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州人食用的茭白,很多出自黃巖官岙茭白專業合作社。這里出產的“清水茭白”個大、白嫩、鮮脆,甚至可以生吃,還能嘗到一絲絲甜味。
成立合作社十幾年來,副理事長蔣良珍親眼見證村里撂荒的土地少了,田間地頭綠油油一片,成了“天然氧吧”,茭農口袋也鼓起來了,年收入翻了好幾番。
最近,合作社被評為國家農民合作社示范社。這份榮譽讓蔣良珍感念之余,更體會到這塊金字招牌沉甸甸的分量。
從販賣茭白到種植茭白
官岙上演現實版“山海情”
最初,蔣良珍和丈夫謝文軍做茭白販賣生意是為了還債——給婆婆看病欠下十幾萬元。隨著銷售規模不斷擴大,茭白供不應求,蔣良珍便打起了種茭白的念頭。
“那時,村里沒人種茭白。一沒資金,二沒技術,村里人都笑話我們。”蔣良珍告訴記者,“夫妻倆爭執了很久,最后還是決定咬咬牙向銀行貸款1萬元,又向親戚朋友借了些錢。”
蔣良珍用這些錢,承包了80畝地,采購了一批種苗,開始種茭白。“結果出乎意料地好,才一年時間,就把沒還完的七八萬元欠款結清了,我心里也有了底氣。”回憶起艱難歲月,蔣良珍眼眶泛了紅,但很快臉上又掛上笑容。
兩三年后,蔣良珍注冊成立了“臺州市黃巖官岙茭白專業合作社”,并注冊了“清水茭白”商標。這一舉動,給合作社帶來顯而易見的好處:
一是得益于新建的冷庫,茭白保鮮期延長了2至3個月,在不影響口感和新鮮度的情況下,實現反季節銷售,破解銷售難題;二是有了商標就可走進超市,既保障了銷路穩定,又提升了銷售價格。
成立合作社的頭一年,茭白種植面積就從200畝擴大到300畝。現在,這個數字是500畝,加上從外地采購的茭白,合作社每年營業額能達到2000萬元。
種植、采收、包裝、銷售
每個環節都能帶動茭農就業增收
村民黃計富是蔣良珍的鄰居,早些年外出做建筑工,腿部受了傷只能在家待業。蔣良珍就請他去合作社工作,每天的工錢比別人多20元。“以前沒存款。現在好了,一年可以攢個六七萬元。”黃計富說。
以包裝女工為例,除了每天160元的工資,還包飯,這樣下來一個月能有4800元收入,每年能做10個月,很適合留守當地看家帶孩子的婦女。
這并非個例,從種植、采收、分揀到包裝,整個茭白生產銷售需要大量用工,合作社每年可以提供150多個就業崗位。有時候蔣良珍還要招募外地務工人員,不僅包吃包住,還會為他們提供回家的路費。
經過蔣良珍13年的努力,合作社示范基地種植面積擴大到了500畝。她的種種舉措也換取了大家的信任,合作社現有成員103人,還帶動了非成員農戶550戶,很多都是在合作社工作了十多年的老人。
通過建立合作社種植茭白,每戶每年能實現增收2萬余元,在合作社長期幫工的村民一年可增收4萬元到5萬元。
技術加持、數字化改革
合作社獲國家級稱號有跡可循
黃巖官岙茭白專業合作社這次榮獲國家級稱號,早已有跡可循。
2011年,該合作社被確認為臺州市規范化農民專業合作社;2013年,被確認為省示范性農民專業合作社;2013年至2016年,又連續四年被省農民專業合作社信用評定小組,評定為信用等級AAA級農民專業合作社。
“我們推薦黃巖官岙茭白專業合作社申報國家級示范社,是因為該社在管理、技術、實力、質量、聲譽等各方面表現都比較突出,產品質量優異,在市場上也很受歡迎。”黃巖區農業農村局黨委委員、副局長翁紹輝說。
其中,合作社在技術創新和推廣方面的示范作用尤為突出。
2014年開始,浙江省團隊科技特派員項目正式入駐合作社,項目首席專家浙江省農業科學院蔬菜研究所研究員何圣米帶隊與蔣良珍合作,為合作社引進新品種及相關配套新技術。
“通過殺蟲燈、性誘劑、天敵等物理、生物防治措施,控制農藥用量和用藥次數;通過發酵堆肥使茭白秸稈成為有機肥,每畝堆肥500千克可以‘減肥’30千克……這些都是我們的合作成果。”何圣米告訴記者,“最近又開始一個新試驗,把田埂加高、鋪薄膜防漏,希望解決雜草叢生、肥水外流造成水體污染等環境問題。”
為了減輕勞動力負擔,合作社又嘗試機械化運作,用上了無人機進行農藥和化肥噴灑。數字化改革扎實推進,為茭白貼上“證碼合一”的食用農產品合格證,實現農產品質量安全全程追溯。
對蔣良珍來說,這次入列“國家級示范社”是一份鼓勵、一份肯定。接下去,她會帶領更多農民走向共同富裕之路。
看臺州新聞,關注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
凡注有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或電頭為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的稿件,均為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獨家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并保留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的電頭。投稿郵箱:105629201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