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風已然上市,細雨翠柳沙沙。
傍晚,雨止轉晴。神仙居山巒起伏、云霧飄渺、千峰競秀。不知不覺地,感德村已收起雨簾,降下了夜的帷幕。雨后的夜空神清氣爽,月亮伏在神仙居的山梁上,星星眨吧著眼。感德村的村道灑滿了月光,除了入村口有一盞地燈,反射著“感德村”三個大字,整條進村道路朦朦朧朧。我好奇地問村書記王明奇,“有路燈為什么不開燈?”王明奇說:“我們的路燈是太陽能的,這幾天連續下雨,影響蓄能了。”縣紀委書記徐佩華責怪王明奇,“那今天上面同志來了,照明電也得開一下吧!”王明奇“回懟”道,“這不行的,用照明電要花集體錢的,再說我有手電筒呢!”王明奇提著一只大號蓄能手電筒,打開后,亮的耀眼,像一只探照燈。借著燈光,我才看清,這個村書記瘦高個,上了年紀,但腰板筆挺、兩條褲邊燙的挺刮,穿一雙黑色軍用球鞋,一看就像個“老革命”。

夜晚的風裹挾著絲絲寒意,看不清遠處村莊的模樣,但能看見窗戶里透出的暖光次第亮了起來,這是一個寧靜古樸的小山村。王明奇用手電筒揮了揮:這是胡蘿卜農場、一米菜園,小麥正在拔節抽穗,是學生們研學游的基地。那幾個“胡蘿卜農場”卡通字好像聽懂了他的話,在風中手舞足蹈。回歸田園,是讓孩子們永遠不忘鄉村的美好和勞動的樂趣。
夜色靜美,月光旖旎,遠山近村,更添幾分冷艷的嫵媚。我們沿著村道一路向里,天上的星月忽閃忽閃的,仿佛也跟著我們走。不一會兒聽見了泉水淙淙,“吱呀吱呀”的水車在水流的沖擊下旋轉翻滾著,濺射的水花吸引著黑壓壓的魚群。我突然想到一句話“流水不爭先,爭得是滔滔不絕”。這就是感德堰,修于南宋,時年堰渠開通之時,一段暗涵沙石淤積,一村民鉆進涵洞進行疏通,不料溪水暴漲,不幸遇難。村民們為紀念他,將堰取名感德堰。感德堰像一匹柔軟的碧玉帶,鑲嵌在母親的懷里,它坦蕩無私,用自己的乳汁哺育兩岸百姓。這條長達6公里的水渠,擔當著2萬多人的生活用水和1000余畝良田的灌溉。水堰的上游是韋羌溪,溪的源頭是神仙居,魚翔淺底,一泓清水穿村而過,這是這個村莊獨有的靈氣。
自宋以降,感德園、感德池、感德廊、豆腐坊、漢青染坊等因水而生,移步成景,每一個節點都是歷史的天空。

寄情于一方好山好水,青年創客黃山,北方人,是個攀巖愛好者,他創辦的戶外運動俱樂部和YM巖鞋工作室在國際攀巖界有一定影響力。黃山說,他一開始僅是修補國內外寄來的巖鞋,后來干脆自己生產了。車間里10多位女工正在作業。有位大姐告訴我她已65歲了。王明奇說,這地方原來是牛棚,村里一年一萬元租給黃山,既解決一部分人就業,也可作為游客參觀體驗點。像這樣的老屋出租,村里還有10多處。
了解得越多,就越對這個“當家人”有興趣。王明奇是28歲擔任村書記的,今年已經68歲了,任村書記已近40年了。我帶著疑問問白塔鎮黨委書記沈江,“這個村的年輕黨員發展是不是有問題?”沈江說,“我知道你為什么這樣問,這個問題不止一次被問到了,感德村黨支部是五星級支部,每年按計劃發展黨員,僅這4年就發展黨員8名,中專及以上文化18人。”沈江說,別看王明奇68歲了,他非常重視學習,理念非常新,一點不落后。他老早有退下來的想法了,但村民不同意,找到一個好當家人不容易,都希望他繼續干。感德村經歷過二次撤并,2013年,前邵村與魚山村合并為邵山村,2018年,邵山村與圳口村合并為感德村。合并后全村共有13個村民小組,467戶,1553人,耕地1170畝,園林260畝,山林3960畝。村子雖然經歷兩次調整,村“兩委”班子多次重組,但幾個自然村的黨員和村民都充分信任王明奇。王明奇也從村支書成為了村黨委書記、主任。

1984年4月,退役回鄉的王明奇當選為白塔鎮圳口村村支書,向全體黨員和村民承諾:“不賭博、不飲酒、不在公共場所抽煙、不到娛樂場所消費、不到老百姓家白吃飯、不搞宗族派性。”當時,有人認為這是“選舉語言”,都半不靠譜,但反正是個窮村,就讓他試試看吧。“一諾千金”,王明奇近四十年一直踐行著諾言。
1984年4月,王明奇在圳口村走馬上任時,村集體賬戶上只有8.23元的家底。但改革的春風已經吹醒神州大地,“村子要發展,必須放開手腳搞經濟,盡快改變窮村現狀。”王明奇下定決心。六條規矩后,王明奇又主導出爐了一條規矩:每年的大年初一,村民代表統一集中到村委會門口的曬場上,實行群策群力的“大事民決”制。而村務大事,就按照“一事一議”方式,由村民投票表決,變“為民做主”為“讓民做主”。“土地流轉、林權改革都是關乎村集體經濟發展的要事,也是涉及村民利益的大事,哪怕有一戶人家不同意,這個事情都辦不得。”尊重群眾意愿,把好事辦好,不搞“一言堂”。建造大橋、架設有線電視、硬化水泥路面、建設電話村、開發“農家樂”、培育“神仙居”早餐品牌,村里每一步的重大發展,都在村民的積極參與與見證中進行。何謂:“同心同德”,這就是最好的注釋。

2004年,圳口自然村將山林收歸集體所有,統一開發,建設500畝用材林,發展楊梅和茶葉產業。2004年底,每個村民拿到了村子里第一筆150元的分紅,可高興了。提起當時的場景,今年83歲的老文書王雪浪還頗為激動。
2008年,感德村從外地引入白茶、黃金茶等珍稀茶葉品種,按照綠色生態生產標準進行管理,每年炒制的新茶在市場上可是搶手貨,每斤可以賣到1000多元。村民一點點得實惠,集體經濟也一點點積累起來,王明奇的威信也隨之一點點樹立起來了。
這幾年神仙居景區火起來了,各地游客紛至沓來。王明奇覺得機遇來了,一方面對村莊進行“微改造、精提升”,一方面動員村民發展民宿產業,承接神仙居的溢出客流。為避免盲目無序開發,感德村將村子劃定為開發區域和保護區域。石橋倒影、水岸石階,亭臺樓閣、雕梁回廊,民居小巷處處可見江南韻味,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我2017年來這考察時就喜歡上了仙居,并最終選定了感德村,在這里開了酒店。”來自上海的融悅民宿主人劉芳說。酒店開業后,員工大多是從村里招的,平時的蔬菜也優先從村民家里買。王明奇說,這里原是村委辦公樓,他覺得太浪費了,遂把村委搬到對面小樓里,出租出去增加集體收入。同時,對具有保護價值的古建筑、古節點,進行修繕保護和活化利用,并推出了嬉溪水、摸螺螄、玩石頭、網小魚、冰西瓜等12種“趣游感德”的玩法。恢復豆腐坊和漢青染坊,讓游客沉浸式體驗磨豆腐,藍印花布印染。2021年,該村接待游客50多萬人次。村集體經濟收入從3年前的50多萬元增加到246萬元,村集體存款從84年的8.23元增加到2022年1100余萬元,年底村民分紅從84年的戶均150元到2022年的人均1000元。

村子富了,村民富了,村書記富了嗎?過得去吧。當了30多年的村支書,王明奇一直過著簡樸的生活。家中入眼的只有當年妻子的二件嫁妝,一張雕花的方桌和一個雕花的櫥柜,這也是王明奇家中最值錢的家當。“別人都說先大家后小家,他是顧了大家,顧不上小家。”王明奇的妻子余鳳娟是退休教師,提起王明奇的三十幾年村支書生涯,余鳳娟帶著一絲自豪。什么是初心?幾十年如一日,堅持按入黨誓詞去做,雷打不動。“老百姓在干部心中的份量有多重,干部在老百姓心中的份量就有多重。”
徐佩華是縣紀委書記,他專門組織力量對這個明星村進行巡察,發現這個村38年來無信訪,38年來沒有一名黨員干部受到紀法處理。也沒有一名干部染指工程建設,謀取私利。答案只有六個字:公正、公平、公開。說明什么?村干部一身正氣、廉潔奉公。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王明奇自擔任村支部書記以來,特別注重制度建設。超過2000元的開支由村“兩委”集體討論決定,5000元以上的由組長以上干部討論決定,10000元以上的由村民代表進行表決;村監會對村級財務實行定期公開制度,確定每月10日為村財務審核公開日,重點審核村級收支情況,堅持每筆錢都第一時間入賬、每筆錢都事無巨細公開。村里最為敏感的宅基地指標分配,全部由符合條件的村民抓鬮決定。
有了完善的制度,更重要的是執行,不執行,等于一紙空文。王明奇清楚村支書是村里的“一把手”,而不是“一霸手”,要帶好頭,不破規。1987年,圳口自然村獲評省級文明村,王明奇領到了3000元獎金,從臺州黃巖回到村里已是晚上。到家第一件事,王明奇就騎著自行車將錢交給了村財務,確保村集體資金在干部身上不過夜。在村務公開欄,村賬一月一公開,細到“一枚螺絲、一卷膠布”,群眾對村里的家底了然于心。

感德,從“窮村”到“富村”的實踐,從“破村”到“美村”的蝶變,印證了一個時代的變遷。這固然離不開黨和國家好政策的加持,但在基層,關鍵還是有一個一心為民、擔當作為的好班長。我們看到感德村在鄉村振興、共同富裕建設中,上級撥款并不多,更多的是事在人為、主動作為,始終把發展放在首位,不搞理想化、不干超過自身財力、資源承受能力的事。充分利用景區溢出效應、山水自然稟賦、歷史文化遺存等做足加減法。尊重自然肌理,不搞大拆大建,讓人民群眾在綠水青山中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從這個意義上說,感德的做法更有說服力。
看臺州新聞,關注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
凡注有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或電頭為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的稿件,均為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獨家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并保留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的電頭。投稿郵箱:105629201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