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法規、基礎設施問題
一個難以避免的現實就在我們面前:廠商無法預知政府部門會出臺什么樣的法規以及建設什么樣的配套設施,他們能做的只有圍繞自動駕駛汽車本身進行研發。
首先,基礎設施問題。毫無疑問的是,如果V2V(汽車—汽車)與V2I(汽車—基礎設施)技術被大力扶持(美國已經在這樣做了),那自動駕駛的普及之路會更加暢通。

正在發展的V2V、V2I系統
車與車之間的互聯核心在于車載組件,該技術能夠將每輛車的信息進行共享,從而判斷出更為精準的路況,用來避免事故以及選擇最優路線。這項技術顯然對于自動駕駛技術的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
而汽車與基礎設施之間的互聯則顯得更為重要,例如在惡劣天氣,汽車的全景攝像頭無法遠距離識別,這時與交通信號燈之間的互聯就不可或缺。除此之外,汽車還能與道路周邊的一些檢測車流量的裝置進行互聯,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交通擁堵。
而這兩大技術目前仍在研發中,即便研發十分順利,在路測等試運行階段也會遇到一定的阻力,這需要時間。
法律的問題似乎是要看政府的“臉色”,任何事物不管如何便捷,過不了法律這一關也是徒勞。但事實是,法律的健全與科技的發展一樣,不能一蹴而就。
在美國,自動駕駛已經在加利福尼亞州、內華達州、佛羅里達州以及密歇根州合法。英國交通部也發布了“無人駕駛車路測規范”,盡管7成以上的民眾表示難以接受無人駕駛汽車。而在中國,對于自動駕駛汽車能否上路,法律還顯得比較模糊。
但法律法規的出臺通常都具有滯后性,我們需要做的就是耐心等待。
倫理問題
在寫這一段的時候,我先問了問自己會不會接受自動駕駛汽車。答案卻無比糾結,糾結點不在于好不好用?貴不貴?因為我知道這些總會被解決。我所糾結的是:如果汽車和火車一樣了,那還有什么魅力?

2020年吹響自動駕駛的集結號
我自認為并不十分熱衷于駕駛所帶來的樂趣,但也不愿放棄這種感覺。誠然,能在特定的時段(比如堵車、高速)讓車輛自動駕駛固然好,但如果完全自動駕駛,我會認為開車還有什么意思呢?
汽車有一個很重要的象征意義——自由。握上方向盤的那一刻,我們就有一種前進的欲望。我始終記得當我在駕校第一次把車開動時以及拿到駕照后第一次在路上開車時的感覺,那種感覺絕不是在屏幕上按幾個按鈕就能到達目的地所能比擬的。在英國的一項調查中顯示:有36%的駕駛員說“要享受自己駕駛的樂趣”,這很重要。
另外,責任問題同樣難以劃分。自動駕駛汽車在路上遇到突發情況,是優先保護車內乘客還是優先保護車外的行人?責任又應該由誰來承擔?
美國時間10月7日,沃爾沃表示當自動駕駛車處于自動駕駛狀態時,如果發生事故,沃爾沃愿意承擔全責。目前也僅有這一家企業敢于在責任問題上進行發聲。
將汽車變為自動駕駛無疑是一場革命,革誰的命?太多了,自動駕駛會侵犯到很多人的利益,使許多人失業,甚至會使一些產業就此消失。
技術的發展可以輕易轉變人的使用習慣,那意識、觀念呢?文化對人的影響潛移默化又根深蒂固,觀念的進步要遠比技術困難的多。
結語
自動駕駛汽車想要普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2020年也只是預估的自動駕駛汽車上市時間,加利福尼亞PATH計劃機動性項目經理斯蒂夫•施拉多弗(Steve Shladover)甚至預測:“我并不期望這間屋子里的任何人能在有生之年看到路上跑著完全自主駕駛的汽車,當下的很多行動都過于樂觀了。”
2020年或許會是一個歷史拐點,5年的時間看起來不長,但在科技領域著實不短。想想5年前iPhone4剛剛發售,那時我們很多人是不是還在用著塞班系統?
自動駕駛汽車的普及必定象征著人類交通史翻開的嶄新一頁,那些“2020們”,能否在5年吹響自動駕駛響亮的集結號?
原標題: 靜觀其變 2020年吹響自動駕駛的集結號
看臺州新聞,關注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線臺州頻道"或電頭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并保留"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電頭。新聞爆料:0576-88906060,投稿郵箱:105629201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