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日,新中國成立70周年大閱兵刷了屏。閱兵分列式打頭陣的空中護旗梯隊讓人印象深刻。其中,“70”后的溫嶺老鄉顏鵬志帶領“70”紀念字樣飛行梯隊,護衛著黨旗、國旗、軍旗編隊,在天安門上空接受檢閱。
出生于1977年的顏鵬志,是溫嶺市新河人。他介紹說,“70”字樣中的“7”字則由8架直-10組成,“0”字由12架直-19組成,每一架直升機的操作都非常困難,處在數字中間的飛機危險系數較大,而基準機和排在最后面的飛機最難控制飛行狀態。這次他駕駛的就是數字“7”拐角處的那架飛機,也是“70”字樣飛行梯隊的梯次長機,不僅組成數字“7”的其他飛機要以其作為基準,組成旁邊數字“0”的飛機也要以其為基準,“這個位置很關鍵,如果飛不好,其他飛機就沒法飛了,更別說組成字樣了。”
按照要求,空中梯隊編隊飛行速度為160公里每小時,而鄰近的兩架飛機之間橫向間隔不超過20米,前后距離也不超過20米,這相當于兩架飛機之間僅隔著一架飛機的距離,0.2秒的疏忽就可能發生碰撞,難度可想而知。同時,閱兵要求是零米零秒零誤差,要做到米秒不差,這需要憑借長期訓練的經驗和感覺來判斷。顏鵬志說,他們從6月份就開始訓練了。
“不過,完全通過肉眼觀測,還是很難。”顏鵬志說,經過長時間的訓練,飛行員可以通過肉眼看出半米距離,再近的距離就很難肉眼判斷。由于飛機在空中會受到氣流影響,因此飛機專門加載了一些助航設備,用來高精度定位,幫助飛行員控制飛行距離。
他說,最緊張的是經過國貿上空,因為高樓聚集區有熱島效應,氣流很亂。這樣的環境導致飛機穩定性比較弱,震動非常大。飛行員必須精力高度集中,看好輔助設備,不斷去修正距離、間隔、航向。飛行員不可能看向別處,只能通過余光感覺馬上到天安門廣場了。
參加閱兵的飛行員,專業和經驗是非常重要的標準。現任華北某陸航旅參謀長的顏鵬志,近年來先后參加過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周年、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慶祝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0周年閱兵等重大活動。值得一提的是,在2015年舉行的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閱兵中,顏鵬志也參與了“70”紀念字樣的編隊飛行。不過,當時他飛的是數字“7”橫向最左邊的位置,相比較而言,這次的難度更大。
1996年,在箬橫中學上學的顏鵬志被空軍長春飛行學院(現更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航空大學)錄取。
在新河鎮肖家橋村,顏鵬志的父母早早地守在電視機前觀看閱兵直播,顏鵬志的老父親顏方清今年已78歲,耳朵有點不好,平時基本不看電視的他,今天上午一看就是4個小時。看到兒子順利飛過天安門,老兩口感到十分驕傲。
看臺州新聞,關注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
凡注有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或電頭為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的稿件,均為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獨家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并保留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的電頭。投稿郵箱:105629201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