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VA在线观看免费,国产老女人卖婬,色综合视频一区二区三区,日本三区四区免费高清不卡

您當前的位置 : 浙江在線  >  臺州頻道 > 臺州新聞
一個千年古村的幸福奧秘 溫嶺大溪沈岙村蛻變記
2019年04月23日 來源: 浙江在線 記者 趙靜 通訊員 吳敏力 毛海挺 楊鵬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4月23日訊(浙江在線記者 趙靜 通訊員 吳敏力 毛海挺 楊鵬)浙江省溫嶺市大溪鎮(zhèn),是一個遠近聞名的工業(yè)重鎮(zhèn)。

  然而,走進沈岙村,只見村口碧水泱泱,夾岸桃花蘸水開,聞不到什么“工業(yè)味”,倒像來到了一處桃源勝地。

  沈岙村文化底蘊深厚,自古以來崇文重教,素以“臺南名莊”聞名。2017年,大溪鎮(zhèn)沈岙村榮膺首批全國農(nóng)村幸福社區(qū)建設示范單位。

  今天,我們一同探尋它幸福的奧秘。

以文為本——

耕與讀的立村之魂

  上午9點,41歲的沈岙村黨支部書記潘華志站在斗山書院前等待我們。書院創(chuàng)辦人明朝潘康的雕像立在樓前,殷殷地注視著后人。

  “這里是沈岙村的靈魂。”他說。

  宋太祖年間,南唐李后主的重臣潘佑的第三子潘得載來此創(chuàng)基,并逐漸形成現(xiàn)在的沈岙村,村里絕大多數(shù)人都姓潘。

  “沈岙村為什么姓潘不姓沈?”我們邊向內(nèi)走,邊好奇地問。

  “每個來這里的人都這么問,因為沈的繁體字寫法就是‘潘’,在古代,沈就是潘。”潘華志說。古色古香的書院內(nèi),綠樹繁蔭,鳥雀嘰嘰喳喳叫得歡快,兩位老人在涼亭里執(zhí)子下棋,幾個年輕人在籃球場內(nèi)揮灑汗水,婦女抱著孩子在在名人薈萃的文化廣場上流連。“現(xiàn)在人少,晚上那才叫一個熱鬧,腰鼓隊、排舞隊、書法隊等等把公園都擠滿了,沈岙還是‘浙江書法村’。”

  “耕讀承千年,文化傳書香”、“格物致知,知行合一”、“強身健體、讀書明理”……走在文化長廊,每一塊木牌都飽含了期許和鼓勵。

  明代,沈岙潘氏繁盛一時。潘康、潘祿兄弟倆,一個富有貲財,一個學問出眾,教出了進士葉良佩等學生。潘氏兄弟建斗山書院,方便鄉(xiāng)里子弟求學。數(shù)百年來,潘氏家族秉承祖訓,勤學耕讀,村史中明確記錄在冊的進士有30多人,秀才以上更是達100多人。

  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斗山書院重建于2014年,遙想當年,書院的門口,進出為鴻儒,往來無白丁,當真風光無限。

  重孝悌以重人倫,明禮讓以厚風俗……在廊壁上,刻著前人留下的宗規(guī)族訓、家風家訓、歷史沿革等。“這是每一個出生在沈岙村的潘氏人自小到大不斷接觸的文化。”潘華志一路走一路介紹,語氣里掩不住的自豪,“我們已經(jīng)修過13次家譜,這是字輩譜,像老書記潘明奎是‘明’字輩,理晰義明的‘明’,我兒子是‘善’字輩。”

  字輩是中國古代一種特別的“禮”制,有著不忘祖根、修身齊家的意蘊,對于當下的人們來說比較陌生,但在沈岙村一直延續(xù)到現(xiàn)在。

  書院前,方方正正的田地左右接著山嶺,前方連著天空。春耕正當時,稻田正在翻耕,到了夏天,麥浪飄香,書聲合著麥浪,村民們且耕且讀,一季復一季,在方田上播種書聲、收獲書香。

以綠為美——

福與富的治村之路

  “這里,以后要建美食廣場。”

  “這里打算打造成荷花池。”

  “耗資800萬新建成的綜合樓即將驗收,正要招標,到時候又可以給村民增加一份收入了。”

  ……

  沿著剛建成的游步道走來,潘華志滿眼都是干事創(chuàng)業(yè)的熱切。

  農(nóng)家菜園里,豆莢、蠶豆、油菜、土豆、小青菜等長勢喜人。78歲的潘明柏拎著鋤頭給包心菜鋤草,離得老遠就大著嗓門熱情地喊“華志”。

  潘華志笑著叫了聲叔,過去打了個招呼。

  潘明柏停下鋤頭告訴我們:“以前菜都門前屋后亂種,這里就是塊廢地,沒想到重新規(guī)整劃分,菜園子也成了風景。綠化還是去年夏天華志帶頭搞起來的,弄了一個多月,人都曬得黝黑。”

  從史料和今貌,我們讀懂了沈岙村興盛的奧秘:耕讀傳家、禮義傳家。

  為了經(jīng)濟發(fā)展,沈岙村也曾走過彎路,村莊面貌臟、亂、差,但熔鑄在骨血中的優(yōu)良家風始終為村莊的發(fā)展把舵。2010年,沈岙推進村居文化建設,實現(xiàn)了村民居住區(qū)、工業(yè)集聚區(qū)、文化休閑區(qū)、農(nóng)業(yè)特色區(qū)的四區(qū)分離。

  河道兩岸楊柳堆煙,走過文昌橋,一幢幢規(guī)劃有序的小康型住宅叫人眼前一亮。村里有450戶,近1500人,三分之一左右的人家都建了小康型住宅。

  門面靚麗,“里子”怎么樣呢?我們繼續(xù)往里走,只見村里的小道小巷干凈整潔,家家戶戶栽種花草,讓人賞心悅目。一株千年古樟樹屹立在村莊深處,與樟樹同齡的明代古臺門固執(zhí)地守護著村落。據(jù)說,村子里嫁娶都要從古臺門經(jīng)過。

  工業(yè)區(qū)位于村莊西面,街道上車來車往,兩側遍布著大大小小的機床水泵企業(yè)。

  去年,大溪鎮(zhèn)開展環(huán)境綜合整治,潘華志帶頭將自家廠房拆了,“小時候,河里的黃鱔想抓幾斤就抓幾斤,現(xiàn)在村民生活富裕了,環(huán)境千萬不能落下了。”

  家人起初埋怨他,晚一年拆,就少損失五六十萬。

  “但我不帶頭拆,怎么做其他人的工作。村里正處于一個轉型期,早點改造,早點獲益。”潘華志一番話樸實真摯。

  來自湖南的陽云在沈岙村待了6年,她笑著告訴我們:“我就在村里租房子住,這么多年沒挪過窩。房東也特別厚道,租金給我便宜了。這里環(huán)境好,我下了班經(jīng)常去公園里散散步,心情都好了。”

以德為榮——

孝與禮的興村之夢

  沈岙村部大樓門口掛著一塊“沈岙村社區(qū)組織服務站”的牌子。29歲的代辦員鄭霞辦公桌上放著一本登記簿,翻開來看,上面記錄了村民每天的代辦事宜,代繳電費、充話費、取款……瑣碎卻熨帖人心,極大地方便了群眾。

  村主任李小彩告訴我們:“服務站內(nèi)設黨員志愿者服務隊、斗山鑼鼓隊、太極拳隊等13家社區(qū)組織,既滿足村民多樣化的精神文化需求,更提升了自我服務功能。我們每天都有活動,可以說無論男女老幼,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一片天地。”

  小村炊煙起,一旁的居家養(yǎng)老服務中心飄起了飯香。今天的菜是鯧魚、菜花和蠶豆。75歲的潘玉寶自帶了紅酒,和老友談天說地。

  “您每天都來這兒吃嗎?”我們?nèi)滩蛔「先藝Z了幾句。

  “來呀,我早晚兩頓長年都在這兒吃,一頓飯只要4塊錢。村里60歲以上的人都可以來吃。”潘玉寶呷一口酒,夾一筷子,愜意地瞇起眼睛。

  墻面上貼著周一到周日的菜譜,每天不帶重樣,負責買菜燒菜的師傅是潘阿明說,“我是村里雇的小工,一天80塊,年紀大了掙不了大錢,閑久了也閑得慌,干點活挺好。”

  恰巧,“幸福社區(qū)”的景觀小品在當天送到。我們從潘華志口中得知,老年公寓的建設,已經(jīng)在籌備中了。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曾是古代村民的終極夢想。如今,這個夢想不僅早已實現(xiàn),而且還超綱實現(xiàn)。

  沈岙村舉辦潘氏族譜圓譜儀式。

  難以想象,沈岙村曾是個遠近聞名的省級后進村,集體經(jīng)濟薄弱,村情村況復雜,干群關系緊張,2002年前曾連續(xù)兩屆未能選出村委會。

  2002年村級換屆,在湖南辦水泵廠的沈岙村民潘明奎以絕對高票當選為村委會主任,并于2005年當選村黨支部書記。

  潘明奎上任后,和村兩委商量后,提出了實施民主治村制度,修訂完善村規(guī)民約,村兩委班子帶頭給自己立規(guī)矩,給自己戴“緊箍咒”,用村規(guī)民約管人、管事、管錢,依托村規(guī)民約等褒揚善行義舉,推進鄉(xiāng)村移風易俗。

  孝悌禮義,在潛移默化中,悄悄融入了村民們的心田。

  2016年,潘華志接過潘明奎的接力棒,“沈岙村的發(fā)展基本是‘文化’,目前村里正在積極申請歷史文化名村。傳承好優(yōu)良家風,打好‘文化’這張金名片,通往村民心里的渠道打通了,大家伙兒齊心協(xié)力,事情辦起來自然事半功倍。”

  每周二是沈岙的集中辦公日,今天要討論工業(yè)園區(qū)改造提升方案。潘華志腳步匆匆,“下午,鎮(zhèn)領導還要來考察垃圾分類實施情況。”

  

標簽: 大溪鎮(zhèn);書院;耕讀;村黨支部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責任編輯: 張丹萍
分享到: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版權和免責申明

凡注有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或電頭為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的稿件,均為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獨家 版權所有,未經(jīng)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并保留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的電頭。投稿郵箱:1056292011@qq.com

Copyright ? 1999-2013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線 臺州頻道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