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耀良,祖籍臨海白水洋鎮界嶺村。現任香港詹氏企業有限公司、香港華峰企業有限公司、金邦香港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臺州耀達集團有限公司、臺州耀達置業開發有限公司、臺州耀達國際大酒店、黃巖耀達國際大酒店、溫嶺耀達國際大酒店董事長。香港浙江省同鄉會聯合會會長,浙江省工商業聯合會、浙江省商會副會長。浙江省政協八屆、九屆政協委員,浙江省政協十一屆常委,臺州市政協常委。
一
我于1946年在上海出生,父母都是浙江臨海人。上世紀30年代,我父親就在上海辦了手套工廠,1948年又來到香港開辦手套工廠。1950年,我隨母親遷居香港。1958年,由于經濟周轉問題,工廠停止營業。家里兄弟姊妹眾多,生活很艱苦。長兄榮良也出去打工,我因為年幼,只能跟隨父親到家庭作坊加工生產。直到1968年,我和哥哥榮良又重新做起一家有一定規模的手套廠,也獲得成功。上世紀70年代的香港躋身“亞洲四小龍”之一,正處制造業鼎盛時期,我們生意一路看漲,手套廠也日益擴大。
1978年,改革開放的消息很快傳到香港。1979年,在港寧波籍的朋友邀請我一道去廣州參加寧波市招商活動,我第一次回到內地,當時還是從香港坐飛機飛到廣州參加會議。這次會上,我和寧波外貿局聯系了來料加工事宜。當時香港各行各業都發展很快,造成人員大量不足,生產有一定壓力。我萌發了到內地尋找發展機遇的念頭。1980年,我受寧波外貿局的熱情邀請,到寧波投資手套廠,做來料加工生意,這也是我30年來第一次到浙江。當時家鄉臨海統戰部、僑辦的領導來寧波找到我,邀請我回家鄉看看,做些投資。正是改革開放初期,我能真切感受到他們對于改變落后面貌的迫切心情。作為一個在外多年的游子,我看好內地未來發展,覺得當時正是反饋家鄉的時候。
次年下半年,我便一個人從香港坐飛機到杭州,再轉車到臨海。當時交通十分不便,從杭州到臨海要翻過兩座大山,汽車足足開了9個小時才到。1981年下半年,我在家鄉辦的臨海手套廠開張了。臨海地處浙江南部山區,不僅交通不便,當時通訊和物資也極度匱乏,生產手套的所有工具,包括針線,甚至一張貼紙都要從香港運過去,而且內地的通訊還依靠打電報,如果從香港打國際電話去臨海很難接通,說話需要喊得很響對方才聽得到,好像吵架一樣。香港的同事和朋友都覺得很難理解,這樣的情況下,我怎么還會去內地投資。
雖說回鄉投資過程十分艱難,但好在內地人力充足,生產成本低,因此生意一路擴張。我的手套工廠在那時的臨海頗有名氣,很多人都愿意進來工作,就連縣長也經常帶客人前來參觀。
但是,隨著我們出口貿易大幅增長,浙江的工廠由于路途遙遠,交通不便,產量不能滿足公司訂單需求。1987年,我將香港工廠整體搬遷到廣東東莞大朗鎮,在那里建了2萬平方米的廠房,后又擴建了5萬平方米,職工最多時達到三千余人。
在內地的投資不僅推動了本地經濟發展,提供了就業機會,也讓我有了每年回鄉走走看看的機會。當時臨海只有集體企業,工廠設備落后。不過,從1985年開始,內地就陸續出現“個體戶”的經營模式。借著改革開放的春風,我和著名企業家明丕白合資創辦了當地第一家合資工業企業——臨海有機玻璃廠,主營紐扣業務,小紐扣贏得了大市場,產品遠銷海外。這家玻璃廠正是知名上市企業偉星集團前身。
二
到家鄉走得多了,我發現,雖然當地經濟有了發展,但教育方面特別是學校硬件軟件仍然落后。
記得1983年的冬天,那是我第一次回到老家臨海白水洋界嶺村尋訪。由于剛下過雪,天氣很冷,孩子們沒有保暖的鞋子,過坑坑洼洼的泥地時,都是踩著自己做的木蹺走路。當我來到村里小學時,眼前的情景讓我很吃驚。簡陋的小屋沒有窗戶,冷風直吹著正在上課的孩子。因為天氣太冷,孩子們抱著從家里帶來的炭爐取暖。這對我觸動很大,我心想,要是捐助一些錢,就能改善孩子們的學習環境。
第二年年初,我給界嶺村捐助了10萬元港幣,希望村里能夠蓋一所像樣的學校。1985年下半年,學校建成了,以我父親的名字命名為志山小學。落成那天,我帶著年幼的子女一起參加落成典禮。我對7歲的兒子說,你大學畢業后要來這里教幾年書。雖然兒子大學畢業后沒有來志山小學教過書,但在當時,我真的希望自己以及家人能為改變家鄉獻上自己的一份力量。小學落成后,當地的村民都很高興,孩子們有了整潔明亮的教室,這對他們來說是一件大事。
臺州中學是臺州最頂尖的中學學府,培養了很多優秀的大學生。可在上世紀90年代,學校都沒有一棟像樣的教學樓,校舍十分破舊,于是我決定捐贈100萬元為學校建一棟教學樓。教學樓很快建成,同樣以我父親名字命名為志山教學樓。
就這樣,我陸陸續續地向家鄉的學校捐了2000多萬元。
三
上世紀90年代,臺州發展速度加快,各地招商引資的力度加大不少。我和好友區達雄先生認為是時候加大在家鄉的投資力度,便計劃著帶些資金回臺州繼續發展。
1993年,我參加了臨海市政府在廣州的招商會。臨海招商團的領導與我見面,他們告訴我臨海市政府想另找地址新建大樓,將原先老的政府所在地賣掉。市政府大樓地處臨海中心地段,我預見將來定大有所為。
當天,我就和臨海市政府簽下購買協議,以每畝100萬元(當時臨海房價僅幾百元一平方米)購得臨海老市政府所在地的23畝土地的使用權。這件事傳回家鄉臨海,轟動一時。
1995年尾,臨海市新政府大樓啟用。當時整個臺州都沒有一個上規模的商場,我覺得經濟發展了,市民必然追求更好的生活品質,一家大型商場必不可少,于是我和區達雄先生很快便決定,用這塊土地為家鄉建一座像樣的商場。
建商場在當時絕對是個讓其他人匪夷所思的想法,我再次受到來自身邊朋友的質疑和反對,就連頗有商業頭腦和眼光的明丕白先生也跑來質疑我,這么大的商場做多少生意才能盈利?我說,日營業額20萬元。他十分驚訝,認為一天銷售20萬元根本就是天方夜譚。不過,我看到整個臺州的經濟發展,還是決定冒這個險。
就在質疑聲中,耀達商場落成了,首層面積1萬平方米,當時在浙江算最大。1998年底,商場開門迎客。開業第一天,臨海萬人空巷,商場內外人山人海,場面十分壯觀。商場第一年營業額達六千萬元,春節期間日營業額更是到達100多萬元。如今,耀達百貨已成為臺州家喻戶曉的品牌。
上世紀90年代末,臺州城市面貌依然落后,沒有像樣的高樓。臺州市政府希望能夠規劃一家四星級酒店,而我提出,中國需要發展,臺州商貿往來也會越來越頻繁,不如一步到位,造一家五星級酒店。
耀達酒店2000年開始規劃,造價成本近六個億,因地處新區,銀行也不敢融資,我只能從香港帶著真金白銀到臺州,我投入這么大的資金,希望能夠為臺州打造一家地標性的酒店。酒店于2005年正式開業,剛開業時生意不算太理想,但在穩扎穩打的經營下,一年好過一年,四五年后,便開始有了盈利。
時至今日,我在內地創辦了18家企業,包括三家耀達百貨公司、三間耀達酒店和一家手套工廠,總投資約25億元,創造了五千多人的就業崗位,2017年上繳國家稅金1.3億元,而且,我在家鄉投資獲得的收益全部用于再投資。雖然我的企業規模都不算很大,但我認為對家鄉發展有一份貢獻,有一份愛鄉的情懷。
四
1997年香港回歸后,當地很多人對回歸仍有疑慮,“愛國愛港”的聲音很弱小,我們覺得是時候站出來擴大“愛國愛港”的力量和聲音。1998年,香港浙江省同鄉會聯合會(簡稱“浙聯會”)成立,創會會長是李達三博士,我作為主要創辦人之一加入,從此各市級同鄉會都在“浙聯會”帶領下開展工作,包括組織香港各界參訪團,回到浙江各地參觀考察,為香港浙商回鄉投資創業牽線搭橋,在香港舉辦各類推廣浙江的文化藝術活動等。
2015年起,我接任“浙聯會”會長。我認為,社團不能只限于聯誼,不僅要積極支持香港政府依法施政,為“愛國愛港”力量發聲,更要做好兩地民間交流的“彩虹橋”,尤其是青年之間的交流。我時常往返于兩地,切實地感受到內地,尤其是浙江近年的發展;我也認識了許多優秀的浙籍青年,選擇到香港學習工作。我真心希望兩地青年能夠更多了解,締結友誼。今年,作為團長,我組織了“青春飛揚·2018香港青年浙江行”活動,帶領近千名香港青年到浙江參觀考察,看到青年們收獲頗豐,我也異常高興。
中國改革開放的40年,正是我回鄉投資創業,事業不斷發展的40年。改革開放是一個偉大的決策,我是托改革開放的宏福,當年我在香港打下基礎,卻在內地發展成功。改革開放給了我一雙騰飛的翅膀,也讓中國經濟復興,讓世界刮目相看。
看臺州新聞,關注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
凡注有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或電頭為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的稿件,均為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獨家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并保留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的電頭。投稿郵箱:105629201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