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輸入圖片描述
清明。
薄如煙靄的雨絲,落在山間九曲回腸的小道上,行人緩緩,撐著素色的傘,來祭奠祖先。
而作為每個不以美食為主的節日都是耍流氓的吃貨民族,即使是祭祖掃墓,踏青郊游的清明節,也少不了美食相伴。
明前的茶、艾草、春筍、薺菜……都是過了這一時節便大打折扣的美味。舌尖上的清明,回味那些記憶中的味道,與你共寄哀思。
在清明的記憶里,第一個跳出來的就是青團。
青團在各地有不同的叫法,唯獨在臺州叫青餣。“餣”是古字,普通話讀yè,第四聲。按照字典的釋義,餣是“糕餅或糍粑類食品。”
請輸入圖片描述
青餣之所以叫青餣,除了它的外表是青色的以外,更主要的是它最關鍵的原材料叫做“青”。
“青”是一種野菜,有艾青、綿青、花青等不同品種,臺州人多用綿青(學名鼠麴草)。
90年代的中國,90年代的農村,處于最大的變革之中,到處是工地,到處在施工。許多紅磚藍玻璃方方正正的房子拔地而起,一些二層高的石屋越來越少,漸漸陷入了孤境。
請輸入圖片描述
在我上學的必經之路,有一幢老房子,以前住著兩個老人,后來人去樓空,以至于現在仍突兀地立在那里。屋檐上雜草叢生,墻壁上青苔厚重,最驚喜的是,屋后的土坯上,長了一片蔥郁的綿青。它長著黃色的小花,柔嫩的葉子上有細細的絨毛。
在農村,家家戶戶熟識,屋后栽的幾把蔥,花壇里種的紅燦燦辣椒,往屋里吼一聲,便會傳來“你摘你摘,哎呀,摘就是了”,諸如此類豪氣又爽朗的喊聲。這天生地長的“青”,也就成了大家的共同財產。誰家想吃青餣了,從那兒路過,就順手摘兩把回去。
請輸入圖片描述
那個時候的大人,手藝都很好,下湯圓餃子、包粽子、織毛衣……都能露上兩手。媽媽把“青”采來后洗凈,焯水去苦澀味,搗爛成糊狀后,揉進糯米粉中。團胚子做好了,便要加餡了,有咸甜兩種。
包好了再將它們入籠蒸熟,出籠時用毛刷將熟菜油均勻地刷在團子的表面,這便大功告成了。
看臺州新聞,關注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
凡注有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或電頭為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的稿件,均為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獨家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并保留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的電頭。投稿郵箱:105629201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