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眼看見天臺鄉村退休教師陳澤民,就被他身上文質彬彬的書生之氣吸引。雖然在大女兒家里養病,但陳澤民還是閑不下來,在床上收集資料,一一記在筆記本上。翻開他的本子,上面密密麻麻寫滿了民間諺語、民間歌曲、民間謎語、民間故事。他依舊在為自己的廣播站和黑板報搜集資料,隨時準備“復出”。
廣播+黑板報,義務宣傳25年
廣播,全方位融進了85歲的陳澤民的生活之中。
“各位村民早上好,白泥坦鄉村廣播開始播報。今天播報的主要內容有:時事政治,每日一歌,村情村貌,村里通知事項。”每隔幾天,陳澤民就神色莊重地坐在他自辦的廣播室里,開始播報。一個小時后,廣播完畢,陳澤民帶上一盒粉筆,一塊板擦、一疊材料,來到村文化禮堂門口,開始刊出黑板報。
陳澤民的家門口,掛著一塊“白泥坦鄉村廣播站”的牌子。而村文化禮堂前面墻壁上那塊黑板報,也是他的“責任田”。這樣的義務宣傳工作,陳澤民已經風雨無阻堅持了整整25年。25年來,他共播音2000多次,刊出黑板報200多期。在偏遠的山村,他用自己的方式,傳遞黨的好聲音,同時豐富村民的文化生活。
1995年,從教40余年的陳澤民從村里小學退休。雷峰鄉白泥坦村信息閉塞,交通不便,村民的文化生活較為單調。在退休前,陳澤民的哥哥陳忠玉就在村里義務刊出了多年的黑板報。因為哥哥身體不好,陳澤民退休后,就自然而然地接過了哥哥的粉筆。
陳澤民剛退休時,村里的老人協會有一個“夕陽紅”廣播站,因沒人管理,年久失修,啞了。陳澤民很懷念當年村村通廣播的年代,他覺得“這是過去農村的一個特色,能夠活躍山村農民的文化生活。”
于是,陳澤民決定自掏腰包辦一個廣播站。他從自己微薄的積蓄中,拿出5000多元,讓大兒子和女婿采購器材,購置了DVD機、電視、擴音器和高音喇叭,再架設線路。他先是在自己家掛了一個高音喇叭,后來在對面的茶園山頭上又掛了一個,這樣,村里的每個角落都能聽到播音。
“老有所樂,發揮余熱。年輕人大多出門打工了,村里住的是老人和兒童,平時沒什么娛樂,播放廣播深受大家歡迎。”陳澤民介紹,他會不定期播放廣播,鼓勵學生讀書,在廣播里唱歌給村民聽。
對村人來說,陳澤民的天臺話親切、接地氣,他們在干活的時候聽他的廣播是一種精神享受。如果一段時間沒播,村民就會問他“怎么不播了,什么時候再播呢”。
播音前先“備課”
每次廣播前,陳澤民都把該期的內容抄寫在本子上,便于翻閱。
陳澤民的筆記本,條理清晰,有愛國篇(如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孝道篇(如百善孝為先)、勤儉篇(如節約是傳家寶)、飲食衛生篇(如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勤學篇(如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家庭和睦篇(如家和萬事興,國安享太平)、氣象篇(如日頭打洞,落雨無縫)……可謂內容詳盡,板塊明確。
“這些資料有些是我腦子記住的,有些是從報刊、電視看到記下來的,還有一些是自己編寫的。”陳澤民介紹,老年人對謎語特別感興趣,所以他編了幾個謎語,如“一只狗,長四口。打一漢字”,答案是器,還有“兩個娘姨,共個肚臍,打一用具”,答案是剪刀。
“大家喜歡聽什么,我就去收集什么。”在陳澤民厚厚的幾本筆記中,有扶農支農惠農政策,也有孝賢故事。每次播音前他都會準備好資料,把握不準的字查字典用拼音標注,重點語句用紅筆劃出……就像當老師一樣,認真“備課”。
宣傳了無數好人好事
這些年,陳澤民的廣播發揮了很多作用。
通過廣播,陳澤民宣傳農業科技新知識,播出天氣預報讓大家安排農活;播放通知,傳遞政策信息。廣播站辦了之后,鄉里村里有什么通知,就在電話里告訴他,讓他先播一下。衛生站里為村民量血壓,村里舉辦什么活動,村民的尋物啟事等等,都要請他廣播。
天臺山文化、雷峰人講古、每日一歌、戲迷園地、每日一謎、農技信息、販銷經驗、生活小竅門……陳澤民的廣播站不定時播出,播出內容五花八門。內容少時,一天播出一次,內容多時,一天播出兩三次,每次個把小時。
在廣播里,陳澤民喜歡用高亢的聲音為大伙唱《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松花江上》、《二郎山》、《瀏陽河》之類的紅色老歌,很多老年村民都喜歡聽。
外地人嫁到白泥坦,孝順公婆,鄰里關系處得好,或本地媳婦照顧生病的公婆,端屎端尿,任勞任怨,這些事都被陳澤民看在眼里,他就用身邊的人物事跡來宣傳好家風,讓更多人感受到身邊的溫暖和正能量。
陳澤民先后被評為“臺州市最美基層宣講員”、臺州市首屆“最美消防人”、天臺縣傳統文化優秀骨干等榮譽稱號。
盡管陳澤民患有嚴重的氣管炎,說話困難,不能長時間播音,并且隨著年紀增大,記憶力開始衰退,體力也漸漸不支,但老人還在一天一天堅守陣地,他希望有人能接他的班,把廣播站延續下去。
看臺州新聞,關注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
凡注有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或電頭為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的稿件,均為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獨家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并保留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的電頭。投稿郵箱:105629201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