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線-臺州頻道4月17日訊(浙江在線記者 夏逸凡)椒江區有多少棵樹?
算上海島,椒江區共有12萬畝林地,共有758萬多棵各種樹木。
如果把這個問題放在以前,是難以想象的難題。
椒江區山林面積在臺州市各縣市區中并非最多,但是加上幾座海島,傳統的測算方法,只能給出一個模糊的范圍。
近年來,椒江區以數字經濟“一號工程”為抓手,充分利用云計算、物聯網、大數據、移動互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引進森林資源地理信息系統,不斷推進林業信息化建設,打造出了林業管理“智慧法寶”。
日前,2018年全國林業信息化率評測結果正式發布,全國縣級林業信息化率為53.39%,比2017年增長8.39個百分點。其中,椒江區林業信息化率達97.4%,居全國縣級城市第三,入圍全國前十,這已是該區第二次獲此殊榮。
換上新裝備 林技員的“春天”來了
四月,春光正好,萬物生機勃發。“春天來了。”盧威陶是臺州市椒江區農業農村和水利局的一名林技員,最近他老是這么感慨。自從用上了新設備,盧威陶終于告別了那個大背包了。
2017年9月,盧威陶來到原農業林業局,成為了一名林技員。
“我一天的工作主要圍繞著電腦、林地、樹木開展,與相關部門工作人員對接林業相關工作,管護森林資源,調查、見證、記錄森林資源變化的‘蛛絲馬跡’。”盧威陶說。概括的來說,林技員的工作與樹木、山林息息相關。
這些工作說來輕巧,剛來到這個崗位的時候,信息化系統還沒有引進,盧威陶狠狠體驗了一把老林技員與林地之間的“愛恨糾葛”。
“那個時候對林地真是又愛又恨,如果不熱愛也不會參加這份工作,但是一想到要去現場勘查,又覺得心累。”盧威陶說。
出發前準備好一個大號的背包,里面裝上碩大的一捆地圖卷、皮尺、測高儀、圍尺、望遠鏡和紙質的調查記錄表等裝備。背上它,盧威陶和同事們一股腦兒就鉆進了樹林子里。
以前的林技員裝備
“走得最遠的時候,是有一次在椒江和臨海邊界處的林子里,一天來回走了10公里山路。”盧威陶說,“紙質的山林現狀圖并不好讀,一旦迷路,可能要繞上一大圈才能到達目標地塊。”
再看看現在林技員的裝備,一臺平板電腦、一個紅外測距儀、一卷圍尺和一個望遠鏡就是全部了,只需有個手袋就可以全部裝下。
現在的林技員裝備
“前段時間,單位還引進了一臺無人機。”盧威陶說,“平板電腦與無人機的推廣使用,大幅提升了外業調查的效率和準確性。外業調查中,我們可以根據GPS定位和導航,優化調查行進路線,實現外業調查的無紙化操作,對難以進入的林區,無人機航拍可有效解決上山難,耗時長,存在視線盲區的問題。”
樹木也要“幼有所依、老有所養”
椒江區目前有8名林技員,相對應的是,他們需要管好758萬棵樹。樹和人一樣,成長不易,也有老有幼。
今年3月12日,椒江區團委組織前所小學的小朋友們到前所街道的下徐村種下了700棵珍貴的紅豆杉。
“紅豆杉是珍稀樹苗,種在哪里,如何保證存活率,是極其講究的。”盧威陶說。
打開平板電腦,找到下徐村附近的山林現狀圖,附近的地塊狀況清晰可見,盧威陶用手指在圖上畫出一個圈來,直接就可以規劃出一片種植用地。
“放在以前,我們要現場勘查,經過測量之后,再在紙質地圖上把這塊地塊畫出來,費時費力。”盧威陶帶著記者來到紅豆杉幼苗種植地,紅豆杉幼苗的種植面積以及整體的生長情況可以從平板上顯示出來,每過一段時間,盧威陶就會把樹苗的生長情況更新到數據庫里。
椒江區建成了農林智能管控平臺,并將公益林管理系統、林業有害生物及浙江省營造林管理系統、古樹名木監管系統等14個業務應用系統用到實處,形成了“1+14”數據網。
在一片草地里,紅豆杉的小樹苗茁壯成長著。“你看這邊的草又長高了,過段時間我們就會過來把樹苗周邊的野草清除一些,避免它們和樹苗爭奪養分。”看著這些樹苗,盧威陶臉上露出欣慰的笑容,隨后他把記者拋在一邊,掏出圍尺開始給樹苗測量高度和地徑。
在椒江區有77棵珍貴古木。這些古木的信息在森林資源信息平臺中都可以看到。跟隨平板電腦上規劃出來的路徑,記者來到了前所街道前所村宏展眼鏡廠內。
這里生長著樹齡超過百年的古樟,樹干粗壯,需要多人合抱,樹葉郁郁蔥蔥,生命力十足。
掃描樹上的二維碼,古樹的信息一覽無遺。
“每隔一段時間我們就會來看一看這些古木的情況,然后把信息更新到數據庫中去。”盧威陶說,“如果發現問題,我們就會及時反饋,及時解決,保障古木的健康生長。”
看臺州新聞,關注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
凡注有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或電頭為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的稿件,均為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獨家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并保留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的電頭。投稿郵箱:105629201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