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4日晚,第37屆上海之春國際音樂節「胡途」半生-張覺平胡琴獨奏音樂會在凱迪拉克·上海音樂廳成功舉行。
張覺平,臺州黃巖人,作為臺州市民樂團團長兼指揮和臺州市張覺平名家工作室領銜人,他勤耕細研胡琴演奏51載,桃李芳菲。演出足跡遍及德國、奧地利、日本、荷蘭、瑞士、波蘭、葡萄牙、巴西、埃及、澳大利亞等五大洲多個國家與地區。
張覺平曾7次參加全國性胡琴演奏大賽,7次獲得大賽的冠軍,被譽為“胡琴大賽七冠王”。「胡途」半生,可謂是他演奏生涯的真實寫照。
音樂會期間,張覺平帶來了二胡獨奏《愛情》、板胡獨奏《花梆子》、京胡獨奏《夜深沉》等。青年指揮家陳瑱璇細膩豐富的指揮和浙江民族樂團的精彩伴奏,贏得了現場觀眾雷鳴般的掌聲。
張覺平身著中山裝,演繹了一首首動人心弦的樂曲。只見他左手揉弦翻飛靈動,右手運弓張弛有度。返場《霍拉舞曲》,張覺平采用了“內外弦雙跳弓”的獨特演奏技法,使觀眾久久不愿離去。
張覺平之子張旋,畢業于中央音樂學院,現任臺州市二胡學會會長。作為音樂會的演奏嘉賓,他演奏了一曲《楚頌》,時而凄美,時而激昂的旋律,令人如癡如醉。
蒞臨本次音樂會的領導和專家有:上海音樂學院黨委常委、統戰部長史寅、宣傳部副部長肖陽,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名譽會長顧冠仁、中國音協二胡學會副會長王永德、著名作曲家周成龍、彭正元、琵琶演奏家范慧英、上海民族樂團二胡首席段皚皚,臺州市文化和廣電旅游體育局黨組書記、局長呂振興、臺州市文聯主席茅玉芬等。
著名二胡演奏家王永德教授評價:“昨晚的演奏十分精彩!胡途半輩,成績斐然!勵志大叔,名符其實!其實就其藝術而言,沒有業余與專業之分!而只有職業與非職業之分!就體制而言只有公辦與民辦之分!所以我們應該是二胡同事啦!在不同的城市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單位做著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工作!以后我們要多聯系,力爭在有生之年為胡琴藝術的再鑄輝煌做點實事!”
著名作曲家周成龍表示:“熱烈祝賀,音樂會極其成功!每首樂曲都很好,尤其今晚的樂隊配合很貼切,指揮也辛苦啦!你們帶給上海愛樂者一場高水平的,同時又是極富經典的音樂會。這樣的音樂會很久沒有出現了,真的非常感謝你、還有浙江的同行們!”
本次音樂會主辦單位:浙江省音樂家協會、中共臺州市委宣傳部、臺州市文化和廣電旅游體育局、臺州市文聯、臺州市黃巖區人民政府;承辦單位:臺州市音樂家協會、臺州市文化館、中共黃巖區委宣傳部、黃巖區文化和廣電旅游體育局、黃巖區文聯、臺州市張覺平名家工作室、臺州市民樂團、臺州市黃巖風華國樂團;執行單位:上海多恩文化藝術有限公司。
張覺平的二胡人生
1 張覺平的一頭長發,是他外形最明顯的標識。二胡拉到忘情時,他晃起腦袋,發梢便會隨之飄揚。
“為什么要留長發?”許多人打趣著問張覺平。他的解釋是,常年在舞臺上演出,留一頭長發,“能讓我有一種自己是藝術家的感覺”。
2019年,這位“長發藝術家”攜帶著“老伙計”二胡,登上了央視舞臺。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器樂電視大賽決賽中,張覺平以一首《洪湖主題隨想曲》技驚四座,一舉奪得非職業拉弦組冠軍。評委這樣評價:“張先生的表演堪稱完美。”
其實早在2012年,張覺平就曾在相同的比賽(當時叫做“中央電視臺CCTV民族器樂電視大賽”)上獲得非職業拉弦組第一名,被主持人稱為“勵志大叔”。
時隔七年再度競演,主持人問:“既然已經得過第一,為什么還來?”張覺平笑著回答:“運動員們即便拿了世界冠軍,也不斷地參加比賽,突破自我。我們音樂圈的人應該向他們學習,這次參加比賽,我更多是在享受這個舞臺。”
2 張覺平,1957年生,黃巖人。關于他和二胡的情緣,還得從他12歲那年說起。
當時,張覺平寄宿在寧海舅舅家中。一日放學回家,他見有位陌生客人來訪,這位客人提著一把二胡,即興拉了幾段,悠揚婉轉的聲音一下子抓住了他的耳朵。
“怎么會有這么好聽的音樂?”二胡曲子帶給張覺平非常愉悅的內心體驗。不光是他,家里的一眾孩子都圍了上去,大家都想試試這個樂器。
眾所周知,二胡對門外漢而言是有門檻的。孩子們用弓胡亂搓弦,聲音像“殺豬”般刺耳。張覺平在一旁看著,腦袋中回憶那位客人拉弦時的姿勢。輪到他時,他照著模樣運弓拉弦,竟然拉出了好聽的音符。
“這孩子很有天分。”客人贊許道。也正是這句不經意的夸獎,改變了張覺平的一生。
回到黃巖后,張覺平拿著壓歲錢跑到百貨公司,買了人生中第一把二胡,花了1元8角3分。至此,他開始了學琴的生涯。
初學時,在黃巖街上凡聽到二胡聲,他就登門求教;凡是會拉二胡的人,都是他的師父。母親也支持張覺平學琴,陪兒子幾乎跑遍了整個黃巖城區。
1969年,舟山嵊泗宣傳隊來黃巖做為期兩個月的巡演,隊里有位叫李伐一(后恢復原名“李佛裔”)的樂手,二胡演奏技藝高超。“即便是以現在的眼光看,他的水平都是很高的。”張覺平回憶道。那兩個月,宣傳隊跑到哪,他就跟到哪。李伐一在上面演奏,他在臺下緊盯著,空閑時,李老師會指點他一二。可以說,李伐一是張覺平的二胡啟蒙老師。
1970年,張覺平被黃巖越劇團的負責人相中,成為劇團的一員。他每天著了魔似的練琴,并給自己定了個目標:“我要成為二胡演奏家。”
3 樂器演奏,全憑手活,其中的竅門,光聽光看未必能明白,需要有高人手把手指導。
19歲那年,張覺平前往杭州參加國慶匯演的選拔賽,雖遺憾落選,卻認識了比賽評委沈鳳泉——浙江省二胡演奏界的領軍人物。
張覺平把沈鳳泉稱作學二胡道路上的“第一位專業老師”,多虧了他的點撥,自己才能在二胡獨奏上前進一大步。
“那會兒,我在書店里買了一本藏族歌曲《金珠瑪米贊》的曲譜,拿回家拉了一遍,覺得很難聽,心想,這樣的曲譜也能上架嗎?我就去求助沈鳳泉老師。”張覺平說,“沈老師拿著譜子,拉了一遍,特別好聽,仿佛跟我拉的是兩首曲子,我很驚訝,為什么會這樣?”
原來,沈鳳泉在演奏時,用到了揉弦技巧。在樂句適當的地方加上適當的揉弦,會讓音樂更加生動、有表現力。具體到《金珠瑪米贊》里,就有五種揉弦技巧。沈鳳泉將樂譜逐步分解,把揉弦的方法一點點示范給張覺平看,并演示怎樣找到手的最佳動作。
“我突然有種頓悟的感覺,仿佛眼前一扇大門打開了。”張覺平很快將揉弦技巧融會貫通,應用到其他曲子中。回到黃巖越劇團,他給團員們露了幾手,大伙都很驚訝:去了趟杭州,怎么變化這么大?
與沈鳳泉學習了一段時間,恰逢浙江歌舞團招人,張覺平以一首《豫北敘事歌》成功入選,但因他所在的劇團極力挽留,最終未能成行。1979年,張覺平報考上海音樂學院,通過初試,卻在復試折戟。這兩件事,都被他引以為此生之憾。
雖未進高等院校,但黃巖越劇團把張覺平介紹給上海音樂學院教授、著名二胡演奏家吳之珉。跟著吳老師學習,不用交學費,只需提兩籃黃巖蜜橘即可。輔導之余,吳之珉有時會帶幾個音樂學院的學生到家中,讓他們聽張覺平拉琴,并評價道:“小縣城來的年輕人,在二胡上有這般造詣,值得你們學習。”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張覺平經浙江歌舞團三弦演奏家姜水林推薦,被“二胡皇后”閔惠芬收為弟子。“兩位‘殿堂級’藝術家不僅傳授給我技巧,更讓我的演奏整體水準和對音樂的感知有了質的飛躍。”張覺平說。
吳、閔的家都在上海,張覺平跟著他們各學了三個多月,白天去老師家,晚上住地下室。到了深夜,常有治安人員查房。一回生兩回熟,這些治安人員與張覺平成了老朋友,來查房時,會打趣道:“你怎么還在啊?”
4 有夢想,并為之畢生追尋,這是件幸運的事。只是其中過程,必然伴隨著日復一日的枯燥與乏味。
張覺平說,自己懂得不多,唯癡心于二胡,一日不拉,便手癢、心慌。每日至少兩個小時習練,是他給自己定下的規矩。即便在上世紀九十年代,他調出劇團,到與音樂不相干的單位上班,也一直恪守著這個規矩。
“沒人催我練琴,也沒有一個承諾說,練琴會有什么好處,這就是我的興趣愛好,僅此而已。”張覺平說。
當然,英雄也并非無用武之地。一方面,張覺平依舊在參加本地的、外地的文藝演出;另一方面,他帶出了數以千計的學生,其中有不少考上各大音樂學院的本科、研究生,這其中就包括他的兒子張旋,畢業于中央音樂學院,如今也成為了一名二胡演奏家。
到了2000年以后,張覺平厚積薄發,開始了輸出階段,他頻頻參賽,并斬獲佳績。
2003年,他獲得首屆全國二胡業余選手大賽冠軍;2005年,獲得“中錄杯”北京二胡國際邀請賽業余成人組一等獎;2011年,獲得“北京國際音樂節”二胡邀請賽業余成人組第一名;2012年,獲得中央電視臺CCTV民族器樂電視大賽非職業拉弦組第一名;2013年,獲得“敦煌杯”二胡獨奏比賽成人組冠軍;2018年,獲得國際網絡二胡大賽成人組第一名。加上今年8月2日獲得的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器樂電視大賽非職業拉弦組冠軍,他已獲得了七個國際、國內二胡比賽的冠軍。
多年的沉淀,也讓他對二胡有了自己獨特的理解。“一位優秀的二胡演奏家,要能精準地掌握演奏風格,一首曲子,是哪個民族的,表達了什么樣的情緒,要對它有感知,并用樂器把音樂精準地表達出來。”張覺平說,在二胡演奏技術上,由于地域特征影響,北方人一般擅長右手運弓,南方人的左手比較靈巧,“我認為兩者都要抓,不能偏重于單只手的技術,我也一直這么跟學生強調。”
5 2005年到2007年,張覺平受浙江民樂團邀請,參加各種國內、國際的大型演出,這期間,他走遍了五大洲,并在維也納金色大廳演奏。
其間,張覺平萌生出一個念頭:何不組建“臺州民樂團”,用民族樂器奏響臺州聲音?
從浙江民樂團回來后,他立即邀請了40位臺州各縣(市、區)民族樂器演奏的頂尖高手,組建成立了公益性質的臺州民樂團。張覺平本人擔任該樂團的團長兼指揮。該樂團自成立以來,曾獲得浙江省“香溢杯”第七屆民樂大賽金獎、上海國際藝術節“長三角”地區業余民樂團邀請賽金獎。2010年,該樂團參加上海世博會演出,獲得巨大成功。
張覺平今年64歲,對于演奏家而言,已經算是“高齡”。但張覺平似乎不服老,他給自己定了兩個小目標:一是要拿十個冠軍;二是在70歲那年,舉辦一場獨奏音樂會。
“實現這兩個小目標,我認為不難,先把它們實現了,再去想更遠的事。”張覺平說,“比如到了70歲,我會考慮在80歲時,還能辦一場獨奏音樂會。”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用藝術把生命延長,是張覺平一生的追求。
看臺州新聞,關注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
凡注有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或電頭為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的稿件,均為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獨家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并保留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的電頭。投稿郵箱:105629201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