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魚養殖的困境,該如何破局?
拼成本、比效益,淘汰本地黑魚,全面轉型養殖雜交鱧似乎有點任重而道遠。
那么有沒有第三條路可走?兼顧養殖戶的經濟收益,也減輕對環境的污染?帶著這樣的問題,錢報記者走進了兩家省市級試點黑魚養殖基地,似乎找到了不一樣的答案——
魚塘種稻也能凈化水質
杭州出臺了地方標準
養雜交鱧不如養本地黑魚賺錢,如何打破水產養殖戶的慣性思維?其實有一條消息值得關注:本月,杭州市質量技術監督局制訂的“黑魚(杭鱧1號)-蘆葦稻”種養結合技術規程地方標準開始實行。
種水稻也能凈化魚塘水質?錢江晚報記者來到該標準的主要起草人之一——余杭建光黑魚專業合作社社長姚建光的魚塘,一探究竟。
姚建光的魚塘位于余杭仁和街道三白潭村,這里魚塘四四方方,清一色在池塘周圍種上1米多高的水稻。
姚建光告訴記者,水稻與魚共生是一種自我平衡的生態系統,這種系統由于沒有化學農藥的投放,對周遭的生態環境有重大的保護作用。和普通水稻比,魚塘里的水稻是浙江大學選育的適宜漁塘種植的專用水稻品種,它長得特別高大,有個形象的名字叫“蘆葦稻”。
浙江大學功能性農業生物技術實驗室教授吳殿星說這是雙贏的過程:“水稻主要怕病蟲害,但養在魚塘里,蟲子掉進水里,就淪為雜交鱧的晚餐。水稻重要病蟲害發生的條件都沒有了,水稻也不用噴灑農藥。同時,魚糞又是很好的肥料,可以幫助水稻生長。”
吳殿星說,因為蘆葦稻有很強的凈水能力,能有效吸收氮、磷等富營養化元素,能保證沙塘鱧養殖池塘的水質良好,而且它能穩定水體溫度,可以為黑魚、河蟹、青蝦等水產提供棲息場所。與普通稻田里養魚相比,這種方式下魚兒活動的空間更大,魚的產量更高。
以魚養水
其實廢水也可以用起來
養殖雜交鱧,是否就是唯一的出路呢?在浙江恒澤生態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的1400多畝魚塘里,記者看到了另一種答案。
魚塘老板張高立的魚塘是國家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全國漁技推廣示范縣“科技示范基地”和杭州市“菜籃子”基地。
他自豪地說:“我的魚塘每年出品本地黑魚30萬斤,有20萬斤是供應杭州市民的。這些魚,吃的是我研發的中草藥配方魚飼料。你可能會說,我養本地黑魚一定會污染水質,我要告訴大家,我的魚塘從不向外排放污水,所有的養殖用水都是內部循環凈化重復使用的。”
記者走進這里的魚塘,發現的確聞不到黑魚村中那種腐臭味。不過,偌大的基地里,幾乎看不到人,張高立說:“魚塘只有養殖技工10名,日常管理工作基本實現智能化操作。”
黑魚養殖產生的廢水,在這里有兩個去處(見圖):

首先要進入專門吸附有機物的氧化塘,這個池子里放養了鰱魚、鳙魚等濾食型魚類,可有效去除養殖中產生的藻類等有機物;
從氧化塘出來的水,再進入人工濕地進行全面水質凈化,濕地里的沉水植物、挺水植物會釋放出氧氣。
經過兩道凈化的水檢測后達到了排放的標志,又回到了養殖池作為潔凈的養殖用水使用,魚塘產生的淤泥還被用來種植瓜果蔬菜。
魚塘還有一樣秘密武器,用一根魚線綁在池塘水里。錢江晚報記者拿起來一看,發現是個類似鋼筆的金屬探測器,可別小看這個玩意,它的價格是16萬美金,作用是全面檢測水質,一旦有任何指數不達標就會自動報警給中央控制系統。
莫為一時之利
讓大眾背上環境債
余杭黑魚村的尷尬,初看起來似乎是一個行業問題。許多人覺得,一道禁令不就可以全面轉型了嗎?
可細細品起來,這難道不是一次典型的行業發展模式轉型中的利益博弈嗎?
對于養殖戶來說,逐利是天性。既然傳統吃冰鮮魚的養殖方法,成本更低、獲利更多,自然會不再堅持轉型。這似乎從道理上看來,情有可原。
可事實上,這樣“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養殖模式,只是讓養殖戶注意到了自己一時的經濟利益,卻沒有考慮到在這種經濟模式之下,由此衍生出的資源成本、環境成本、政府的行政成本,市場價格無法反映這一系列鏈條上的影響。
為一時之利,一己之利,讓大眾背上環境債。
我們無法指責養殖戶的短見,也無法要求每個養殖戶都有極強的環保意識主動轉型,但相關的針對性措施不該繼續一片空白。
財政補貼可以是其中一個抓手,但不該是唯一手段——如何在技術層面,改進本地黑魚的品種,或是通過多元化經營增加雜交鱧養殖戶的收益,破題的思路可以百花齊放,而這一切,都需要深入人心的引導。
原標題: 黑魚養殖這潭渾水,清澈亦有道
看臺州新聞,關注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線臺州頻道"或電頭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并保留"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電頭。聯系電話:0576-88906060,投稿郵箱:1056292011@qq.com