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7日,百所高校訪紹興暨見習實習夏令營活動啟動。
缺乏實踐和工作經驗一直是高校畢業生就業的“軟肋”之一。為此,紹興已建設市級見習實習示范基地55家、見習實習基地784家,涵蓋清潔能源、汽車及零部件、電子信息產業等多個領域,并與全國200余所高校建立實習見習通道,年均見習實習人數達3萬余人。近年來,紹興人社部門分類推出“認知性實習”“頂崗實習”和“就業+實習”三種模式,設計集成電路、紡織、現代建筑、智能制造、機電自動化等多條認知實習線路。今年以來,紹興開展了“產教融合”工程師培養,推行校企“雙導師制”,實現產學研深度融合,解決工程技術人才培養與生產實踐脫節的問題。目前,紹興已與浙江理工大學合作推行聯合培養機制,132名專業學位研究生(工程碩士)入駐本地46家上市公司、龍頭企業,攻克企業技術難題260多個,幫助節約成本5200余萬元,實現經濟效益12億元以上。
紹興企業為了實習生,費了心思。比如,從事游戲研發的宇石網絡科技有限公司專門制定了不同的見習實習課程,有一周、兩個月和半年三種“選擇”,一階課程突出體驗、二階課程突出初識、三階課程突出融入。“對于計算機專業的學生而言,這些課程價值不菲,市面上類似培訓付費項目,一個知識模塊價值就超過萬元。”公司培訓部負責人李海峰說。
三年前,陳立鋒從浙江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博士畢業后,選擇到紹興發展,如今他在浙江龍盛集團研究院從事新材料研發等工作。“當初做出這個決定,除了基于自身專業的考慮,還因為畢業前參加了紹興的一次見習活動,我被紹興的產業發展態勢和貼心的人才服務深深吸引。”陳立鋒說。
與紹興搭建的做法類似,今年6月,浙江臺州臨海市在“浙里辦”平臺上架臺州市首個學生社會實踐應用——“來浙實踐”應用,匯集全市23個部門、19個鎮街、205個社區(村)和389家企業的實踐崗位1.2萬余個。大二學生張伊然在“來浙實踐”應用上,通過專業匹配和意向實踐崗位的精準推送,報名臨海市先鋒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實踐崗位,“以前我在網上能找到的實踐崗位很少,現在通過這個應用,只需在平臺上選擇感興趣的實踐類型及時間,系統就會自動推薦符合個性需求的實踐崗位,找實踐就像網購一樣方便。”張伊然說。
臨海在全國首創《大學生社會實踐積分制管理辦法(暫行)》,以社會實踐積分為依據,配套出臺《臨海市青年學生社會實踐積分政策》,涵蓋實踐交通補貼、實踐意外人身保險、人才公寓等20項政策,推動學生、企業兩個主體多方面政策突破,填補了社會實踐的政策和制度空白。此外,臨海市財政每年安排專項資金500萬元,以量化形式將學生社會實踐結果與政策激勵關聯掛鉤。
江蘇也有類似做法。7月13日,江蘇宜興大學生暑期實習雙選會開幕,52家機關事業單位以及優質企業拿出300多個實習崗位供大學生選擇,這已是宜興連續六年舉辦大學生暑期實習雙選會,目前已累計服務1500余名青年人才。本屆雙選會開幕當天,來自桂林理工大學的鄧欽看中了宜興一家企業的實習崗位,讓他沒想到的是,宜興青年人才驛站還為他提供了90天免費住的福利。
解決高校畢業生就業,吸引更多人才,還需要各方探索,多出一點實招和花招。
看臺州新聞,關注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
凡注有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或電頭為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的稿件,均為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獨家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并保留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的電頭。投稿郵箱:105629201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