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臨海市東塍鎮的徐亦波在臨海有一家生產童裝的工廠。去年4月,他在網上增開了兩家童裝店,生意一下子擴大了,可是業務增長也需要一定的流動資金。臨海農商行在核實了徐亦波一家的基本情況及貸款用途后,貸給他20萬元創業資金,靠這20萬元的創業資金,徐亦波在2014年創下了近百萬元的銷量。
農村金融是農村經濟的命脈。在新一輪農村金融改革征程中,臨海奮力“領跑”。2008年,臨海獲評第五批中國金融生態市;2011年,臨海入圍省級金融創新示范縣(市、區)試點市,并被中央農辦列為農村綜合改革聯系點。如今,臨海市躋身省級農村金融改革試驗區。
辦貸“一站式”服務,破解信貸效率困局
近年來,臨海市在打造“普惠金融”模式中,把構建農村信用體系,破解農民“征信難、增信難”問題,作為基礎性工程來抓,為全市每家每戶建立經濟檔案,以建設“信用臨海”為抓手,率先在全省開展信用征集工作,綜合考量農戶道德品德、信用記錄、經濟狀況和償還能力,并實現動態管理。
2014年,臨海農商銀行城關支行探索客戶經理網格化管理,以定人、定崗,定時、定責、定管理標準、定獎懲制度的“六定”管理要求,劃分客戶經理“責任田”,將“責任田”管理效果與客戶收入掛鉤,保證工作制度化,條理化,提升客戶經理的工作力度。
而在臨海彩燈、戶外休閑用品的集中鄉鎮中設立辦貸“一站式”服務,將信貸內外勤做到完全分設,按照貸前、貸時完全隔離原則,形成內外分設、服務上門、流程隔離、“三查”交叉的“一站式”辦貸流程。既增強客戶體驗、又加強風控管理,提升本行業務競爭力。
農村金融改革,不僅方便了村民的生活,也為他們創業提供了便利。為此,臨海農商銀行還在尤溪設立陽光信貸服務中心,優化貸款流程,實行輪流坐班制度,對10萬元以下小額貸款做到隨到隨貸,服務品質、效率均大幅提升。
創新“銀村通”模式,家門口的金融便利店
臨海在我省率先啟動“銀村通”試點(即“銀行服務村村通”),以“政府補貼獎勵,銀行提供POS機,代理點墊付現金”的方式在農村鋪設網點,目前已在1020家村級便民服務中心設立助農取款服務點,實現行政村全覆蓋。
涌泉鎮梅峴村的“小微金融便利店”,是全國首家村級金融便利店,沒有玻璃窗隔開的辦事大廳,柜員、業務員都是一位專職協管員包辦。別小看這個村級金融便利店,這里不僅能小額取款,還能代繳水費、電費。
經過四年的運行,常來辦理業務的村民們早已掌握了自助機器的使用方法,而其他業務只要交給營業員就能順利辦好。有位姓馮的村民說,以往辦理一項信貸業務都要到涌泉鎮上,來往時間加上排隊等候,起碼要個把小時。
目前,“銀村通”服務網基本實現了全市廣覆蓋。今年以來,相關服務網點共辦理涉農補助款取現業務2.5萬筆,節約農民取現往返成本300多萬元。
推進產業鏈金融服務,解決小微企業融資難
農商銀行突破傳統的單個主體信貸模式,結合臨海市實際,推出“豐收農鏈貸”金融服務,梳理了柑橘、楊梅、茶葉、西藍花等四大農業主導產業,“體閑用品”、“彩燈”、“眼鏡”等三大區域特色涉農工業,以及漁業等8條產業鏈,繪制出示意圖14張。目前,產業鏈上客戶授信戶數11408戶,授信金額6.9億元,貸款余額3.95億元。
2014年下半年,農商銀行又設立青年創業專項信貸資金,為臨海市有創業意向和資金需求的青年(40歲以下)提供最高100萬元的創業貸款,首期規模為5000萬元,具有利率低、程序快、免擔保等優點。目前已發放76筆3146萬元,戶均貸款金額41.39萬元,帶動就業300多人。
此外,農商銀行推出“轉易貸”,為個轉企企業解決資金周轉難題,至2014年末,共發放“轉易貸”貸款8戶,金額1650萬元。推出“新農貸”,為新型農業主體量身定制貸款,至2014年末,共發放“新農貸”154戶10987萬元,其中家庭農場40戶946萬元,農業合作社64戶5165萬元,農業龍頭企業10戶3680萬元,種養殖大戶40戶1196萬元。
原標題: 臨海解決農民家門口的金融需求
看臺州新聞,關注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線臺州頻道"或電頭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并保留"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電頭。新聞爆料:0576-88906060,投稿郵箱:105629201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