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線-臺州頻道2月19日訊(浙江在線通訊員 鄭胤 李貝妮)83380123是三門縣疫情防控熱線電話,平時有點閑,平時接線最多的是咨詢和投訴,最近則有一些反常,有8名曾集中隔離的市民不約而同打來電話,言語真切樸實,都是要感謝一位只知姓名、不知相貌的女醫生。
這位女醫生,就是三門縣三特漁村醫學觀察留置點臨時支部書記、婦幼保健計劃生育服務中心主任林美蝦。
她面對疫情,在“五十知天命”的年齡,主動請纓,奔赴戰場,逆流搏擊,擔負起全縣首個醫學觀察留置點臨時支部書記、負責人一職,在封閉的環境里,組建臨時支部,帶領黨員干部,與隔離對象捆綁一起,同呼吸、共命運,更用自己的專業細膩、關心關愛撐起了一個“溫馨之家”。如今,一批批隔離對象都已安康出來,她卻選擇繼續堅守,要做最后那個離去的人。
“我也是個弱女子,也會害怕,擔心被感染、被隔離,但我是黨員,有需要時,我不上,誰上!”林美蝦在這次疫情前,以一名20年老黨員的身份,無我投入,真正展示了一名“白衣戰士”的大美。
圖為林美蝦在消殺隔離區域。
小女子大擔當,她天天重復著那一天那一夜
1月25日(正月初一)下午3點半,林美蝦接到局里電話,要縣婦計中心選派3名干部進駐三特漁村留置點,5點前上報。面對未知風險,林美蝦沒有絲毫猶疑,脫口而出報了自己,20分鐘內,鄭麗軍、林小堅兩名同事也主動請纓加入。
這注定是一場和時間賽跑的比賽。
當晚6點,林美蝦吃過簡餐,就趕往縣疾控中心培訓,之后,馬不停蹄來到留置點,熟悉環境,了解配套情況,模擬檢查照護流程。還沒來得及緩口氣,她就接到通知,5名隔離對象即將送達。往年這時正是和父母團圓的時間,而現在則要忙碌迎接的各項準備工作。
面對此前一無所知的疫情,作為全縣首個集中留置點,意味著對象均為密切接觸者,患病概率最高、風險最大,交叉感染也最易發生,對任何人都是巨大挑戰,林美蝦當晚就遭遇了一次“險情”。
晚上11點,5名隔離對象送達,林美蝦和同事馬上著手檢查,此時離接受任務不過幾小時,實在談不上有多少專業儲備和防范。當一名原本正常的對象,被測出體溫38.1度時,即便有多年醫護經驗的林美蝦也驚出一身冷汗,恐懼瞬時而生,雖妥當處置,但可能被感染的心理壓力卻也在此后長期縈繞所有人。
那是林美蝦工作以來,第一次感覺到真正的恐懼。
等安置好隔離對象,再對住所進行清理,入睡已是凌晨3點,林美蝦只小憩一會就起床,就開始翻閱、梳理隔離照護的規范流程、注意事項,把可能出現的疏漏都過一遍,留給她準備的時間實在太有限。
早上6點,考慮到農村百姓有早起就餐的習慣,留置點又未配備食堂,林美蝦專門致電指揮部協調,由縣政府食堂緊急送來早餐。餐后,林美蝦穿上防護服,開始逐個量體溫,了解身體狀況,建立個人檔案,開展心理疏導,同時根據防護對象個體需求調整飯菜,盡量滿足各類需求……從陌生開始,到逐步適應,再到優化調整,此后日子里,林美蝦日復一日地重復著這樣的工作,不斷積累著經驗,也努力探索著減少風險的辦法。
作為全縣首個集中留置點的負責人,她充分認識到,必須站在全縣角度思考,承擔起為其他留置點提供規范指南的責任,而每天的具體實踐就是最好的范本。為此,她緊抓休息時間,細細復盤梳理,幫助縣防控指揮部設計出具有很強實操性的《三門縣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例醫學觀察留置點管理指南》,為全縣后設的4處留置點的醫護、后勤等提供了規范性的指引。
也正是有了她在前面的鋪路探索,為后來者減少了許多不必要的風險。
圖為林美蝦為隔離對象送餐做準備。
房相隔心相連,她把隔離點建成了家
越危險的地方,越需要“家”的溫暖。留置點幾十號人,同處一樓,幾乎與世隔絕,構成了一個獨特的家,如何讓這個“家庭”既安全又溫馨,“家長”林美蝦又在細細思索。
“我來那晚,不善表達的丈夫默默陪著下樓,兒子拎著一袋精選的水果跟在其后,直到我乘坐的汽車消失,父子倆才上樓,那瞬間我特想哭,有幾分感動,更有種生離死別的味道。”林美蝦告訴記者,自己有個很溫暖的家,也就特希望能在這里重塑這樣的氛圍,但溫暖的前提是保障安全。
“規范、嚴謹、專業、細致、溫馨”這十字是林美蝦給自己定的規矩,也是為了盡可能壓縮安全風險,固執的甚至連領導也不給面子。前些天,省督導組到留置點看望她,雙方相距五六米遠時,林美蝦就“叫停”督導組,在她看來這里是留置點,她可能是“傳染源”,保持距離,可以讓對方避免不必要的風險,這讓督導組備受感動。
留置點共3層,二層三層40個房間為隔離對象住處,彼此相隔,封閉不出,隔離對象從年節氛圍轉入冷清單間,從家人團圓變成咫尺隔離,還面臨可能痛失親友和交叉感染的雙重恐懼,心理起伏大,甚至有抵觸厭世情緒。作為“家長”,林美蝦總是第一時間介入開導,關心關愛,送上“心理處方”,不似親人勝親人。
“那天我為一名婦女送完飯,剛還好好的她突然撕心裂肺地哭,因為有位家人被確診,一位家人被認定疑似,那種親人生死未卜的痛苦感,你站在邊上,也會感覺到很難受,就會想著怎樣去寬慰她、幫助她。”林美蝦站在她的住處門外,足足寬慰了半小時。
她也總是千方百計滿足隔離對象需要,把事情想在先、做在前。每天隔離對象的電話、微信總是接個不停;晚上12點被吵醒,讓給送方便面、餅干也是常有的事情。三門有“正月十四大過年”說法,要吃麥焦、糟羹,雖然身處留置點,大家還是有期待,林美蝦也早早交代食堂,卻趕上縣里嚴管無法實現,她逐一解釋,又讓食堂備了湯圓,算是讓大家過了下節日癮。
這樣的事,舉不勝舉。
在林美蝦細心照護下,隔離對象從不理解、抵觸,到支持配合,即便走出留置點,對她仍心心相念,有8人專門致電縣防控指揮部,請求褒獎林美蝦。“我不認識林醫生,戴著口罩,也不知道她長什么樣,就是覺得她特上心,讓我們在那有家的感覺。”已解除隔離的市民鄭先生告訴記者,等疫情結束后,他一定去看看林美蝦,道一聲感謝。
圖為林美蝦清理垃圾。
“我熟悉我留下”,她要做最后一個離開的人
留置點啟用后,三日就滿員,而工作人員就8人,醫護人員僅4人,工作繁重而壓力大,由于留置點的敏感性和危險性,最初幾天都沒有護工,送飯、垃圾清運均由醫護人員承擔。林美蝦總是身先士卒,第一個沖在前頭。據同事介紹,送飯、清運垃圾與患者近距離接觸,交叉感染風險大,但這些活80%都是她承擔,特別是因為防護服緊缺,為減少浪費,由一人負責,往往都是她攬去搶了先。
正月初五,林美蝦一如尋常地上樓送餐,按規定不準帶手機,但同事們卻發現異常,原本45分鐘的送餐時間,兩個多小時都沒下來,在一樓大喊,也沒回復。考慮到她此前超負荷工作已出現疲乏狀況,林小堅不敢大意,匆匆上樓,卻看到她隔著門輕聲安慰一名隔離對象。“當時還被她說了一句,覺得我浪費了一件防護服”。林小堅被“責怪”同時,卻也松了口氣。
為了不讓家人擔心,每日結束工作后,她總會打電話報平安,卻報喜不報憂。體溫測量、健康狀況登記、送餐、垃圾回收、聯系轉診……忙碌而繁重的工作,加之地處濕寒地段,原本身體康健的林美蝦也累倒了,一度在床上躺了4天,但至今家人仍被“蒙在鼓里”。
而電話那頭的丈夫和兒子,為讓林美蝦安心“抗疫”,父子倆互相照顧,每日定時發送三餐視頻、照片。平日里,不怎么使用微信的一家人,在這特殊時期,微信成了聯絡最緊密的工具。“媽媽做好防護,保重身體,我們等您回家。”讀研二的兒子梅逸男也不善言語,但如今每天都會關心林美蝦。兒子的微信,也成了她最大的藉慰。
這些天,隔離對象換了一撥又一撥,至今已有60人解除隔離,安康離開,但林美蝦卻自正月初一進駐后,至今20多天一步不曾離開。隨著近期疫情有所緩解,組織提出更換人員替班時,她卻毫不猶豫地拒絕了。“我比任何人都熟悉這里的情況,我帶隊最合適,我要繼續留下來,疫情不勝,我絕不退!”平日里輕聲細語的林美蝦,話語卻堅定有力。
鄭麗軍是林美蝦多年的“老搭檔”,并肩作戰的日子,細碎的點滴無一不感動著她。“工作中最危險、最苦難的事她擔當,不讓我們上,就像我因為白細胞稍低,容易感染,她就從來不讓我上樓。”鄭麗軍表示,林美蝦就像一面鮮艷的紅旗、一名大當家,在前方引領著我們、保護著我們,讓我們有了堅守下去的勇氣和信心。事實上,在她的帶領下,臨時支部的6名黨員和2名干部,以高度負責的態度,全力以赴堅守這一“重地”,確保了留置點安全規范、高效運行,也暖了隔離對象的心。
“不光光我們醫務人員在前方,全國人民都在前方,讓我們一起加油,讓疫情早日結束。”2月17日,三門迎來了久違的陽光,陽光下,林美蝦嘴角上揚,她堅信,希望就在前方,就在春暖花開時……
看臺州新聞,關注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
凡注有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或電頭為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的稿件,均為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獨家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并保留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的電頭。投稿郵箱:105629201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