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線-臺州頻道8月12日訊(浙江在線記者 許峰)“風最大的時候,挺害怕的。”13歲的江晨昕壓低了聲音說,又有些自豪,“我忍住了,沒告訴他。”
小姑娘口中的他,是自己的爸爸江海君,玉環市玉城街道人武部部長。
玉城街道辦事處距離江海君的家,只有5分鐘的步行時間,但這幾天江晨昕沒見過幾回父親。即便見到了,也只是靜靜地看著疲倦的他,爭分奪秒地酣睡。
“來,搭把手把這大樹杈搬上車!”8月11日下午,記者見到江海君時,他正忙著和同事清理街面上的各種障礙物。
盡管連軸轉了3天,這個精瘦的漢子卻似乎沒有一絲的疲憊。
“總的加起來還是睡了有六、七個小時。”被同事稱之為“拼命三郎”和“特殊材料”的江海君,卻有些害怕接受采訪。
“利奇馬”襲來時,在玉城街道,有著一組屬于江海君的數據:
轉移群眾近700人,耗盡4輛電動汽車電量,一天一夜接打電話600多個,一天步行超過3萬步,接連趕赴10個點救援被困受災群眾……
這樣的數據,對鄉鎮干部而言,可能并非獨此一家。“這幾天你女兒一個人在家沒事啊?”因為這句話,記者纏上了江海君。
因為防臺工作部署,江海君一直奔波在一線。而臺風前出差的妻子,盡管已返回玉環,也參與防臺工作。13歲的江晨昕,成了狂風暴雨中的“留守兒童”。
不斷的電話,不停的救援,從8月9日風雨加劇開始,江海君壓根沒有想過女兒。
軍人出生的他,理所當然地認為,女兒是一個堅強且能自理的孩子,“最近又看了烈火英雄,她沒問題的。”
負責應急一線的江海君,把心放到了接警平臺信息和求助人員上。他的喜怒哀樂,體現在救援路上。
“你不是已經轉移了,怎么又回來了!”10日凌晨4時,當江海君和消防執勤點的同事涉過齊腰的積水,蹣跚來到環城村一出租房時,隨著手電照亮了站在凳子上躲避積水的身影,他向喝酒后迷糊返回的被困人員大聲吼著。
吼完這句,他又有些欣喜,“終于找到你了!”
3公里的涉水車程,800米的齊腰積水,黑漆漆的夜幕中,屋頂隨時飛下的瓦片、極有可能被吹到的矮墻,還有沉在水中的變壓器,以及腳底下不知有沒有被沖跑的窨井蓋,讓救援的難度加大,且險象環生。
在家,江晨昕對江海君有著三種稱呼——“老江”、“大哥”、“爸爸”。前兩個稱呼,是在開心和閑聊時的專有名詞,而后者則是嚴肅、說正事時的稱謂。
“爸爸你在哪,外面風很大雨也很大,你什么時候回來,要注意安全!”在這趟救援前,江晨昕給江海君打了一個電話。
那時,狂暴的風雨拍打著窗戶,“噼里啪啦”作響,因為孤單而9時不到就上床睡覺的江晨昕被驚醒。跑到主臥室沒見到父母身影的她,才打去了那個電話。
“我想爸爸能回來陪我。”江晨昕說,因為害怕,她哭了,呆坐到5時多。
江海君“不知道”女兒的心思,安慰了女兒幾句后,他就帶著女兒“注意安全”的囑托沖進了風雨,在積水中蹣跚而行,直到中午才拖著疲憊回到距離單位300米遠的家。
進門時,江晨昕沖了上去,用力抱住了爸爸。
“我沒有什么特別的,都是大家一起干出來的。”一直推諉采訪的江海君,忘卻了自己負重前行所帶來的的歲月靜好,也不曾想自己成了“粗心老爹”,讓13歲的小姑娘,習慣了在父親面前的堅強,把脆弱深藏。
看臺州新聞,關注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
凡注有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或電頭為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的稿件,均為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獨家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并保留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的電頭。投稿郵箱:105629201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