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線-臺州頻道4月20日訊(浙江在線記者 趙靜)4月19日上午,溫嶺石塘漁港人來人往,浙嶺漁運22529漁船剛剛回港,一筐筐鯔魚被船員搬運上岸,只見每個魚盤上都貼著一個二維碼。“這是這批鯔魚獨一無二的‘身份證’。”當天,全國漁船漁港綜合管理改革現場會在溫嶺石塘舉行,溫嶺石塘漁港管理站工作人員陳琪向前來考察的國家相關部委和全國20余個省(區、市)的代表介紹。去年9月,溫嶺啟動漁獲物可追溯管理試點,在松門和石塘指定110艘漁船進行漁獲物報告制度。
記者掏出手機對準魚盤上的二維碼一掃,頁面就跳轉到“海洋捕撈水產品溯源信息平臺”,點擊查詢,顯示這條船本次報告:200公斤鯔魚,規格是0.5公斤每尾,4月18日下午3時在211海區捕獲等,漁獲物的品種、規格、來源一清二楚。
“可以說,一條魚從離開大海一直到端上飯桌,都沒有離開我們的‘視線’。”石塘漁港管理站站長彭航偉說,由船主進行捕撈日志填寫,在“漁港通”APP上錄入捕撈時間、作業漁區、漁獲物品種及數量,隨后運輸船轉運、岸上交易,每一個環節,通過對魚盤、魚箱等運載載體進行標識,明確漁獲物二維碼等標簽為漁獲物合法性唯一標志,明確每艘捕撈漁船和運輸船唯一對應標識碼,使得漁獲物從捕撈到轉載,從碼頭到市場都有跡可循。
漁獲物的各類信息,都由漁港綜合管理信息系統幕后調控管理。走進溫嶺石塘漁港管理站,偌大的顯示屏上,漁港綜合管理信息系統顯示著進出港、定人聯船、漁獲、溯源、審驗、執法、應急等多個子模塊,視窗自動滾屏顯示最近24小時之內漁船進出石塘漁港的報告信息。
實現以港管漁獲物,就必須加強港口管理。石塘鎮副鎮長陳祥寶介紹,溫嶺全域推行漁船進出港管理,石塘利用衛星網絡、天網工程、安防工程等多管齊下,實現漁船全天候、全時段、全區域管控。
據悉,試點開展至今,上報捕撈日志、海上交易、港口交易等達1.7萬余次,上報漁獲物總量8804噸,海上漁船漁獲物溯源掃碼5856次。
看臺州新聞,關注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
凡注有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或電頭為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的稿件,均為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獨家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并保留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的電頭。投稿郵箱:105629201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