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下午,杭城天氣灰蒙蒙的,幾大空氣質量監測點顯示,輕度及中度霧霾來襲。天氣漸寒,空氣質量不斷預警。
霧霾到底如何影響著人類健康?當霧霾遭遇煙民時,其危害僅僅是1+1大于2嗎?普通市民以及有慢性疾病的患者如何應對霧霾天?
由浙江大學呼吸病研究所參與的國家973計劃項目“大氣細顆粒物引發呼吸道損傷的病理生理學機制與干預研究”前不久立項,總經費達3500萬元。這是在霧霾與健康關系研究領域,我國有史以來第二個國家973重大研究課題。
該項目在全國北京、上海、武漢、廣州、杭州5個不同地區的研究機構同時進行。杭州有浙江大學呼吸病研究所參與。該項目浙江大學附屬第二醫院呼吸科課題組負責人是陳志華研究員,參與專家除了浙江大學醫學院副院長、浙江大學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長、浙醫二院呼吸科主任沈華浩教授,還有李雯、應頌敏教授。
昨日,記者采訪了沈華浩教授。
吸進肺里的小顆粒,化學成分是什么
“霧霾天氣中的大氣顆粒物污染已經成為我國最嚴重的環境問題之一。研究顯示大氣細顆粒物因其可能直接入肺,對人體尤其是呼吸系統,危害更大。我們正在研究霧霾與慢阻肺的關系。”我國呼吸疾病領域學科帶頭人之一、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沈華浩說。
昨日,是第十三個世界慢阻肺日,主題是“關注慢阻肺永遠不晚”。慢阻肺是一種會導致患者呼吸功能逐漸下降的慢性氣道炎癥性疾病,全國流行病學調查發現,40歲以上人群中慢阻肺患病率高達8.2%。
“我們項目目標簡單地說是,圍繞大氣細顆粒物的本質——損傷效應——機制干預這一主線,進行研究。”沈華浩教授說,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找出導致加重呼吸道損傷的大氣細顆粒物的化學和生物組分;
2、研究大氣細顆粒物是如何誘發呼吸系統疾病的;
3、發現新的潛在預防治療關鍵靶點,設計出有效干預的新方法。
沈華浩教授說,目前,我國人口十大死因中,呼吸疾病(主要是慢阻肺COPD)在城市居第四位,在農村居第一位。
沈華浩教授提醒,眼下氣候干燥,霧霾天漸多,大氣中各種懸浮顆粒物含量超標,首當其沖受害的是呼吸道慢性疾病患者,慢阻肺患者是最主要的一類患者。
慢阻肺眼下最需警惕急性加重的發生。每次急性發作,每位患者搶救、住院平均費用超過1.5萬元。不光是醫療花費多,每次發作還會讓肺組織結下疤痕,最終導致肺擴張困難,功能下降,甚至死亡。所以慢阻肺患者長期堅持規范治療,及時復診,預防疾病急性發作很重要。
小白鼠“抽煙”3個月,肺受傷到什么程度
吸煙是慢阻肺最重要的環境發病因素。吸煙者死于慢阻肺的人數多于非吸煙者。此外,被動吸煙也可能導致慢阻肺發病。然而調查表明,40%的患者不知道吸煙是慢阻肺的重要病因。
慢阻肺的發病已趨于中年人。年輕人吸煙,再遇上霧霾,是否會對呼吸道的損害產生疊加作用呢?
為了了解大氣細顆粒物是如何誘發慢阻肺的,浙大研究團隊,給一群小白鼠“抽”了3個月的煙。沈教授介紹,這么做主要是為了在小白鼠身上,建立慢阻肺的模型。
100只小白鼠,被分成若干組,每一組每天“抽”3包萬寶路,僅僅3個月,研究者就在小白鼠的氣道上,看到了類似慢阻肺患者的病理變化。
“其實,小白鼠一天才‘抽’兩次煙,每次大約半小時,它們還不是主動‘抽’,而是放在一個密閉容器里,讓它們被動抽煙。可想而知,被動吸煙危害尚且如此,主動抽煙更損害健康了。”沈華浩教授說,所以慢阻肺患者首先要戒煙。
接下來,他們還要研究霧霾如何影響這些“患上”慢阻肺的小白鼠的。實驗用的霧霾顆粒,是北京團隊提供,他們已經收集了自然環境下霧霾的成分,然后提供統一的霧霾樣本,供各個團隊使用。
除了在實驗室研究之外,他們還會把小白鼠帶到隧道里研究,因為那里的PM2.5含量相對比較高。
吃什么能防霾害,潤肺食物真靠譜嗎
霧霾天里,大家最喜歡問,吃什么能抗霾?
百合、蘿卜、梨子、蜂蜜、荸薺……中醫津津樂道的一些“清肺”食物,被寄予厚望。但是,潤肺食物的防霾功效,記者還沒有找到科學依據。
“目前,預防慢阻肺急性發作安全有效的方法,除了戒煙外,藥物方面是長期應用吸入激素+聯合吸入制劑。我們這項研究,將進一步尋找防范霧霾這種慢性傷害的藥物。”沈教授說,在揭示霧霾引發呼吸道損傷的分子機理同時,運用老藥新用、新藥新用和中西藥聯用的策略,挖掘可能的干預藥物,最終提出可能的干預靶點。
“就好像點煙的煙頭一樣,火點在煙頭上,香煙才會點著,霧霾進入氣道引起損傷,它的內應是誰?”沈華浩醫生說,找到這個靶點,醫生就能相應地找到對付它的藥物。
原標題: 霧霾進呼吸道后內應是誰 霧霾與健康公共衛生研究啟動
看臺州新聞,關注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線臺州頻道"或電頭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并保留"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電頭。聯系電話:0576-88906060,投稿郵箱:105629201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