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上旬,天氣依然炎熱,位于天臺縣街頭鎮寒山湖景區的烏藥種植基地里,農民們正忙著人工除草。
“再過一個月,烏藥就開花了,10月份就是烏藥收獲的時候。”看著烏藥長勢喜人,村民葉賢豐一臉興奮,“這個‘小根塊’好比‘金疙瘩’!今年烏藥市場價大概在每斤50元,一畝就有2.5萬余元的收入。”
天臺是烏藥道地產區,然而早年前,天臺烏藥“養在深閨人未識”,當有了“地理標志”這個金名片后,“小根塊”飛出大山,走南闖北,帶富了一個村、帶出了一片產業。
近年來,天臺深挖烏藥地理標志品牌價值、培育地標文化,在科學種植、產品研發、精深加工上下功夫,通過“地標+標準+企業+農戶”的模式,在深山秀水間走出一條興業富農的路子來。
標準化生產讓地標“活起來”
9月15日,臺風“燦都”過后,烏藥種植基地管理員陳文強又忙著組織村民一起開展人工除草。采用人工除草,是“國家烏藥種植與加工綜合標準化示范區”項目的一項內容,該項目也是天臺首個國家級農業標準化示范項目。
陳文強在基地里已經工作了十多年,見證了烏藥從“無人識”到“美名揚”的過程。他感慨:“烏藥產業真正走向高質量發展是在2018年,天臺山烏藥有限公司制訂修訂了浙江省地方標準《天臺烏藥生產技術規程》和中華醫學會團體標準《道地藥材·臺烏藥》,全面推廣實施標準化生產。”
標準的制定,讓烏藥產業實現了產前、產中、產后全程標準化控制,大大加速了產業化進程。而標準化種植,也讓烏藥產量實現大幅增長,現在烏藥塊根畝產量提高了70公斤,價格從原來的60元/公斤提高到100元/公斤,加上烏藥葉的開發利用,每畝增收可觀。
“按照烏藥8年生產周期計算,每畝年均增收達3500元左右,有效實現了農戶增收增效,帶動了山區農村經濟發展。”陳文強介紹。
值得一提的是,天臺還推廣烏藥林下種植,通過實施“肥藥”雙控,標準化生產的烏藥品質媲美野生烏藥,生態環境和物種資源得以保護,實現了產業可持續發展。2008年,天臺烏藥注冊為國家證明商標,天臺縣被命名為“中國烏藥之鄉”,開啟了天臺烏藥品牌化發展的序幕。
和烏藥一樣,如今,天臺的云霧茶、黃茶、黃精、鐵皮石斛、白術等一批地標特產,貼上“地理標志”的金名片后,也實現華麗轉身,有身份,更有身價。
農旅融合讓百姓富起來
天臺塔后村民陳斌送走游客后,坐于白墻黛瓦的自家民宿前,手里正收拾著剛從地里挖來的一籃子小塊根,這些就是天臺烏藥。“村子里搞了個草藥園,空閑時候挖點烏藥又能增加5000元收入,住我家的客人還能當一回藥農,帶來了不少回頭客。”
近年來,塔后村推進“云邊村宿”、農房改造等項目,建成精品民宿82家,種植烏藥、洛神花、鐵皮石斛等11種中草藥1200余畝,著力建設“文宿+康養”產業集群,實現年集體經濟平均增收10萬余元,并帶動種植戶增收3000元以上。
為了帶動更多農戶致富奔小康,天臺構建了“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發展模式,使當地百姓充分享受到產業發展、鄉村振興帶來的實惠,共享綠色發展成果。目前參與企業20多家。
在三州鄉下屋村,常年從事烏藥生產加工、幼苗種植、除草采摘等工作的有30多人,臨時用工達12000多人次,平均每人每月收入3200元左右,臨時用工平均每天不低于160元,每月發放工資就有40萬多元,帶動了當地群眾發家致富。
當前,隨著地標文化的傳播,地理標志已經成為了天臺傳統文化、休閑旅游的重要載體。地理標志產業已經從種植、加工為主的農業、加工業輻射到了以采摘游、農家樂為主的鄉村旅游業,以及影視拍攝、研學基地為主的文化創意產業。
看臺州新聞,關注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
凡注有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或電頭為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的稿件,均為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獨家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并保留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的電頭。投稿郵箱:105629201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