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天,溫嶺北平機床有限公司制造出全國首臺工業級數控六軸高速口罩機;10天,浙江聚通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在國內率先研發出熔噴布專用聚丙烯材料;14天,浙江家萱衛生用品有限公司獲批臺州市首張一次性醫用口罩生產許可證;半個月,浙江信納醫療機械科技有限公司建成臺州市首個投產的熔噴布生產線。
擴能、增產、轉產。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臺州眾多民營企業迎難而上,短短一個多月,實現全市口罩日產量由2萬只到100萬只的突破,再到如今的430萬只,徹底扭轉臺州“一罩難求”局面。
目前,臺州已有口罩生產企業64家,其中醫用口罩生產資質企業4家,生產KN95折疊口罩企業5家。
口罩產能激增的背后,是臺州產業鏈協同發力,以及政策措施與市場環境快速有效匹配的結果,也折射出臺州強大的制造實力和臺州民營企業的靈活性!
>>> 擴鏈:迅速啟動,搶占“窗口期”
疫情之前,臺州市口罩生產基礎非常薄弱,沒有一家醫用口罩企業,民用防護口罩的日產能僅2萬只左右。而疫情期間,臺州市正常日口罩需求為450萬只左右。
巨大缺口,如何填補?2月初,臺州市出臺了《關于加快推進口罩生產的通知》,鼓勵全市各地挖掘口罩制造潛力,先早日實現全市日產能150萬只的目標。
應者紛紛,聞令而動,已有產線的迅速開動。
浙江家萱衛生用品有限公司開動了17年前非典時期添置的口罩機器,一邊又投入400萬元購買了5條智能化醫用口罩生產線。目前,這些生產線已順利啟動,該公司成為全市首家醫用口罩生產廠家,每天能生產40-50萬只醫用口罩。
有條件的相關企業,也應急轉產。
恒勃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是國內最大的汽車、摩托車空濾器生產企業。“在了解了生產工藝和所需原料后,發現口罩與公司業務有相似,只要購入無紡布材料和設備,就能快速投產。”公司副總經理阮江平說,3月3日開始,經過兩天調試,公司開始24小時不停歇地生產口罩,目前日產量達20余萬只。
恒勃控股有限公司口罩車間生產場景。
仙居縣真的棒日用品有限公司,原先生產醫用棉簽,在短時間內改裝完成2條口罩生產線,如今日產口罩15萬余只。
而從事銅業生產的玉環愛戈達健康科技有限公司,一周內完成購置生產設備、安裝調試、啟動生產等各環節,6條口罩生產流水線, 24小時生產量保持在25萬只左右。預計3月底12條生產線全開,日產口罩將增至近百萬只。
口罩配套企業也產能全開。
“每臺鉤編機60個機頭,5臺機器24小時作業,每天生產1噸耳帶。”臺州御繡汽車用品有限公司總經理蔡利賓說,在得知上游企業準備生產口罩后,即改裝了五臺鉤編機,用于耳帶生產。如今,公司還成了柳州五菱口罩下游配套合作商。
臺州環亞包裝有限公司在口罩生產線相繼運行的情況下,又購置了十條鼻梁條生產線,公司總經理俞瑋說,十條生產線全部開動,鼻梁條產能可達12噸。
一些作坊式企業此時也聞風而動。
2月起,溫嶺新河鎮后街新村中閘片不少汽車坐墊面料加工戶臨時轉產口罩耳帶,設備轟鳴聲日夜不停。
“正月初,了解到口罩生產企業缺耳帶等配件,因為其工藝和做汽車坐墊面料的工藝差不多,換個編針頭即可。”溫嶺市達陽汽車用品制造有限公司負責人郭如國說,他們旋即添置配套編織針頭,采購氨綸等原材料,馬不停蹄投入耳帶生產當中。目前,公司日產能達5噸,訂單已經排到3月底。因供不應求,公司還組織周邊家庭加工戶,一同進行耳帶加工。
有趣的是,用于耳帶生產的編織針頭,原本即將淘汰的,卻因疫情身價大漲。“疫情前,這個編織針頭30多元錢一個當廢鐵賣,后來賣到400多元一個。”郭如國說。
>>> 強鏈:不等不靠,自主研發口罩機
面對國內市場上口罩供應不足的局面,商機嗅覺異常靈敏的臺州企業老板,紛紛開始在全國搶購口罩機,進軍口罩產業。
“今年2月初,從省外搶了條二手口罩生產線,運到后發現少了超聲波焊接儀,只能重新聯系購買,此時價格已經翻倍,但也只能咬牙買下。”臺州一口罩生產企業負責人說,除了硬件上限制,口罩機的安裝、調試和日常維護也要專業技術人員,“我們又緊急聯系了江蘇一名技術工人過來指導。”
事實上,跨界生產并不容易。其間,臺州不少企業遭遇“套路”,從外地高價購置的口罩機“缺胳膊少腿”、“帶病上崗”。幸虧有臺州當地強大的機械制造服務能力。
2月29日,浙大臺州研究院接到緊急指令:幫助臺州市口罩生產企業把10條“不合格”、“零件缺失”的口罩生產設備“盤活”。
“這些設備來自不同廠家,設計原理、解決方案各不相同,我們相當于要重新研發一遍。”面對時間緊、無圖紙、無程序、無經驗等難題,浙大臺州研究院副院長武建偉帶領多個科研人員,組成攻關團隊,連夜討論設計方案、加工所缺零部件、編寫控制程序。
經過72小時連續攻關,3月3日,第一條口罩生產線成功,緊接著3月5日晚,第二條生產線調試出來。目前,這條嶄新的口罩生產線已在臺州環亞醫療器械有限公司投用。
面對買口罩機遭遇的“套路”,臺州企業想到了“自己造”,此時臺州多家機床企業釋放出巨大能量——
位于路橋的浙江能偉科技有限公司是生產動力頭、攻絲機、多軸器的機床廠家,今年2月,也投入到了口罩機研發生產。
“兩班倒,每個人平均每天工作18個小時左右,缺少零件,就用機床做出來。”公司負責人魏陶陶說,公司計劃制造安裝10條生產線,設計產能每天100萬只。
而在溫嶺的臺州北平機床有限公司,2月23日,臺州第一條自主研發的口罩生產線裝配完成。該公司從事工具磨床和工業機器人等高端裝備研發生產,2月初預開工后立即成立攻關團隊,研發柔性口罩產線。和能偉科技一樣,北平機床也遭遇了配件供應難題,最終也是靠著自身經驗將問題解決。目前,該公司兩種型號的口罩生產線研發成功,日產量分別達10萬只、80萬只。
3月8日,浙江利歐醫療器械有限公司第一條全自動口罩生產線投產,10條流水線全部投產后日產能將達到100萬只,是臺州產能最大的口罩企業。該公司10條口罩生產線中,7條是和北平機床聯合開發的。
目前,北平機床共產出各類口罩機設備76臺,一半以上是支援全國各地用于口罩生產。
>>> 補鏈:無中生有,主攻熔噴布生產
比起生產線等問題,口罩生產的核心材料——熔噴無紡布的短缺,成為制約國內口罩產能提升的重要因素,臺州也不例外。
作為過濾病毒的關鍵材料,疫情期間,熔噴布一天一價,從疫前的2萬元一噸,漲到最高50多萬元一噸。不少企業表示,其他設備都已到位,就卡在了熔噴布環節上,“全國都缺得厲害。”
浙江家萱衛生用品有限公司總經理倪良永告訴記者,原料供不應求,導致生產很被動,他們只能通過非常規渠道購買,漲幅達20倍。
浙江省三門醫用器材廠總經理陳世曉也是同樣的說法,他不得不動用各種渠道,在廣東、山東、遼寧等地高價收購,因為在浙江、江蘇等省根本買不到。
為保障口罩生產原材料供應,我市迅速投產2家熔噴布生產企業,后續還有2條熔噴布生產線將投產。
浙江信納醫療機械科技有限公司是玉環的一家醫用輸液器空液過濾膜專業生產商,因為生產工藝和熔噴布相近,從正月十五開始,投入幾十萬元,經過半個月工藝提升和設備改進,2月底,出產了第一批熔噴布。“4臺設備齊上,一天能生產100多公斤。經省權威機構檢測,產品各項指標基本符合醫用口罩生產要求。”公司董事長楊守玉說。
原本做包裝設備的浙江優科無紡布有限公司負責人江奔說,年后購入8條口罩生產線,由于難買熔噴布,便考慮自己生產。“從江蘇訂購了6條熔噴布生產線,100萬元左右一條,操作專業性較高,又從外面請了師傅,月工資開到3萬元,加上原料聚丙烯的價格,按生產2個月算,一噸成本約26萬元左右。”
據江奔介紹,從3月9日開始,6條生產線全開,24小時不停運作能產出800公斤熔噴布,過濾率能達90%以上,目前還有幾條生產線在調試中。
臺州環亞包裝有限公司也是類似情況。公司負責人俞瑋從添置設備,到組裝完成僅用半個月時間,目前可生產90%、95%、99%過濾率的熔噴布,日產量2噸,前后投入1200多萬元,最貴的便是向德國購買的模頭,一個要300萬元。
熔噴布生產,核心部件是熔噴非織造布模頭。正是這個模頭,更展示了臺州制造的實力。
聚丙烯(PP)專用料經塑化后進入熔噴模頭流道,經分配均勻后再進入噴絲板,高溫高速高壓熱氣流噴射出來形成了熔噴非織造布。這是黃巖精誠模具的試驗場景。
目前,全球有能力制造熔噴模頭的企業屈指可數,長期被國外壟斷,供貨周期長,至少三四個月以上。而在四年前,該公司成功突破這項技術,彌補了國內空白。
如今,精誠模具全員無休24小時開機,將制造周期縮短到一半,助力熔噴模頭的快速供應。目前,國內60%以上口罩防護服等材料的生產模頭,都出自該公司。
>>> 延鏈:鏈條完美,塑料產業優勢凸顯
生產熔噴布的原料,是聚丙烯。
記者從臺州塑料行業協會了解到,臺州塑料原料主要以配套相關塑料制品為主,熔噴布用途有限,市場較為小眾,因此熔噴布及聚丙烯的供應,在臺州是短板。
“熔噴布企業多在外地,相應的本地聚丙烯專用料銷售比較少。”3月初,臺州市方圓貿易有限公司經理鄭炎林告訴記者,疫情期間公司代理的無紡布聚丙烯原料供不應求。“訂單已經排到4月份,日成交量200-300噸。”
但與坐上漲價“火箭”的熔噴布相比,聚丙烯價格漲幅較小。
盡管都叫聚丙烯(PP)材料,但生產熔噴無紡布的聚丙烯和生產其他塑料制品聚丙烯具有很大不同。聚丙烯需經過改性塑料廠加工,才能成為熔噴無紡布專用料。
“做無紡布的聚丙烯春節前價格7900元/噸,現在8300元/噸左右,只上漲了幾百元。”鄭炎林說,熔噴聚丙烯價格為1.6萬元/噸,漲幅也不大。目前他們也一直在幫忙下游口罩廠對接熔噴布廠家。
而位于集聚區的浙江聚通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就是一家改性塑料企業。2月開工后,公司在短短十天內,就完成技術方案設計、裝備改造,研發出包括熔噴布專用聚丙烯材料、鼻梁條專用料的高分子醫用防疫材料整體解決方案。
“我們的熔噴聚丙烯專用料具有超高流動性、低揮發、分子量分布窄等特性,完全能滿足國標要求。目前,做熔噴材料國內只有幾家上市企業才具備生產實力。”公司負責人方俊燃說。
眼下,該公司產能已達40噸/天以上,未來短時間內有望達到60-80噸/天,可用于每天制造2000多萬只口罩,基本可解決臺州市及周邊城市地區下游市場用料緊缺局面。
本土口罩企業成為助力臺州復工復產的重要力量。
>>> 未來:因疫而生的口罩將何去何從?
隨著國內疫情防控的平穩,再加上短期內市場產能急劇大增,那么疫情過后,臺州現有口罩及其配套產能何去何從?對此,久經市場磨煉的臺州老板們,早已有了“主意”。
——生產步步為營。
“一部分自用。”信納醫療董事長楊守玉說,因為熔噴布生產較精細,投入較大,“短期內不敢大規模上。”
“只要有需求,就會積極投入生產。”浙江家萱衛生用品有限公司總經理倪良永說,公司新購入的機器可生產N95,在一次性口罩供應有余裕時,會考慮生產高品質、高單價的產品。
“當前,還是主要考慮防疫供應,保障國內防疫重點地區物資生產需求。”北平機床董事長虞榮華說,將以此為契機,進軍醫療器械和健康防護用品領域。
——利用設備轉產。
浙江大學臺州研究院副院長武建偉認為,疫情之后,臺州制造業可通過繼續深耕口罩機生產領域,挖掘新市場。“近期,我們研究了大部分流行的口罩生產解決方案,發現設備改進空間非常大,臺州口罩設備制造企業可以從能效提升、工藝改進、民用轉醫用等方面入手,比如口罩生產線和前一步驟的熔噴布制造結合起來,以及向更高端的醫用口罩、N95生產設備升級等。”
臺州環亞包裝總經理俞瑋也表示,熔噴材料未來不止用于口罩,還可以用作尿不濕,女性用品的核心材料。
——對賭國際市場。
“面對全球疫情的不斷升溫發酵,口罩等防護資源將會出現大規模緊缺,熔噴布需求也將越來越大。公司也將不斷穩定產品的質量和加大提高產能。”聚通新材負責人方俊燃說。
正值口罩出口的風口,憑借自身口罩自給自足生產、國際銷售全鏈條布局等多重優勢疊加,利歐股份或將順利打開海外口罩銷售市場,找到公司新的發展點。
“我們也將進一步明確政策實施細則,幫助疫情期間投產的民用口罩企業轉型為醫用口罩企業。”市經信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一個從原料生產、設備研發、零配件組裝等生產于一體的相對完備的口罩產業鏈,正在臺州加速形成!
看臺州新聞,關注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
凡注有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或電頭為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的稿件,均為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獨家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并保留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的電頭。投稿郵箱:105629201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