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0日,陰雨連綿,山區地區更顯清冷。位于三門縣橫渡鎮西部山區的王岐莊村卻顯得比往日都要熱鬧一些。
“今年種的糧食都收妥了吧?”
“你老兩口身體怎么樣啊?”
……
在低保戶林日統家里,臺州農行的黨員干部們與林老漢拉起了家常。自從臺州農行與王歧莊村開展結對幫扶以來,該行屢次派骨干干部探望幫扶,與村民們越來越熟絡。
王歧莊村周圍群山連綿,北靠東屏村,是三門最早的古村落之一。踏進村里,曲巷縱橫,古宅幽深,仿佛是遠離喧囂的山水畫廊。
在被它的古韻與生態折服之余,不免唏噓。古樸的小巷里住著的多半是耄耋老人,沒有叟呼童應。在去林老漢家里時,沿途都是用土石壘起的房子。狹長的山路,在下了些雨之后略顯泥濘。老人們深色的衣服與頗有歲月感的房子、屋內簡陋的陳設,斑駁交錯在一起,無不顯出時間的厚重與生活的沉重。
“我們村以務農為主,隨著外出打工的年輕人越來越多,村里常住人口僅剩120余人了。”村支書林咸省介紹著,“今年受疫情與寒潮的雙重影響,低收入農戶的生活是雪上加霜。”
對于王歧莊村,臺州農行是熟悉的,也是牽掛的。這次來,既是慰問,也是探親。“王歧莊村海拔較高,冷空氣一來,溫度會急劇下降。”他們做足了功課,精心地為每戶低保家庭挑選了棉被、米、油、面等物資。
在村干部的陪同下,他們拎著慰問物資,深一腳淺一腳地挨戶到低保戶家中,一邊實地查看生產生活情況,一邊送上防寒防凍品,所到之處都是噓寒問暖,其樂融融。
許是得益于村莊的青山簇擁、空氣清新,村里高齡老人較多。此次幫扶工作中,村中年老體弱、孤寡老人等人群是關注重點。
“羅阿婆,我來看看你,順便送床被子來。你和去年一樣精神啊!”走進百歲老人羅蘭花家里,大家和阿婆親熱地拉家常。
羅阿婆103歲了,是橫渡鎮最高齡的老人。老人的兒子、媳婦早早地把阿婆從屋子里扶出來,頭發梳得服服貼貼坐在院子里。這該是老人最真誠、樸素的迎客方式。羅阿婆耳朵有點背,但眼神異常好使,看到送來的防寒物資,不自覺地喃喃自語,頻頻微笑。
大伙笑著拉起羅阿婆的手,叮囑她要再努力活上10年,好年年來這里和她拉家常。
幫扶的路說長也不長,臺州農行與王歧莊村結對也就兩年多。
幫扶的路說長還很長,對羅阿婆的叮嚀,是臺州農行的無聲承諾。
走完狹長的小巷,一處整齊的白墻棕瓦樓房映入眼簾,成色較新,這是王歧莊村的文化禮堂,承載了村里的傳統文化根脈。幾位阿婆阿公走出昏暗的房子,雖不識字,但在這里嘮嗑著家常,也無不自在。禮堂里的黨員活動室設施齊備,是王歧莊村黨員群眾共同建設美麗鄉村的一個縮影。
“你們去年捐贈了這些桌椅之后,黨員活動室更加完善了。”村支書林咸省打開黨員活動室大門,略帶自豪地介紹著。這幾年,村里很重視以黨建助推鄉村振興。在得知王歧莊村新建的黨員活動室硬件有需求時,臺州農行第一時間運送了60套桌椅過來。
硬件支持可解一時燃眉之急,但村集體的“口袋”不寬裕,村里想改造升級基礎設施,苦于無資金投入。讓村民們高興的是,這次,農行朋友還現場捐贈了一筆可觀的幫扶資金。
“送錢送物只能治標,但要拔除窮根很難。”在來的路上,臺州農行的黨員干部們一直在討論如何提升王歧莊村的持續“造血”能力,幫助解決村里后顧之憂。
說干就干。當日,大伙與橫渡鎮、王歧莊村干部以及部分村民進行思想碰撞,提出了“產業+農戶”的精準支農模式。
農戶貸款業務具有數量多、額度小、流動性強、缺少抵押或擔保、征信數據欠缺等特點,傳統的信貸產品和服務模式難以匹配農戶的融資需求。為解決這樣的問題,臺州農行利用數據模型生成惠農網貸數據庫,在此基礎上為農戶發放低利率、可循環的網絡貸款。2018年以來,有1.39萬戶農戶通過“惠農e貸”獲得貸款44億元。
融資渠道有了,更需要項目的支撐。談到未來,無論是橫渡鎮、王歧莊村,還是農行的干部們,都是眼中有光。他們鼓勵村民們因地制宜培育發展芋艿、柑桔、草莓、枇杷等一批富有當地特色的產業,吸引更多勞動力回遷。
臨行的時候,村書記倒了壺自家栽種的花茶供大伙品嘗,順道夸了下前段時間養的牡蠣又壯又鮮。而村旁的一畦畦菜地里,支架藤蔓伸展,瓜果飄香。假以時日,空心化的王歧莊村,定會熱鬧、繁華起來。
守望鄉村,是臺州農行的初心與責任。
看臺州新聞,關注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
凡注有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或電頭為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的稿件,均為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獨家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并保留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的電頭。投稿郵箱:105629201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