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線-臺州頻道8月23日訊(浙江在線記者 金晨 通訊員 徐平 楊德華)“龍樓鳳闕不肯住,飛騰直欲天臺去。”吟誦著詩人李白的詩句,8月22日,省社科聯、唐詩之路文化帶沿線縣(市、區)社科聯以及相關專家學者、報紙出版、廣播電視等媒介,在“浙東唐詩之路”目的地——天臺山,共同探討關于協同推進唐詩之路文化帶建設面臨的形勢、學術研究現狀和人文社科普及等事項。
“浙東唐詩之路”是文化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智慧結晶,也是傳承千年的活態文化遺產和民族記憶。這條詩路從古城紹興出發,自鏡湖向南經曹娥江,沿江而行,入浙東名溪,溯江而上,經新昌,最后至天臺山,全長約200公里。
年初,浙江省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積極打造浙東唐詩之路和錢塘江唐詩之路。研究顯示,在《全唐詩》收載的2200余位詩詞作者中,就有300多位詩人游歷過這條風景線,留下了1300多篇佳作。省社科聯副主席陳先春說:“開展唐詩之路文化帶的研究與宣傳普及,是沿線社科聯義不容辭的責任和時代擔當。”
當天,全省社科聯就開展“浙東唐詩之路”保護傳承利用工作發出《天臺倡議》,要求沿線縣(市、區)社科聯唱響“文化浙江”主題,強化“詩路”文化遺產保護意識,共同開展“詩路”文化遺珠的收集、整理和匯總,把碎片化的歷史文化記憶拼成“詩路”完整圖式,擦亮“詩路”名片,惠及沿線大眾。
近30年以來,浙江的文化研究者和建設者,從未停止過研究開發浙東唐詩之路的腳步。研討會上,省社科聯決定發揮“詩路”文化研究的專家、學者發揮專業優勢,對“詩路”上留下的唐詩進行研究,從而回溯其形成的時代背景、社會發展以及唐人的精神世界,進而為今人追求美好生活的向往提供一種內在的歷史呼應;對“詩路”沿線地域的風土人情傳承、經濟社會發展等方面展開研究,為當下美麗鄉村、特色小鎮建設提供文化內涵;對“詩路”的形成和演變展開研究,為在國內地區之間和國際上傳播中國傳統文化以及搭建文化交流平臺提供載體;讓大量散落民間的“詩路”物質文化傳統、口承文化傳統和文獻資料得到最大范圍的搜集、整理和匯總,為“詩路”文化遺產的傳承和綻放增添新的史料養分。
為深入推進研討工作,省社科聯建立了聯席會議制度和溝通機制,加強在搜集“詩路”資料、挖掘“詩路”文化、弘揚“詩路”精神等方面的合作,協力搭建共建共享的“浙東唐詩之路”文化詞條數據平臺,呈現活態流動的“詩路”全景圖式。
如何協同推進唐詩之路文化帶建設研究,省社科聯推出了“唐詩之路故事會”征集發布活動、唐詩之路文化詞條內容征集和整理活動,并聯合浙江新聞頻道推出《文化浙江·大講堂》“唐詩之路”系列專題節目,策劃一套以“唐詩之路”綜合篇為中心、各地方篇為分冊的品質叢書(光盤),與浙江衛視合作打造“唐詩之路”詩詠會等。
研討會期間,省社科聯將在天臺縣舉行唐詩之路研究院授牌儀式,發布一款“唐詩之路”文旅手游,并將組織與會專家、學者參與手工制作“唐絲(詩)巾”、易筋經體驗,舉辦唐詩之路小講堂、重走唐詩之路等活動。
看臺州新聞,關注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
凡注有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或電頭為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的稿件,均為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獨家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并保留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的電頭。投稿郵箱:105629201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