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巖的縣前西小區,始建于上個世紀,原來的小區環境臟亂,路窄車多,垃圾桶分散凌亂,開放式的布局給環境保潔帶來了不少的影響。今年以來,黃巖區推行小區“撤桶并點”工作,首先考慮將正在改造的老舊小區納入撤桶范圍,借勢促推分類成效。
“選擇該小區作為試點,主要考量是這里居民集中居住密度大,小區空間有限,具有我區老舊小區特色代表。此外是群眾基礎好,宣傳發動響應高。”黃巖區分類辦綜合協調組組長李申表示,縣前西小區是黃巖區首批改造的老舊小區,在前期部署階段,區分類辦就聯合住建部門,對垃圾桶點位進行選址重建。“如果能在類似老舊小區試點成功,就可以向更多小區推廣成功經驗,起到垃圾分類宣傳工作標桿的作用。”
據介紹,在老舊小區施行垃圾分類“撤桶并點”工作,最為關鍵的就是選址。老舊小區一直有臟亂差、停車難的問題,改造后有限的空間基本都被挖掘成了車位,撤桶并點既可以壓縮小區垃圾桶空間占比,又便于管理,提高分類準確率。由于該小區人口不多,經過多次現場調查和與居民的溝通后,將垃圾集中投放點的位置選在了北門門口的臺階上。“這個位置正好是一片空地,也不影響車輛進出和行人出入,而門口的位置更方便老百姓的日常投放,他們都可以順路就把垃圾帶出來。”李申說。
點位選好了,如何讓老百姓改變原先的投放方式,也是一個問題。該轄區街道社區召集業委會、樓棟長、居民代表等,傳達垃圾分類撤桶并點會議精神,宣傳垃圾分類撤桶并點的積極意義,聽取樓棟長、居民代表意見建議,梳理存在的“難點”“痛點”。并在小區出入口設置宣傳點位,向居民發放專用垃圾袋,樓道內張貼相關信息,宣傳員志愿者入戶普及知識,廣泛動員居民參與。
該小區在完成改造后,正式加入黃巖“撤桶并點、兩定四分”小區行列,現在的居民已經習慣提前在家里將垃圾做好分類,再在固定的時間段來到投放點。居民單阿姨是這個小區的老住戶了,她每天都在晚飯過后拎著兩袋垃圾來到門口的投放點,“以前我們每幢樓底下都有一個垃圾桶,夏天的時候味道很大,還會飄到樓上來。現在統一放到門口之后,我們小區的環境都好了很多,而且扔對垃圾還可以拿小禮物。”單阿姨揮了揮手里的罐子。原來罐子里裝的是居民們平時投放的廚余垃圾收集處置后產生的有機肥料,工作人員通過統一配比,將它們分裝在一瓶瓶的罐子里,回饋給積極參與垃圾分類的居民。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方式,再加上有機肥料可以養花種草,深得小區居民的偏愛。
在小區的東北面,還設有一個大件裝修垃圾的集中堆放點和中低價值物投放點,屬于小區內的再生資源回收站,居民通過分類投放各類垃圾,可回收的再利用,有害的單獨處置,大大降低了生活垃圾產生量,有效緩解資源浪費。
“老舊小區居民改變了他們的投放模式,接下來我們會在新建的小區也采用這種模式,在建設階段提前確定垃圾集中投放點位置,從源頭樹立正確的投放習慣,促進垃圾分類再提效。”李申說。在實現撤桶并點后的老舊小區,配有專職督導員,如發現錯投、混投現象,及時對居民進行現場指導,垃圾投放正確率達90%以上。
看臺州新聞,關注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
凡注有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或電頭為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的稿件,均為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獨家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并保留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的電頭。投稿郵箱:105629201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