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粒紅粟米》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11月11日訊(浙江在線通訊員 祁興森 鄭浩 吳斐斐 張磊 黃?。?/strong>近日,在三門縣橫渡鎮巖下村,100多畝金黃的紅米稻在微風中搖曳,沉甸甸的稻穗泛著金色的光芒,高高的稈子,修長的葉子,看起來和普通的雜交稻并無明顯不同。51歲的羅如都走在田間,他選了一株長得特別飽滿的穗子,把上面的稻谷擼了下來,去掉谷殼,手中的米粒呈現出它與眾不同的特質,一種溫潤而有光澤的胭脂顏色,這就是當地引以為傲的特產——巖下紅米。

羅如都是橫渡鎮巖下村一位土生土長的村民,也是巖下紅米的傳承人之一,每當紅米即將成熟之際,他都要來到田間地頭,仔細查看紅米的長勢情況。眼下正是紅米收割的季節,豐收在望讓羅如都的心情輕松愉悅。
羅如都:“巖下村紅米一年僅長一季,生長期150天,營養豐富,全程人工耕作,來之不易。”

巖下村種植紅米已有500年的歷史。過去農村物資匱乏,紅米是只有嬰幼兒和孕產婦才能吃得上的滋補品,人們常常將紅米和紅棗放在一起,熬成紅米粥,產婦吃后就會恢復體力、奶水充足。紅米產量很低,每畝只能收成500斤左右,它的莖桿高而細,碰到大風還容易倒伏,影響收成。所以在80年代,雜交水稻推廣的時候,其他村都種植了雜交稻,但巖下村的村民割舍不下對紅米的感情,一直保留著紅米的種植。

2017年,在外闖蕩了多年的羅如都回到家鄉,當他再次端起家中的粗瓷碗,喝著闊別多年的紅米粥時,那久違的香味喚醒了他深埋心底的兒時記憶。今年,他成立了三門縣雙谷溪谷物專業合作社,決心把巖下村紅米種植保護人、紅米播種制作工藝傳承人和村民組織起來,抱團發展,推廣巖下紅米種植。

巖下村山清水秀、土地肥沃,保留著底蘊深厚的農耕文化。羅如都和村民們遵循著祖先傳承下來的紅米勞作模式,谷雨播種,芒種插秧,秋分收割,立冬儲藏。
羅如都:“谷雨的時候,谷子就出田了,到芒種就是拔秧插秧了,紅米我們一般都不施肥,它是原生態的,產量不是很高,每畝大概400、500斤左右,到國慶節,就進行收割了。”

在紅米選種方面,巖下村民始終堅持種植祖輩延續下來的紅米品種,并且每年留種不間斷,保證巖下紅米基因單一。除此之外,一些文化習俗也保留了下來。
紅米收割的季節,前來星象古村巖下村參觀的游客絡繹不絕,羅如都和社員們堅持采用鐮刀手工割稻,傳統木桶脫粒,石臼碾壓去殼。農耕文化吸引了來自五湖四海的游客進村,在金黃的稻田里一飽眼福,他們紛紛拿起了手機,記錄下這難得的一幕。

體驗巖下村的稻作文化,喝一碗香噴噴的紅米粥,巖下紅米的知名度越來越高,紅米銷售更是供不應求。羅如都對紅米銷售的未來充滿了信心。但對于紅米的種植,卻還有隱隱的擔憂。
羅如都:“應該將巖下紅米作為一種文化來傳承。紅米需要精耕細作,但眼下種植的農民大多在50歲以上,希望巖下村年青一輩也能緊跟父輩的步伐,將巖下紅米傳承下去?!?/p>

“‘八月花秋’紅米在我縣種植歷史悠久,經過半個世紀的種植,仍保持著良好的屬性。該品種高桿極易倒伏,不能施用化肥,所以產量不高,經濟效益不是太好,種植面積逐年減少。如不加以保護,這個優良的地方稻種再過幾年就有可能滅絕?!笨h農業農村局黨委委員俞明全說,今年,我們發動干部走基層,積極幫助農戶做好紅米播種工作,安排一定的資金把該稻種作為種質資源加以保護,并把稻米生產的全過程加以影像記錄,做成橫渡鎮獨特的稻作文化,與巖下古村的旅游相結合,進一步豐富巖下旅游資源和旅游產品。

有人說:家鄉,就是每一季的草木榮枯與生長!對于橫渡鎮來說,不可或缺的便是紅米。離開橫渡鎮,不妨帶一點紅米伴手禮,這是專屬于橫渡鎮巖下村的伴手禮。

看臺州新聞,關注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
凡注有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或電頭為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的稿件,均為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獨家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并保留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的電頭。投稿郵箱:105629201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