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6日,隨著鼓聲躍動,院線電影《海邊大奏鼓》在溫嶺石塘開機。接下來的半個月,劇組將在當地的漁船碼頭、遠山近海、小箬島等處進行拍攝。大奏鼓這個極具溫嶺地方特色的國家級非遺項目,將被搬上大銀幕,走向世界。
大奏鼓原名“車鼓亭”,隨福建惠安漁民遷居流傳到石塘,至今已有300多年歷史。大奏鼓的表演形式為男扮女裝,重彩化妝,每人手持木魚、扁鼓、嗩吶、湯鑼、銅鈸等其中一樣樂器,并有大鼓伴奏,邊敲邊跳,表情詼諧、動作粗獷,神秘而不失韻味,被稱為“中國漁村第一舞”。2008年,大奏鼓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23年9月23日,大奏鼓登上杭州亞運會開幕式舞臺,成為暖場節目之一。

《海邊大奏鼓》是一部兒童電影,屬于中小成本電影,投資200余萬元,講述了箬山小學不同性格、成長環境的孩子們學習、傳承大奏鼓,在一次次的練習、表演過程中,變開朗、變勇敢、變團結、變獨立的故事,全方位呈現石塘的美好風光與人文情懷。
該電影的導演蔡廷,是土生土長的溫嶺人。“去年,我因拍攝一部電影到石塘鎮采風,第一次真正意義上深入了解了大奏鼓,在視覺和聽覺上都受到了強烈沖擊,這是一項辨識度很高的藝術。”蔡廷說,“這么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傳承,應該被更多人知曉。”
“我們講傳承,不僅要有代表性傳承人,更要有新鮮血液的不斷加入,這樣才能更好地謀求發展。”本著這一想法,蔡廷在與編劇等合作伙伴商量后,將《海邊大奏鼓》的故事劇情定位在小小傳承人上,從孩子的角度,展現漁村文化。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奏鼓項目的臺州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吳瑞標告訴小布,目前大奏鼓的專業演員只有十幾人,業余演員也只有二十人左右。
“我們一直想把大奏鼓傳承下去,進過校園、辦過研學,也拍攝過小視頻、紀錄片。聽到蔡廷導演說要拍電影的時候,我非常興奮,這是大奏鼓走出去的一個重要契機。”吳瑞標說,他跟隊員們將全程參與《海邊大奏鼓》的拍攝,讓更多人看到原汁原味的大奏鼓表演。
看臺州新聞,關注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
凡注有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或電頭為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的稿件,均為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獨家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并保留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的電頭。投稿郵箱:105629201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