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手工藝人們展示傳統手工技藝。
2月7日上午9點半,在臨海靈湖賞玩的市民與游客,不約而同地加快腳步,朝南畔走去。
走過邀月橋,從文津別院行至得月園,悠揚悅耳的絲竹聲已迎面傳來。這個頗具江南傳統園林風格的四合院,披上了節日的盛裝,走廊張燈結彩,到處是紅彤彤的大燈籠、中國結。臨海市“非遺趕大集”展示展演活動,在此拉開帷幕。
首先登臺的是臨海詞調傳習所的演員們。綿綿細雨打濕了道地,也擋不住觀眾的熱情。人們探著腦袋望向戲臺,時不時掏出手機拍攝、錄制。婉轉纏綿的《府城絲竹》演奏完畢,臨海詞調《大慶壽》《貂蟬拜月》,臨海民謠《賣散碎》,臨海道情《小方卿》以及《府城謎語》等,悉數亮相。
“從四五年前開始,每逢春節、元宵,我們一家都到紫陽街或靈湖看非遺表演。聽道情、詞調,是我們一家子過年的‘保留節目’。”臨海市民項朝永樂呵呵地告訴記者,與他同行的還有老伴、女兒和女婿。
在非遺展演區的一旁,還有年味濃濃的百工技藝區和府城小吃區。在百工技藝區,藝人們熟練地展示著各項傳統手工技藝,臨海剪紙、永利木桿秤、麥稈扇、嶺根草編、打草鞋、臨海木版年畫、江南結藝、江南手工膏制作等,琳瑯滿目。而在府城小吃區,孩子們聚在攤位前,伸手要一串麥芽糖或蛋清羊尾,好不熱鬧。
當天上午,壓軸登場的是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臨海黃沙獅子。省非遺傳承人、黃沙獅子傳習所負責人王建告訴記者,參演的30多名演員中,最年長的55歲,最年幼的是12歲的謝宏杰,他學習黃沙獅子已有兩年,曾跟隨團隊去上海、河南等地表演,已是一名頗有舞臺經驗的“老演員”。這個集武術與舞蹈于一體的節目,既威武有力、扣人心弦,又包含祈求吉祥、消災降福的美好寓意。
臨海市文化和廣電旅游體育局文化科科長王問宇介紹:“‘非遺趕大集’活動,仿照傳統廟會的形式,展示臨海豐富多彩的非遺文化,讓市民過個熱鬧的文化年。”
看臺州新聞,關注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
凡注有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或電頭為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的稿件,均為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獨家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并保留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的電頭。投稿郵箱:105629201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