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0日下午,2021年浙江省紀念5.12國際護士節暨優秀護士表彰大會在杭州舉行。
在表彰大會現場,臺州醫院急診科護士長、黨支部書記陳建萍(右),重癥醫學科副主任護師張文源榮獲浙江省先進護士榮譽稱號。
恩澤醫院副院長、路橋醫院副院長畢東軍(右二),臺州醫院副院長楊偉英榮(左二)獲浙江省杰出護理工作者榮譽稱號。
我們努力一點點,病人就會方便很多
陳建萍,女,1979年出生,中共黨員,本科,副主任護師,1999年參加工作,急危重癥崗位工作20年。2009年開始擔任急診科護士長,2017年開始擔任浙江省臺州醫院門急診總護士長至今。200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2015年開始擔任臺州醫院急診黨支部書記至今。她用“執著奮進”詮釋白衣天使的神圣職責,以“意氣風發”的斗志奮戰在急診一線,用“前瞻精湛”的要求鑄造臺州醫院急診護理團隊精神上的“金字塔”,她眼光緊隨現場,視線聚焦日常,她一直堅守醫學信念與生命比肩的信念,服務患者,帶領團隊,領航急診護理學科。
“如果沒有陳護士長,就不可能有我的今天,是她和急診科黨支部給了我活下去的信心。”說這句話的人叫明明,一位身殘志堅的“漸凍人”,全身上下只有手指頭會動,全年臥床,氣管切開,喪失了基本生活自理能力,全靠年邁的父母照顧。
當得知明明的遭遇后,擔任臺州醫院急診科黨支部書記的陳建萍和急診科主任單仁飛商量后,決定以黨支部的名義與明明結對,解決他在生活中實際的困難。
2018年12月份,陳建萍帶著黨支部的黨員來到明明家里,開始了“我們堅決不放棄你”這句承諾的結對“旅程”。
寒來暑往,一日復一日,陳建萍和黨支部的醫生護士們也不知道去了明明家幾次,也不知道解決了他多少難題。反正,陳建萍和黨支部的小伙伴們心中就只有一個目標:只要明明有需要,我們有求必應!
陳建萍所在的急診科是醫院急危重救治第一線,對護士的應變能力、技術水平以及護士長的協調能力和綜合素養都有著很高的要求。
盡管從事管理崗位多年,她一直堅持“打鐵還要自身硬”,所以現在下到臨床她仍是一把好手。在業務上,無論血濾機、ECMO等新型搶救技術,她樣樣精通。
2019年8月27日晚8點,高速公路臨海貓貍嶺發生爆炸事件,正在醫院加班的陳建萍第一時間到現場協調。準確判斷“333”形勢、23分鐘搶救室騰空、25分鐘100名醫護人員集結完畢。
當晚,急診科共接收傷員23名,14位氣管插管呼吸機輔助呼吸患者,4小時高效完成全部搶救,無1例院內死亡。此事件的成功應對,不僅突出展現了一個聚合型護理團隊的專業素質,更體現了團隊管理者的動員能力和綜合協調水平。陳建萍也因此被醫院授予“827救援先進個人”榮譽稱號。
2018年6月11日,在出差返回臺州的動車上,陳建萍剛想稍事休息,就聽到列車廣播有人暈倒需要幫助。她馬上和同事趕到現場,根據病人癥狀和主訴,臨床經驗豐富的她判斷有可能是“過度通氣”導致的呼吸衰竭。
在沒有專業面罩的情況下,她就地取材,利用A4紙自制簡易面罩給病人戴上。經過兩個多小時的急救,癥狀得到緩解,病人十分感激。
就是這樣一位急診的“女強人”,這樣一位永葆本色的共產黨員,陳建萍在急危重癥崗位工作整整20年。
“我們努力一點點,病人就會方便很多,所以再辛苦都要做!”陳建萍帶領科室護士小姐妹們進行了多次的就診流程改造,為患者提供了舒適便捷的急診服務。
打起12分精神,給患者一個生的機會
張文源,男,1979年9月出生,本科學歷、醫學學士學位,副主任護師,中共預備黨員。2004年參加工作,從事臨床危重癥護理工作17個年,他熟練掌握危重癥各項搶救技術,始終兢兢業業,無怨無悔,默默無聞地奉獻;同時不斷地充實自己,努力學習新理論、新知識,勇挑氣道小組和ECMO小組的重任;新冠肺炎期間,他奔赴湖北荊門抗疫一線,作為呼吸治療師,負責提供以呼吸支持和氣道管理為主的臨床技術服務,出色完成任務,他用自己的行動和信念詮釋了ICU“堅韌、仁愛、協作、擔當”的責任和堅持。
5月4日,臺州恩澤醫療中心(集團)在恩澤院史館舉行醫師護士執業資格授予儀式。在護士授帽專家中,一位男護士的身影格外引人注目,他就是浙江省先進護士獲得者、臺州醫院第三批援鄂醫療隊員、臺州醫院重癥醫學科副主任護師張文源。
自2004年畢業后到臺州醫院工作,這位來自山西大同的“白衣天使”每天都在重癥醫學科(ICU)里和重癥患者打交道,一干就是17年。
“ICU和其他科室不太一樣,工作強度更大,而且隨時都可能搶救病人。”張文源告訴記者,送來這里的涉及各科室的重病患者,有的是剛做完胸外科的大手術,有的是出現呼吸衰竭、心梗等癥狀的,還有的從急診送過來,類似燒傷、嚴重事故的……因此,只要在崗,小到翻身拍背吸痰,大到病人生命體征監護,每位護士都要打起12分精神。
對轉入ICU的重癥患者來說,或多或少會出現呼吸方面的障礙,帶上呼吸機的情況不在少數。“能否保證呼吸,就是判斷病情是否好轉的關鍵指標。”身為呼吸治療管理小組組長,查看病例情況、評估自主呼吸、測試相關參數、判斷能否拔管等工作,是張文源每天的必需。
另外的時間里,張文源把精力放在了儀器設備的調試上,不僅熟讀各類說明書,還自己看視頻學習補充新知識。
“這些患者自主性較弱,科室里的各種儀器設備,就是他們的生命‘守護神’。”例如輔助病人呼吸的呼吸機、提供氧氣的中心供氧裝置、觀察內壁情況的床旁支氣管鏡等,若某個關鍵環節存在“瑕疵”,小毛病就可能變成大風險。
2015年,臺州醫院重癥醫學科引進“體外膜肺氧合技術(ECMO)”。彼時,這項被稱為“重癥救治最后的勇士”的技術,在其他地方已廣泛應用,在臺州確是“新面孔”。
為了把技術用到實處,張文源多次到各地學習進修,最終發明實用新型專利——ECMO(體外膜肺氧合)轉運支架,將主機、離心泵、膜肺等進行固定,避免了管道打折、機器不穩定、離心泵與泵頭脫開等危險。
如今,他所在的臺州醫院“ECMO”快速反應護理團隊,已為臺州地區多家醫療機構提供技術幫扶,參與院內外ECMO救治20余次。
這些年工作下來,張文源還深刻意識到“信任”一詞的重要性。“由于病情嚴重,ICU里家屬僅有短暫的探視時間,容易引發焦慮和擔心;病房里多是各種監測儀器無休止的工作聲或報警聲,患者缺少心理上的依靠,情緒上也會受影響。這些都要求從事照護工作的護士懂得多,可依賴。”
有人稱ICU是個“生死門”,這里的病人生死垂危,沒有親人陪伴,護士就是和死神在“拉鋸”。在張文源看來,他更愿意把自己的工作理解為“給患者一個生的機會”。
看臺州新聞,關注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
凡注有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或電頭為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的稿件,均為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獨家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并保留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的電頭。投稿郵箱:105629201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