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一杯奶茶,撕開吸管包裝紙的剎那,不知你是否注意到,上面多了一行字:可降解材質吸管。
小小的變化背后,是國家打出的治塑鐵拳——2020年1月,國家發展改革委、生態環境部發布《關于進一步加強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見》。同年9月,浙江省發改委同省生態環境廳等九部門發布實施辦法,進一步明確要分步驟、分領域限制使用相關塑料制品。
不單浙江,上海、海南、河南等地陸續推出限塑措施,與此同時,一個潛力巨大的可降解塑料行業迎來新機遇。
站上“風口”,塑料企業現在轉型是否跟得上,替代產品質量又如何?帶著這些問題,涌金君走訪了相關企業、商超,也采訪了相關專家。
標準的環保塑料袋該啥樣
“紙吸管的使用口感不好,不耐高溫”“可降解塑料袋不僅貴,還容易被戳破”……自從可降解塑料產品上市,關于它的各種質疑不絕于耳。
在位于杭州市下城區的一家大型商超,涌金君現場體驗了一種售價為1元錢的可降解塑料袋。白色的可降解塑料袋,看起來與普通塑料袋無異。但它的觸感非常柔軟、輕薄,摸起來像面巾紙一樣,抓在手里不會發出普通塑料袋的“刺啦刺啦”聲。
店員何婷婷告訴涌金君,在承重方面,這款可降解塑料袋能裝14斤,而原來的一次性塑料袋大概能裝20斤。在質量上,由于可降解材料比較薄,商品外包裝的棱角更容易把袋子戳破。“這確實讓人感覺環保袋不如塑料袋結實。”她說,因此自己經常會提醒顧客小心使用。
“一些可降解塑料產品的質量的確有待改善。”浙江理工大學特聘教授余厚詠表示,雖然浙江省的全生物降解塑料產品品種門類較為齊全,但相關企業在合成催化劑、低成本粒料混煉、吹膜及注塑等生產環節依然缺乏關鍵核心技術。
在他看來,提升可降解塑料產品的質量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還需企業積極與科研機構、高校、省級重點企業研究院等合作,共同研發。
從“有沒有”到“好不好”,消費者對可降解制品有更高的期待。看到這一點,浙江大成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沈明亮已著手行動。2020年5月開始,他投入100萬元和浙江理工大學合作,創新研發可降解材料,希望能夠在塑料產品的實用性上有所提升。
除了技術本身,可降解材料產品標準不明確也是產品質量參差不齊的另外一個原因。
細看文件,涌金君發現:雖然國家和浙江省出臺的相關文件,都明確了禁止生產、銷售的塑料制品以及禁止、限制使用的塑料制品范圍,但標準的“可降解材料產品”到底長啥樣,目前尚無統一規定。
可降解材料是要求百分百全降解,還是部分可降解就算達標?“因為標準不明,這一點尚無定論。”沈明亮介紹,受制于成本,一些企業更傾向于后者。但很明顯,部分可降解塑料的環保效果并不符合限塑令的本意。
在這個問題上,先行一步的海南或許可為浙江提供借鑒。從去年12月起,《海南經濟特區禁止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規定》正式實施,全面禁止生產、銷售和使用含有聚乙烯、聚丙烯、聚苯乙烯、聚氯乙烯等非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的一次性塑料膜、袋和餐飲具,替代品瞄準全生物降解塑料、紙、布、麻等制品。
“海南的政策明確又清晰,要求使用全生物降解塑料。”余厚詠說,這就給市場一個明確的指引,企業沒有“擦邊球”可打。
針對這一問題,省里相關部門負責人表示,接下來他們也將盡快推動制定不可降解塑料的替代品標準,從而規范產品質量。
可降解塑料的市場究竟有多大
去年9月,浙江省發改委同省生態環境廳等九部門聯合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塑料污染治理的實施辦法》(以下簡稱《實施辦法》),重點聚焦四類塑料制品污染,明確了治理思路。
一時間,可降解材料成了香餑餑。不論是塑料生產廠家,還是可降解原料供應商,都看到了政策東風下的巨大商機。
這個生意究竟有多大?
從量上看,2019年中國塑料制品產量高達8184萬噸,約占全球塑料需求量的1/4。同年,我國生物降解塑料消費量僅為52萬噸。差額有多大,市場就有多大。
更重要的是,對于大多數塑料企業來說,這個商機看得見還摸得著。因為,從傳統塑料產品轉到生產可降解產品,技術上并非難事。
“這個過程就像是換種面料做衣服,通過工藝改進就能實現。”浙江俊發日用品有限公司總經理孔俊偉介紹,去年5月起他們就開始轉型,花了300多萬元進行設備改造,解決了可降解塑料吸管的生產和包裝設計問題。
技術上的問題解決了,但不少企業卻卡在了原料采購環節。
“有現錢卻買不到現貨。”這便是最近一直困擾沈明亮的麻煩事兒。他說,目前他們公司買的某種可降解塑料原料價格,已經從去年10月的每噸約1.8萬元,漲到現在的兩萬多元。他說:“可即便是這樣的高價,想全款買到原料也非易事,得排隊預定。”
對此,浙江工業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副教授周密分析:“短期內可降解塑料制品的需求大幅增長,供需關系不平衡,導致了原料水漲船高。”
不僅是浙江,從全國范圍來看,亦是如此。“目前,我國的可降解材料產業仍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大多數企業的產能都在5萬噸以下,市場滲透率較低。”周密認為,在市場的刺激下,下游市場將進一步打開,產能也會隨之上漲,進而形成一個千億級市場。
想像空間很大,但究竟能否變成現實,很大程度取決于“限塑令”的執行力度。
孔俊偉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原來一根吸管的成本為3分錢,現在要增加到0.1元。一家餐飲門店按照每天500個吸管的用量來算,成本就要多出來35塊錢;對于一些連鎖餐飲店來說,一個月的成本就要至少多出上萬元甚至更多。
“因此,如果政策執行不到位,企業不百分百落實,那么再大的市場也只是一個數字。”沈明亮擔憂地說,考慮到2008年禁塑令收效甚微,很多企業目前仍持觀望態度。
搶灘全國市場,浙江有機會么?
浙江歷來是塑料制造大省,搶灘全國可降解塑料市場,可謂有基礎也有條件。
據統計,2019年浙江省塑料制品年產量1307.5萬噸,占全國產量15.98%,排名全國第二,塑料制品上下游企業配套完備,產業具備較好轉型基礎。
但一直以來,浙江省生產的可降解產品以出口歐美為主,產業規模和單線生產能力不大,產品價格偏高。省經信廳相關負責人表示,但好在產業培育基礎好,一些企業已經在擴建新項目,需要的只是時間。
跑得快的企業已經開始布局,專業生產聚乳酸(PLA)的浙江海正生物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便是其中之一。據了解,目前該公司原本1萬噸的年產能如今已經增加到4萬噸。
此外,臺州富嶺塑膠有限公司、義烏雙童日用品公司等浙江塑料吸管龍頭企業也都已著手轉產可降解塑料吸管。省經信廳相關負責人預計,今年下半年,可降解材料的產能上去后,價格會下來一部分。
針對目前供需關系緊張的問題,余厚詠分析,最好是通過市場機制來刺激上游產能擴大,進而降低企業的生產成本。要盡快推動實施一批技術成熟的可降解材料和生物基、全生物降解原料等替代品的補鏈和擴能項目,培育一批可降解替代產業的單項冠軍和隱形冠軍,打造可降解材料產業集群,保障和拓展市場供給。
“巨大的市場固然誘人,但企業在把握機遇還需一顆平常心。”周密告訴記者,目前全國可降解材料的企業都在卯足勁擴產能,但不可否認的是,這里面有“虛火”。
在他看來,盡管可降解材料是未來發展趨勢,但并非所有塑料都適合用可降解材料來替換,再加上政策的推行也需要時間,過不了多久,等供需平衡后,可降解產品的價格都會降下來。周密提醒,企業需要警惕因過度擴張導致產能過剩。
看臺州新聞,關注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
凡注有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或電頭為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的稿件,均為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獨家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并保留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的電頭。投稿郵箱:105629201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