄舞龍人數多,每條龍可達四五十人,舞法以卷地龍為主,取名為‘金銀雙龍鬧七夕’。仁莊板凳龍制作精細,氣勢雄偉,別具一格。一般由經驗豐富的舞者,在場地中央盤旋成一個美麗的‘8’字形狀,俗稱‘狀元花’……”鄉政府工作人員張易冠描述。
舞獅、跳跳馬、民歌,三個節目顯特色
“這里本土文化深厚,加上多元文化交匯,流傳的非遺項目也相對豐富,另有純表演類的項目。”羅寶輝說。
轎里獅子這檔節目很另類,稱為麻車坑轎里獅子,形象生動,用毛竹制作骨架,用紅綢布裝裱成形態逼真的獅子。再將一只主獅和一只小獅分別組裝木架上,稱為“獅子上轎”。再由下垂的浪線控制。出游時,按鑼鼓節奏由2人拉浪線操作獅子,可謂生動、活潑、可愛,令人瞠目。
跳跳馬可不是小孩子們玩的游戲。跳跳馬燈以竹作架,糊紙,分前后2截,演出時扎在腰部。表演者多為婦女,馬隊有6至12匹不等,唱《采茶歌》。 有“梅花陣”、“八仙陣”、“雙關門”等12個陣式。形式多樣、節奏歡快。
文化,往往越有地域性的越有共性。仙居民歌,音韻與語言皆有中原文化的痕跡,反映的大多為晚清、民國時代。作為古越國屬地的仙居,其山歌也具有“越調”,在題材內容上,反映百姓疾苦,描摩民間心態,代表作有:《柴爿花鳥》《天下歌》《種山山歌》《窮人歌》《大腳姑娘》《問表妹》《長工歌》《阿西圓圓》等。
臘肉、豆腐、糖菱角,三大制作顯土味
“非遺有一類是民間制作技藝,溪港鄉有著三大原鄉制作?!绷_寶輝說。
一是臘肉制作,稱之為栗樹臘肉。據介紹,來過溪港鄉的客人都對溪港鄉栗樹坑村的臘肉印象深刻,栗樹臘肉如此美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高山地區氣溫低,臘肉不易腐爛;二是吃高山蔬菜長大的高山土豬肉是其他地方找不到的原材料,這里的土豬生長周期比一般家豬的長,需要一年多甚至兩年;三是加工工藝相對講究,比其他臘肉腌制過程復雜,如按照黃歷選日子腌制等。
二是仙居豆腐制作?!跋删佣垢暮贸允枪J的。”張易冠說,仙居豆腐好,好在水。永安溪的源頭活水出自深山,溪港就是這樣的一個地方,據說別處一斤黃豆制三斤豆腐,而仙居豆腐則可制四五斤,且特別潔白、細嫩、味美。
三是糖菱角制作?!霸谙?,糖菱角就成了當地村民喜歡的香餑餑。”張易冠說,每逢過年過節,或者辦喜事,家里來客人時,勤勞好客的主婦們都會虔誠地做上一道當地的特色土菜———糖菱角。而客人品嘗之后都會被其美味所征服:燙燙的吃到嘴里,滿口生香,口感松軟且不膩,更帶一些Q彈的感覺。
金竹溪村有棵300歲的“美女松”
鄉政府所在地現名為金竹溪村,記者采訪當天是8月29日,正趕上金竹溪村由兩村合并。站在溪邊,這里的美景隨處可見,馬頭墻民居小筑,石礁在溪對岸轉動,村民三五成群坐在跨度三四十米長的廊橋內歇息。
記者沿著磨盤石鑲嵌的石階,探訪位于村文化禮堂一側的書音書院和呂氏祠堂。
村口隆起一個不高的小山包,上面種有兩棵名木,一棵是馬尾松,另一棵是白櫟樹。隨后,記者去看了位于麻車坑“水口殿”古廟的另一處古樹群,這里有一株300年樹齡的馬尾松,被人稱為“美女松”,此松樹高35米,胸圍3.6米,樹冠平均冠幅17米。碩大的主干高位分叉成兩個對稱的枝干,柔和優美的曲線恰似倒立的美女并攏兩條修長勻稱的大腿,因造型很似少女曼妙下體部分包括腰部、臀部、腿部,故得以“美女松”雅稱,此樹還有仙女下凡嫁夫的民間傳說。
看臺州新聞,關注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
凡注有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或電頭為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的稿件,均為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獨家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并保留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的電頭。投稿郵箱:105629201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