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來,在很多大陳島鄉鎮干部的回憶中,都有那么一個高光時刻:一個點頭,一聲“我去”,無端生出一股書生意氣,揮斥方遒的豪邁感。
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
“哎,你要不要去大陳島當鄉鎮干部?”
一腔熱血上島,涕淚兩行的開始。
但堅持下去以后,總會愛上這個神奇的海島。
他們都說,大陳島的艱苦條件催生了一支“鐵軍;他們更相信,是大陳島墾荒精神成就了這支“鐵軍”。
他們是普普通通的大陳島鄉鎮干部,他們是新時代的墾荒人。
四個人的“小政府”
四個人撐起一個小政府,政府的事兒他們做了,島民兒女們的事兒,他們也做了。
臺風登陸前,黃道將背起阿婆轉移到安全地帶。
2017年,黃道將從軍隊轉業。十幾個轉業到椒江的干部,就他在大家詫異的眼光中首選大陳島。“我嘴笨,不喜歡人多復雜的單位,哪里人少,我就喜歡哪里,我是軍人嘛,吃苦我不怕。”黃道將說起當初的選擇還有點不好意思。果不其然,他一熟悉大陳島的情況,就申請去了上大陳。如果說, 下大陳人少活多,每個人都身兼數職,那么上大陳就屬于“包干區”,就別數你身兼幾職了,不好數。總之連司機一共4個人常駐,不用劃分,包圓了!別人覺得上大陳寂寞冷清,工作又多又雜,但黃道將喜歡,特別符合他關于工作環境單純而忙碌的設想。
上大陳地廣人稀,都是老年人居多。據他介紹,島上的阿公阿婆們,孩子常年不在身邊,早已養成有事情找政府的習慣,大大小小的事,都找他們4個人。
大到辦事申請,小到手機充不進電、家里玻璃碎了、燈不亮了、煤氣沒了、沒錢花了……
小黃,小黃,小黃……只要他在島上,這聲聲呼喚,那是不絕于耳。“我就很喜歡那些老人家,拿你當親人,什么事都要找你商量。有事情,和別人說不行,兒女說也不行,但我說了就行。”黃道將說到這,臉上淡淡的自豪。
這次臺風“利奇馬”,他們把上大陳每戶人家都走遍了,轉移了100多位居民到避災中心。避災中心滿了,他們幾個沒地方著落,算了算風向,覺得只有廁所安全。大家在廁所貓了一夜,有味道的一夜,終身難忘。臺風一走,他們又馬不停蹄找了輛推土機,和工人一起清理掉路上的障礙,第一時間恢復道路的暢通。能休息嗎?當然不能,避災中心的那些老人家,他們得一個個送回家中。
“每次臺風來,都會幾天幾夜連續忙碌,能閉眼休息一會的時候,就趕緊爭分奪秒打個盹。”每天在瑣碎而忙碌中度過,這就是4個人的上大陳“小政府”。
14年等來一句“爸爸,你真不容易”
14年前,女兒哭著質問他,你為什么要來這么個鳥不拉屎的地方?
14年后,女兒說,爸爸,你真不容易!
葉洪明正在清理被風刮倒的樹木。
葉洪明剛來大陳島的時候,先去的上大陳。那時候,上大陳風光旖旎,天特別藍、海特別藍,路也特別難走。他去村里做工作,一般大早上七八點出發,徒步過去要3個多小時,事辦完回來,已經是下午三四點鐘。“現在流行微信運動,那時候沒有,如果有,那記錄絕對是光榮的‘戰績’!”老葉是退役軍人,喜歡把工作形容成戰役。在上大陳的那段時間,就是打贏一次又一次的戰役。
當時他在島上的住宿條件,那真是一言難盡,兩條木凳子,一張木板就是一張床。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拿著各種容器接水。防臺的時候,他都在外面忙碌,等終于能休息了,回寢室一看,那是一片狼藉,被子都濕透了。
第一次邀請家人來島上住,他天花亂墜地把這里說成一個世外桃源。結果女兒來了之后崩潰了,一邊哭一邊說:“爸爸,我們在部隊不好嗎?為什么要來這個鳥不拉屎的地方。”
他答應女兒,5年后就回椒江,不待島上了,結果,在島上一待就是14年。幸好女兒也長大了,開始理解老爸的工作,說:“爸爸,你真不容易!”一句話,撫平了他內心積壓多年的愧疚。
現在大陳島的開發熱火朝天,海島建設如火如荼,島上的鄉鎮干部越發忙碌了。他也是身兼數職的那一個,他尋思著,在島上干到退休吧!“14年了,島上的居民都熟得八九不離十,有感情,就想看著大陳島越來越好!”老葉說。
“我們大陳島干部就是要帶頭干的”“給我半小時,我去掛個點滴。”“我們大陳島的干部是要帶頭做的,否則,哪有干勁。”
他們都很喜歡講“大陳島的干部”幾個字,仿佛這就是印記,這就是榮耀!
1988年,17歲的陳軍得知大陳廣播站招人,就懵懵懂懂去了,當了個架線工人。
2012年,他轉崗了大陳島開發辦、黨政辦、司法辦……崗位輪來輪去,一直沒離開過海島。大陳島工作人員少、事多,一個人當多個人用,最多的人負責八九個崗位的工作,各個仿佛超人一般。
每年臺風,都是大陳島上干部最忙碌的時候,滑一跤、被風吹得東倒西歪都不是個事兒。陳軍說自己在好多年前的
一次臺風中,車子到避災中心,經過路口時,一陣狂風,車子一下子打轉,還飄了起來。“那一瞬間,是真的想到了生死。”陳軍說,但是每年臺風還是來,每年的工作還是做。“身為大陳島的干部,習慣了就好!”
2016年8月,島上開啟了史無前例的清網行動。正好是最熱的時候,太陽曬得厲害,陳軍和工人們一起清理網具,清理三無船只,他和好幾個同事的身體負荷都到達了極限。尤其是同事崔偉軍,已經在烈日下炙烤了整整5天,最終倒下了。
“給我半小時,我去掛個點滴。”石油碼頭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傳來陳軍同事崔偉軍略顯虛弱的聲音。果然,剛掛完針從衛生院出來,他又直奔碼頭繼續加入清網大戰中去,誰來都勸不住。
就是這樣,短短一周,他們共回收張網3156頂、拖網163張,共26萬斤,從源頭上有效治理了網具亂堆現象,為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掃清障礙,助力海島旅游發展。
旁人不解道,這些事交給工人做就好了,自己干嘛一定要參與。
老陳和老崔猛搖頭:“那怎么可以!我們大陳島的干部是要帶頭做的,否則,哪有干勁。”記者發現,他們都很喜歡講“大陳島的干部”幾個字,仿佛這就是印記,這就是榮耀。
“軟妹子”早已修煉成“女漢子”
大陳島上那么艱苦的地方,女干部依舊能抵半邊天!
吃苦在大陳島的鄉鎮干部間,已經不是什么稀罕事。就是性命攸關的驚險一刻,事后講起來,也僅是茶余飯后的談資一段。
大陳島那么艱苦的地方,女干部也不少,足以抵上半邊天。
椒江的干部都知道,大陳島是最辛苦的鄉鎮。但90后的曹婭萍是不知的,她少不經事,看了大陳島的照片,覺得風光實在旖旎,會不會像大學時去的鼓浪嶼一樣唯美、浪漫?就這樣,軟妹子“小曹”在懵懵懂懂間選擇了大陳島。
脫下高跟鞋,穿上運動鞋,做事風風火火的曹婭萍,跟島上所有的女干部一樣,不到半年,從“軟妹子”蛻變成了“土生土長的海妹子”。
從計生專干、成教專員到電腦達人、攝像師傅……什么身份、什么崗位她都能應付自如。從小城鎮綜合整治到一線抗臺,什么急事難事,她從不落下。
大家都說“小曹”是個機關槍,做事爽爽利利,小馬達似的,沒什么難得住她。曹婭萍說“有”,剛來那個夏天,一次她開著車去村里做工作,回途中,和一條夜游的蛇不期而遇,當即崩潰得不行,霎時間,漫山遍野都回蕩著這姑娘的嚎啕之聲。最后鎮里的司機師傅風馳電掣在環島路上,把嚇得瑟瑟發抖的她撿回去。
一晃6年了,別說什么夜游的蛇了,
也別提什么暈船、吐浪,她什么大風大浪沒見過?吃苦在大陳島的鄉鎮干部間,已經不是什么稀罕事。就是性命攸關的驚險一刻,事后講起來,也僅是茶余飯后的談資一段。“有一次坐小漁船前往上大陳抗臺,一個大浪打來船體傾斜了六七十度,差點翻了,前一刻還在興奮地記錄著工作場景,下一刻就摒住了呼吸,腦海里閃現父母的模樣,現在想想也很后怕,但是臺風來的時候,我們依然還是會沖在一線啊,誰讓我們是大陳島的干部。”
年齡最小的96年妹子陳雪妮,能說會道,經常被采訪的記者揪住講一段。記者驚訝她面對鏡頭的從容自信,她卻說:這沒什么,我們島上的干部都這樣!因為經常有接待任務,我們每個鄉鎮干部都是大陳島的“游小二”,大家介紹起大陳島來,都是如數家珍,連小數點后面的數字都不會錯,那都是練出來的。
別看小姑娘現在落落大方地很,但第一次上島工作,還被寢室墻上巴掌大的“蜘蛛”嚇得狂哭。被同事戳穿,她還怪不好意思的,誰還不要面子啦!
一年365天 和家人團聚就86天一年365天,他們能見到孩子的時間只有86天。
對孩子的虧欠,總有一天可以彌補,但是子欲養而親不在,卻是實實在在的痛。
一群在大陳島上干事創業的年輕人。
年輕的媽媽婧軒也有說不出來的酸甜苦辣,孩子太小,很依賴媽媽,她每次離開家,都會哭鬧得厲害。婧軒常說,她是“一人上班三人上島”,只要有空,婆婆就帶著孩子上島來看她,海上風浪大,坐船顛簸,老人孩子常常一路吐得厲害,對于家人的支持,婧軒心里有說不出的感恩。
像這樣“一人上班三人上島”的還有鎮干部王燕、衛生院的徐旖旎、大陳實驗學校的阮海椏、蘇林飛、余珍等等,她們白天上班、晚上帶娃,但依然很享受這樣的生活,他們打趣地說這是“甜蜜的負擔”,因為至少孩子在身邊。
但島上還有很多年輕的爸爸媽媽,因為奮斗在29海里以外的大陳島,他們的孩子成了同一個城市里的“留守兒童”。每天吃晚飯的時候,此起彼伏的電話聲,一聲聲寶貝,我想你了;一聲聲爸爸(媽媽),什么時候回家呀?都足以讓平日嬉笑怒罵堅強的小伙子、女漢子濕潤了眼眶。
一年365天,他們能見到孩子的時間只有86天。
對孩子的虧欠,總有一天可以彌補,但是子欲養而親不在,卻是實實在在的痛。
“媽媽,對不起”,身高1米8的軍轉干部王小勇撲通跪倒在母親床前哭得像個孩子。
2016年12月,同事王小勇的母親遭遇車禍進了重癥監護室,生命垂危。但當時單位正值年底大考,又恰逢整整一周的史上最長停航期,當他坐上復航后的第一班船趕到離島千里之外的老家鹽城時,他的母親已經永遠地閉上了眼睛,沒能見上最后一面……
盡管有無數個“對不起”在心里,但是送完了母親,他還是回島繼續干。
“ 后悔嗎?”
“沒有。既然選擇了大陳島,就要風雨兼程,不辱使命。”凡是過往,皆為序章。不管以前在哪里,不管做什么,只要踏上大陳島的那一刻,就會不由自主融入到這個支“鐵軍”中。
大家都說,大陳島就是這么一個神奇的地方,只要來了,都是一副拼命三郎(三娘)的樣子。不管你在哪里休假,只要吹響“集結號”,總會在第一班船靠岸時,回到工作崗位上。
大陳鎮黨委書記倪國正:“因為這里流淌著紅色基因,‘艱苦創業、奮發圖強、無私奉獻、開拓創新’十六字大陳島墾荒精神,已經深深扎根在每一名基層工作者的心里。歷史的接力棒現在傳到了我們這些大陳島鄉鎮干部手上,我們會把墾荒精神繼續傳承下去,努力把大陳島建設地更加美好。”
墾荒精神不老,紅船精神永存,這里是大陳島,他們是“大陳鐵軍”。
看臺州新聞,關注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
凡注有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或電頭為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的稿件,均為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獨家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并保留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的電頭。投稿郵箱:105629201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