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30日,在外工作的盧先生回到椒江,放下行李后,迫不及待地去房間看孩子。他的三胞胎孩子出生快2個月了,當天,是他第一次面對面看到三寶。
“1月25日,我帶三寶去體檢,醫生說他胃的傷口恢復很好。今天,我稱了,三寶有3.8千克。”聽妻子說,盧先生的眼眶濕潤了。
“我家寶寶可以健健康康過虎年嘍。”夫妻倆都說,去年選擇在市婦女兒童醫院生孩子,還遇到技術精湛、很有責任心的醫護人員,是最幸福的事。
開展先天性胃壁肌層缺損修補術。
12月4日,尹女士在市婦女兒童醫院產下三胞胎,由于早產,寶寶一出生就被送到新生兒科病房。
12月7日,三胞胎中的老三,這個出生時胎齡33+6周,體重1880g的寶寶,突然出現哭鬧不安,呼吸困難,面部蒼白,腹脹如鼓、腸鳴音消失等危重癥癥狀。醫生感到情況不妙,馬上為其進行床旁查腹部X線片,結果顯示患兒腹腔內有大量氣體,提示消化道穿孔。
該院新生兒科主任陳鮮威立刻聯系兒童外科、麻醉科醫生進行緊急會診。
“當時患兒的情況很差,全身發紫,腹脹明顯,呼吸、循環都不好,處于休克狀態。”12月7日21時30分,兒童外科醫生夏立廣會診后,得出結論:“右下腹穿刺見大量氣體及黃色液體,考慮存在消化道穿孔,首先考慮胃壁肌層缺損可能。需緊急手術。”
術前腹腔穿刺腹水情況
術前立位平片提示腹腔大量游離氣體
精湛技術為危重患兒
筑起生命通道
“根據我們的臨床經驗,消化道穿孔的寶寶病情發展如此之快,高度懷疑是先天性胃壁肌層缺損,需進行緊急手術以挽救患兒生命。”醫生充分告知患兒家屬。
“手術成功的幾率大嗎?以前有沒有成功救治的病例?”
“我在溫州院區做過四五例,有救活的,也有沒成功的。手術是他生存的唯一希望,手術越快越好,多耽誤一分鐘,死亡風險增加……”
產婦的丈夫盧先生問了幾個簡單、關鍵的問題。在得到主刀醫生夏立廣肯定的回答后,盧先生沒有猶豫。
“我相信你們。”當醫生將先天性胃壁肌層缺損修補術可能存在的危險,一一告知盧先生時,他堅定地說。
當晚,22時30分,手術開始。打開腹腔,見大量氣體及黃色液體,腹腔見大量黃色膿胎附著腸管和腹壁,探查發現,患兒胃前壁肌層缺損,只有粘膜層、粘膜下層和漿膜層,沒有肌肉層(沒有肌層的胃就像沒有外殼的雞蛋一樣脆弱,隨時會發生破裂),胃大彎近賁門處見胃壁肌層缺損穿孔約1.5cm。
術中診斷為先天性胃壁肌層缺損、彌漫性腹膜炎。
由于穿孔的位置靠近賁門,這為了手術帶來了挑戰。夏立廣和助手夏肇波小心翼翼地修補、縫合,徹底清洗腹腔;麻醉科主任馬劍鋒、新生兒科主任陳鮮威等醫護人員一起守護著這個特殊的小生命。
在各科醫護人員通力合作下,一個多小時后,患兒手術成功。
隨后,患兒闖過了呼吸關、感染關以及休克關,挽回了的生命。術后11天,手術傷口基本愈合,并可自行口服完成每頓奶量18ml,復查顯示“新”胃形態及蠕動功能正常。術后35天,患兒生長發育及各項指標均達到正常,體重已達到2.48千克,順利出院。
先天性胃壁肌層缺損指胚胎發育障礙所致胃壁肌層缺損。常在發生胃穿孔后才就診,大多于生后3-5天即發生穿孔,是新生兒自發性胃穿孔的最常見病因,主要見于新生兒早期,且多發生于早產兒。
該病雖然少見,但死亡率高達50%~80%,死亡率較高的主要原因為胃穿孔大量氣體進入腹腔,使橫膈抬高,嚴重影響了新生兒以腹式呼吸為主的呼吸運動,使肺膨脹不全,極易導致肺部感染;大量胃內容物刺激腹膜引起大量液體滲出,導致嚴重水電解質紊亂和低血容量性休克。
據市婦女兒童醫院兒童普通外科主任孫亨秋介紹,先天性胃壁肌層缺損病屬先天性消化道發育不良,無有效預防措施,及早發現、手術治療是關鍵。”
正是市婦女兒童醫院醫護團隊敏銳的觀察力,及時、準確的診斷,把握住了搶救時機,家屬的積極配合、信任,也為患兒爭取了手術時間。
該病例是市婦女兒童醫院開診以來,首次發現并成功救治的胃壁肌層缺損患兒。
該院開展的聯合手術,在一次麻醉下,耳鼻咽喉科和兒童外科同時進行手術。
該院兒童外科自2018年12月成立以來,已廣泛開展小兒普通外科、小兒泌尿外科、新生兒外科等疾病的診治,主要臨床技術水平均處于市內領先水平。“日間+微創+多學科聯合”是特色醫療服務,通過日間住院模式減少患兒疾病負擔,運用先進的醫療設備和器械微創治療患兒疾病,組織多學科聯合手術在一次麻醉下治療兒童多系統疾病。
看臺州新聞,關注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
凡注有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或電頭為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的稿件,均為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獨家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并保留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的電頭。投稿郵箱:105629201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