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假期,臺州市仙居縣橫溪鎮下湯村,下湯遺址的發掘和文物修復工作依然不停。在仙居下湯考古工作站,記者跟著00后文物修復師侯心雨一起修復文物。
本報記者陳久忍(右)跟著侯心雨學習文物修復 共享聯盟·仙居 應芳露 攝
下湯遺址是中國最早的農業聚落,是我國萬年文化獨立起源、連續發展的重要實證。自2018年正式發掘以來,下湯遺址累計出土陶杯、大口盤、陶罐等各類器物400余件,是上山遺址群中器物坑最多的一處。今年4月底,下湯遺址獲評2024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2022年大學畢業后,侯心雨便一直在下湯遺址從事文物發掘和修復工作,目前已修復了近百件器物。
記者看到,侯心雨工作的文物修復室約10平方米大小,中間是一張大木桌,四周放著五六把椅子,桌上放著剔刀、刷子、膠水、石膏等修復材料。考古工作站的4名文物修復師都在此工作。
深埋地下多年,很多器物已經成為碎片。作為文物修復師,侯心雨的任務就是盡量復原器物本來的樣子,直觀呈現萬年前先民的生活遺存。
記者跟著侯心雨修復的是一件圈足罐。剛發掘出來時,這個陶罐的碎片和泥土疊壓在一起,成了一個“土疙瘩”。
文物修復的第一步,是將碎片從“土疙瘩”中分離出來。“不要用刀撬,注意不要劃到陶片。”在侯心雨指導下,記者拿著剔刀,將碎片之間的泥土一點點剔去。幾分鐘過去,記者已經雙手發酸,才剔下一個小陶片。
好在此前,侯心雨已經提前將大部分陶罐碎片剔好。
剔出陶片后,接下來就是拼接碎片。“這是更有意思的環節,就像玩拼圖一樣。”侯心雨說。
然而,說說容易,做起來難。這些碎片,并不像拼圖一樣有規則的邊緣,互相之間能夠嚴絲合縫地對上。面對幾十塊大小不一的碎片,記者毫無頭緒,很多碎片看起來對得上,一拼卻發現對不上。
“我們可以從陶片的顏色、質地去區分,再結合出土時陶片碎片的相應位置進行綜合判斷,就容易事半功倍。”在下湯遺址工作多年,侯心雨對這里出土的陶器的形狀、特點已經非常熟悉。比如,有“下湯罐”之稱的筒形罐就是下湯遺址特有的一種陶罐,具有口微斂、無沿、深腹、平底,齊沿處有對稱的“雙耳”等特點。
在侯心雨指導下,記者找到了兩塊相鄰的陶片,先用左手將兩塊陶片固定住,再用右手對準陶片縫隙擠出膠水,將兩個小陶片粘到一起。
本報記者陳久忍(右二)向侯心雨(右一)學習如何挖掘器物 共享聯盟·仙居 應芳露 攝
經過我們約半小時的努力,陶罐下半部的形狀初步顯現,不過要把陶罐完全修復好還需要更多時間。剩下的細碎陶片,拼接難度更大。整體拼好后,陶罐上缺失的部分以及縫隙,還需要用石膏來填補。
“修復好一個陶罐,時間少則一天,多則一個月。”侯心雨說,文物修復急不來、急不得,經常一坐就是大半天,需要專業知識,更需要耐心和熱情。而對她來說,文物修復是一個很減壓的過程,看到一個個器物恢復原樣,她覺得很有成就感。
目前,下湯遺址的發掘還在持續進行,不斷有新的器物出土。下湯省級考古遺址公園也已開工建設。侯心雨和同事們發掘修復的文物將陸續走出庫房,把萬年前的人類故事更直觀地講給更多人聽。
看臺州新聞,關注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
凡注有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或電頭為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的稿件,均為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獨家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并保留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的電頭。投稿郵箱:105629201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