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黃的稻穗在田地里隨風飄揚,他們身前,是整齊排列的行道樹,他們身后,是獨具韻味的農家小院……行駛在路橋區新橋鎮美麗鄉路上,沿途,看的是兩側風光美不勝收,宛若人在畫中走;沿途,聽的是新橋鎮恢弘演奏的美麗城鎮進行曲。

新橋鎮位于路橋區中部,其文化底蘊深厚,產業特色鮮明,曾先后獲得省“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和美麗浙江建設集體三等功、省級生態鎮、省級森林城鎮多項榮譽。

近年來,新橋鎮嚴格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美麗浙江建設的戰略部署,以產業筑基,以文化鑄魂,全力推進農業特色型美麗城鎮建設,著力打造特色鮮明、五美與共、和樂幸福的特色田園小鎮。
深耕文化厚土 打造特色地標
當前,各地美麗城鎮建設如火如荼,如何在這場大考中交出優異答卷?
“新橋鎮歷史文化資源豐富,圍繞文化做文章,才能打造出與眾不同的地方特色,形成歷久彌新的城市魅力。”新橋鎮黨委書記羅雄文表示。

傳承歷史文脈,致力文化振興。近年來,新橋鎮開展文化尋根,組建文化提升工作專班,提煉出了“啟迪民智、砥礪心志、崇學向善、淳風化俗”的扶雅精神。同時開啟文化鑄鎮,完成鎮大院圍墻浮雕、新大街文化節點打造,創作《新橋賦》,在原址重建并啟用文化地標文昌閣,再塑人文善雅的精神家園。
“1990年,因校園改造需要,文昌閣被拆除,不少昔日學子對其念念不忘。”羅雄文介紹,“2018年,我們依托鄉賢聯誼會平臺,號召重建文昌閣,得到了廣大鄉賢的熱烈響應,短短數日即籌得善款700多萬元。”
一次籌款,看出了民心所向,反映了文化的深厚影響。

如今,一座修新如舊、古樸典雅的文化地標——新橋文昌閣已經重現在世人面前:主廳、東西廂房、鄉賢長廊、廣場、荷花池……在主廳走上一圈兒,便能看到新橋從古至今的發展歷程,新橋八景浮雕及金氏文化、路廊文化、扶雅文化等內容也整齊羅列墻上。
推進扶雅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開發,加快省文保單位愛吾廬二期修繕,開發林泗齋故居紅色文化旅游項目,建成集藏品展示、文化體驗等功能于一體的市級民俗博物館,加強集鎮老電影院、秦氏古井等區域的修復保護……在新橋鎮,眾多歷史文化資源逐漸在沉睡中復蘇,一座座城市地標崛起,傳承著歷史文脈,打造著城市精神,吸引著慕名而來的觀光者。
此外,新橋鎮還積極唱響文明新風,以紅色文化、扶雅文化、耕讀文化等多元融合,整合陣地資源,廣泛開展扶雅講堂、手作培訓、讀書交流等文明實踐活動,大力推行“鄉村十禮”,引領全民價值取向,實現以文化凝聚人心。

致力農業筑基,打造特色產業
鄉村振興,產業為基。為結合“農業型美麗城鎮”定位,近年來,新橋鎮不斷做強農業產業,發展“農業+”。以產業帶動經濟發展,以產業帶來人才匯聚,以產業帶來區域活力。
“當前,新橋鎮已經培育規模農業企業4家,其中省級農業龍頭企業1家。”據羅雄文介紹,新橋鎮為做好農業產業文章,實現了全域7347畝土地流轉,為大規模種植,科技型農業企業入駐創下良好環境。
同時,新橋鎮積極實施“農業+人才”,借助農業項目和省級田園綜合體平臺,積極引進和聚集國家、省級等各類專家、人才,如今已建成專家工作站、院士工作站各1個,并建有市級“500精英”創業創新園。

打造人才沃土,創建良好環境。新橋鎮的“筑巢引鳳”成效頗為明顯:國家級項目羊肚菌智能植物工廠、國家級項目水稻育種實驗基地以及億亨果蔬5G精準田園等項目落地新橋;創成3A、2A級景區村各2個,引進七彩花田、綠野園林、葵花科普園等農旅項目,美麗鄉路串聯起特色風情,成為體驗項目的鄉村旅游精品線路……

做好農業筑基,新橋鎮在大規劃下,也有著小妙招。
“我們始終堅持規模農業、生態農業、高效農業三線并進,同時推動融合發展,堅持傳統產業優化提升和智能裝備產業培育‘雙輪’驅動,深入推進‘兩園三基地’產業布局,緊抓‘一老一小’改造提升,對老舊工業點進行騰籠換鳥,培育出許多‘小巨人’企業。”羅雄文說。

產業發展,文化興旺,美麗城鎮建設的最終歸宿點,在于人民群眾的幸福感與滿意度。
為此,新橋鎮開展全域“污水零直排區”建設,構建全域沿河沿路綠道系統,創新推進農房五控管理,不斷完善鎮區基礎設施,構建優質共享生活圈,織密基層治理安全網,夯實黨建引領服務臺……在產業、人文等各個方面的巨大變化背后,體現著百姓生活品質的不斷提升。
部分圖片由新橋鎮提供
看臺州新聞,關注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
凡注有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或電頭為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的稿件,均為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獨家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并保留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的電頭。投稿郵箱:105629201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