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0日上午,天臺縣2025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非遺宣傳展示活動在平橋鎮張思村宗淵書院啟動。
活動匯聚了30余項省市非遺項目,通過非遺展演、非遺集市、非遺古村游等形式,讓廣大市民和游客領略非遺文化魅力。啟動儀式上,主辦方為13名縣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頒獎,并為9個新項目、6處傳承基地、5個非遺茶空間授牌,首批省級非遺美學生活館及體驗點也正式亮相。
緊接著的“非遺展演”環節精彩紛呈。《詩畫平橋豐收年》以藝術形式描繪田園畫卷,《西張舞馬》表演氣勢恢宏,《打蓮廂》洋溢歡快氛圍,《易筋經》展現剛柔并濟之美,《云邀霧請一杯茶》更將現場帶入茶韻悠長的意境。宗淵書院外,非遺市集早早開張。糊拉汰、食餅筒、紅曲酒、云霧茶等20項美食與手作技藝現場展銷,讓市民沉浸式體驗“舌尖上的非遺”。
作為天臺地區家喻戶曉的傳統美食,糊拉汰是一種獨特的面食,歷經長期傳承與改良。“我做了幾十年,最難的就是調粉——粉調不好,面皮要么太硬,要么太軟。最后要在鍋中攤出紙一樣薄的面皮,再根據個人喜好加入土豆絲、南瓜絲、雞蛋等食材。”天臺糊拉汰制作技藝傳承人施銀珍介紹道。
另一邊,張思古村精心設計的非遺游覽路線吸引眾多游客——從靜心閣感悟家風文化,到繼善樓欣賞竹編佛雕藝術,再至博士堂體驗點翠漆扇工藝,古村與非遺交融共生。平橋鎮黨委書記金仁善表示,近年來平橋鎮大力推動非遺進校園、入鄉村藝校,并在張思古民居打造非遺技藝展示大院,成功探索“非遺+旅游”融合模式,讓傳統技藝成為鄉村振興的新引擎,使張思古村成為人們追尋的“夢里老家”。
近年來,天臺縣堅持守正創新,通過多元保護舉措全力推動以和合文化為代表的非遺傳承發展,形成了眾多具有高辨識度的標志性成果。目前,全縣擁有國家級非遺項目4項、省級18項、市級57項。
“天臺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豐富、類別多樣。希望通過系列活動,進一步提高人民群眾的非遺保護意識,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進文化自信。”天臺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任葉笑華表示。
看臺州新聞,關注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
凡注有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或電頭為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的稿件,均為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獨家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并保留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的電頭。投稿郵箱:105629201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