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建德李家鎮有個全科醫生叫何建國,是一位六零后。他不僅坐鎮科室懸壺濟世,還行走田間,帶去仁心醫術。何醫生的工作經歷,也是新中國衛生事業發展的一個小小縮影。
1
何建國:“我爸爸希望我長大了建設國家,所以取這個名字。我弟弟叫衛國,建設國家,保家衛國,所以后來我去參軍了。”
應了那句保家衛國建設國家,1983年中學畢業后,何建國應征入伍,前往臺州大陳島東海前哨參軍,雖然是和平年代,但在何建國看來,參軍——別提多光榮了。入伍后經過培訓,他被分配到了衛生員崗位。
何建國:“部隊的話都是年輕人,外傷皮膚病這些,平時訓練還有一些頭痛腦熱。”
何建國說,他在部隊時,學到的是一些醫學基礎,距離真正的醫生還有很大的差距,但也是因為這段經歷,讓解下軍裝后的他,沉下心,考出了醫師資格證和醫師執業證。1992年,何建國成了建德李家鎮衛生院的一名全科基層醫生。初到衛生院時,工作人員并不多,來看病的人也不多。
何建國:“來的時候,醫院里20個職工都不到,后勤人員也沒有,護士才一個,化驗的話就一個血常規。當時,條件好的可以去上級醫院,家里條件不好,就耗著。”
但現在,何建國的診室,病人一個接一個,多的時候,一天能看上四五十個號子。
何建國:“現在老百姓有不舒服,絕對會來醫院看的。大部分到我們鄉村醫院,如果不是很嚴重,我們會給他治療,如果認為需要到上級醫院去的,我們轉到上級醫院。”
2
改變從來不會無緣無故發生。時間追溯到2002年,為了減輕農民的疾病經濟負擔,2002年10月,我國提出積極引導農民建立以大病統籌為主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2009年,醫藥衛生體制改革進一步深化,我國正式確立新農合作為農村基本醫療保障制度的地位。
何建國:“新農合帶來老百姓的負擔減輕,門診50%,住院70%,老百姓更愿意到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就診。新農合醫保政策,報銷比例的提高,老百姓更愿意來社區醫院就診,大家相互熟悉,病情也比較了解,診斷起來效果也比較好。”
3
何建國說,作為一名基層醫生,坐在診室看病只是工作的一半,另外一半工作是出診。
2015年6月,浙江開始推進家庭責任醫生簽約服務,像這樣的簽約病人,何建國的“家庭醫生”團隊總共有5000多人,每個季度都要上門回訪。聽到何醫生來了,村民一個接一個過來,哪怕是量個血壓、測個血糖,心里也踏實。
現在,不僅衛生院的硬件上去了,醫生的技能普遍也比以前厲害了,而且村民在家門口,還能享受三甲醫院的醫療資源。
何建國:“有個雙下沉。大醫院診斷疾病的服務,我們專家每個星期來坐診,跟大醫院開展協作。專家來了以后,有些疑難雜癥向他們請教。”
2015年,浙江提出建立“雙下沉、兩提升”長效機制,也就是讓城市醫院下沉、醫學人才下沉,讓縣域醫療衛生服務能力提升、群眾滿意度提升。像建德李家鎮衛生院,就和杭州市三醫院聯動,帶動了分級診療。截至2017年底,像建德李家鎮衛生院這樣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我省已經有三萬多個。
何建國:“現在年輕人也不一定身體不適想來看,他不是不適,有些健康問題,也會打電話來咨詢。”
看來,不僅看病越來越方便
醫療條件越來越好
咱們老百姓的健康意識也越來越強了
詳情戳視頻
看臺州新聞,關注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
凡注有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或電頭為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的稿件,均為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獨家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并保留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的電頭。投稿郵箱:105629201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