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人名片】
林霞,浙江臺繡服飾有限公司董事長兼藝術設計總監、中國工藝美術大師、臺繡第三代傳承人,擅長于刺繡針藝和表現手法的創新。
【匠人語錄】
每當開始創作,我就會全身心投入。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10月17日訊(浙江在線記者 羅亞妮)見到林霞時,纖瘦的她正坐在一張長方形的繡繃前,左手抵著繡布,右手捏著繡花針,聚精會神地綃著花樣子。
繡布上是不規則的刺繡圖案,左一片是立體的雕花,右一片是鏤空的蛛網,還有如蠶繭一般的絲線附著在繡布上,外行人實在看不出章法。還未等記者提問,林霞便笑著解釋說:“這塊是樣布,上面的圖案都是我最近琢磨出來的花樣和針法,還在試制中。”
眼看約定的時間到了,她匆匆起身,領著記者去參觀她的作品。
學藝,貴在堅持不懈
林霞與想象中的“老藝術家”不太一樣。她身材削瘦,上身穿著一件橘紅色的輕中式漢服,下身是輕盈的紗布裙,看起來非常前衛。
作為臺繡第三代傳承人,林霞在臺州頗有名氣。只要一提起臺繡,人們自然而然就會想到她。在國字號的大師中,林霞仍屬于“年輕派”,但細細算來,她從事這個行業已有40個年頭。
當初為何會選擇成為臺繡的圖案設計師?面對這個問題,林霞一秒鐘都沒有猶豫,她的回答很堅定:“因為喜歡。”
1979年,年僅16歲的林霞考入臺州繡衣廠,成為一名圖案設計師。當時的臺繡處于鼎盛時期,出口量達到全國的數一數二,因此考試競爭十分激烈,全臺州只錄用11個人。而林霞憑借著出色的繪畫功底,有幸成為了其中之一。
沒想到的是,她的從藝之路還未開始,就遇到了挫折。“被指定帶我的師傅不愿意,當場就拒絕了我。”林霞想起那時的尷尬,忍不住笑了起來,“我是個很倔強的人,當時就下決心要在這個行業里做出成績。師傅不教我,那我就站在他邊上看,總是能學會的。”
就這樣,林霞頂著冷遇,沉下心來學習,看不懂就多琢磨,一有空就自行練習。終于,這份韌勁打動師傅,他逐漸接納林霞,并將自己的技術傾囊相授。
創作,重在堅守本心
工作拼命又有設計天賦,林霞很快在繡衣廠展露才華,成為設計師中的佼佼者。
但是那時的設計,大多是在原有圖案的基礎上進行簡單組合變化。林霞并不滿足于此,她開始嘗試著運用自己的繪畫技能,把腦海中的想法用畫筆表達出來,設計成圖案,再加工成刺繡成品,沒想到產品頗受歡迎。
1991年,林霞設計的刺繡作品《全抽釘珠繡》和《全雕繡美人魚》,一舉奪得兩個國際金獎,這讓她對自己的設計實力有了新的認識。
林霞很享受思考創作的時光。她說:“每當開始創作,我就會全身心投入,有人站在我身邊也不會發覺,這時我總會感到時間過得太快。”
臺繡繡品的靈魂在于設計,設計時需把圖案以及所用的針法、繡線均布局好,隨后還需經過描花、鑿花、揩花、刺繡等工序。一件作品的完成需要花上數月甚至一年的時間,復雜的可能要兩三年。
林霞是個信守本真的手藝人,她認為只有一針一線鐫繡出來的作品,才能真正體現臺繡蘊含的品質。
傳承,成在順應時代
臺繡藝術與其他非遺項目一樣,在傳承上也曾陷入困境。
“一方面是繡花女越來越少,另一方面是臺繡作品同質化嚴重,缺乏個性。”林霞認為,創新是藝術的靈魂,工匠不僅要扛起傳承的責任,更要思考如何才能讓這門手藝適應時代、市場。
一直以來,林霞都在思考如何讓臺繡具有自己獨特的符號語言。“在對比不同的繡種后,我發現傳統的刺繡大多是在面料上繪畫,做加法,而臺繡獨有的‘抽、拉、雕’技藝所塑造出的素雅凌空的效果,獨具特色。我想讓臺繡獨特的‘雕鏤’風格得到充分的挖掘和顯現,在面料上做雕刻,讓臺繡的減法得到更大的發揮。”
在此之后,林霞開始不斷創作實踐。她嘗試借助“物體”來為繡品造型,不拘線材,將纖維藝術、裝置藝術、生命藝術等形態融入到刺繡創作中,采用浮雕的手法和抽象的藝術設計,塑造立體的藝術效果,并實現精神概念的傳達,成功衍生出“纖藝繡”。
獨創的刺繡風格,不僅讓她榮獲“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的稱號,也為臺繡注入新的活力。
在注重針法創新的同時,林霞更看重內容的突破。如《網絡天下》作品舍棄傳統刺繡寫實的圖案設計,依托密密麻麻的骨針洞和蜘蛛網繡無限復制,傳達著臺繡的精髓——似“網絡”而傳天下。這個作品在2013年獲得中國工藝美術“百花獎”金獎。
從業40年的時光里,林霞見證臺繡從輝煌走向沉寂的歷史,也帶領團隊創造出臺繡涅槃重生的奇跡。擁有百年歷史的臺繡,在她的指尖下,煥發出鮮活的生命力。
面對面
A 金獎給我信心
問:還記得第一次在高規格的國際大賽上獲獎時的心情嗎?
林霞:我永遠記得那一天。1991年,我設計創作的刺繡作品《全抽釘珠繡》和《全雕繡美人魚》,在北京舉行的國際博覽會上一舉奪得兩個金獎。
拿獎以后,很多人都向我買這兩件作品,但都被我拒絕了。那段時間我天天都在琢磨,這兩件作品為何會獲獎,希望從中得到啟發,以提高自己的創作水平。從那以后,我把“讓臺州的刺繡作品走向全國、走向世界”的人生目標寫進日志,并一直為之努力。
B 抓住外貿訂單
問:創業之路是否順遂?第一桶金是怎么賺回來的?
林霞:1992年離開繡衣廠后,我和我的姐妹買來三臺縫紉機,自己設計制作衣服,通過賓館、友誼商場代銷。當時業務員變動很快,經常出現銷售款收不回的現象。我意識到這不是長久之計,便拉上懂經營的丈夫一起創業。創業初期,我們沒有資金,也沒有穩定客戶,全憑滿腔熱情支撐。
1993年,丈夫的同學從美國回來,介紹了一筆1500件襯衫的外貿訂單。當時沒有汽車,我們只好用自行車去接客戶,從路橋機場一直騎回小工廠。有了這批訂單,工廠的外貿業務陸續開展。我們靠著這筆資金和借款租下廠房,買來十臺縫紉機,創辦山林繡衣廠。這也是現在浙江臺繡服飾有限公司的前身。
C 展示臺繡文化
問:為什么要籌建臺繡藝術館?
林霞:籌建臺繡藝術館的初衷當然是為了更好地保護和宣揚珍貴的臺繡文化。
此前,臺繡的發展史沒有經過詳細的梳理,也沒有相關的文字記錄。我們通過走訪,將這些空缺的資料都填補上去,讓更多人有機會接觸并深入了解臺繡文化;另一方面,也為臺繡文化的傳承和創新提供平臺。
讓我們意外的是,藝術館無形之中提高了人們對“臺繡”品牌和產品的認可度,對吸引和培養人才等方面都帶來了積極的影響。
下階段,我們將在臺繡藝術館的基礎上,打造臺繡當代藝術館,更好地展現當代臺繡的風貌,讓更多人感受臺繡創新發展的成果,體會臺繡為當代生活注入的美感。
看臺州新聞,關注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
凡注有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或電頭為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的稿件,均為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獨家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并保留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的電頭。投稿郵箱:105629201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